“文学创作问题与文艺学中国式创新”高层论坛综述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原创》集刊共同主办的“文学创作问题与文艺学中国式创新”高层论坛,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与会专家逾70人。本次高层论坛的宗旨,是以一种对“中国现实”与“中国问题”的共同关切,打通当代中国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以便为基本文学观念的“中国式创新”开辟道路。
其他文献
文之为文,涵摄天地万类,包举大道全息。点击成文之韵律要点,少不了解析文象、文脉、文理的与道俱化。揭示为文之偏悖隐患,绕不开对人化偏执、文化悖谬和白化肆虐的深层透视。探讨今文之未来向度,有必要追索文字的大道启蔽,梳理文学的大道脉络,领悟文数的大道几神。
中国新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新文学的原初建构如何?新文学的本质是怎样得到规定的?使新文学成其所是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历来的研究者是无法回避的,但大多数论者主要从文学意识形态或审美方面进行,流于一种理论思维层面的探寻,依求于一种思想观念的模式。但《新文学的本原》的作者,却找到一新的突破口,赢获了一全新的视阈,即从生存论现象学的视野去探寻新文学的原初建构,
2007年4月14日至15日,由扬州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文艺争鸣》与《文艺报》联合举办的“‘乡下人进城’: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迁移文学研讨会”在扬州召开。会议就“乡下人进城”的多个面向展开了讨论,产生出一个巨大的论辩空间,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期刊
期刊
2006年12月15-16日,“《文心雕龙》研究与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成功举办。此次大会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重点学科、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和《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出席会议的代表40多位,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研究》编辑部、黄山书社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转型与城市改革的兴起,作家们便开始了“城市想象”。作家的“城市叙述”并不是一成不变,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变化而变动,早期的“城市叙述”偏重于宏大叙事,“改革”、“现代化”是“城市叙述”的中心话题;随着社会继续变革,世俗化的“城市叙述”兴起;而随着城市发展,作家越来越倾向于虚构一个“城市传奇”。本文拟通过一些典型文本,描述这样一种从“现代化认同”转变为“世俗化认同”,进而走向“历史传奇”的“城市叙述史”。
本文从《九月寓言》引发的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文艺思想的分歧入手,探讨秦兆阳在上世纪90年代反对“现代主义”的原因及其历史合理性,并进而上溯到50年代,以《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为中心,阐释了他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他与周扬等“主流派”的异同。文章认为,反对“现代主义”与反对“教条主义”构成了秦兆阳文艺思想的两条边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承担及其命运。文章对80年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等级关系做出了分析与反思,试图从一种更多元化的视角重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家庭书写,其中关于家庭冲突的书写,因性别差异而有明显的不同。如对于家庭世俗堕落的责任描写,对于家庭性生活失调的描写,对于家庭成员间权利冲突的描写,在经典作家们的笔下,性别导致的立场、态度差异直接反映到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有其深刻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