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试图从传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以及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重点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是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当前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当前对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试图从传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物理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物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传统物理教学的分析与反思
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连贯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对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提出相反意见,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制订有关的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情景可以有从几方面进行创设:
1、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景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我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把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教学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的两个电键、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2、能引起学生多种思维的情景
学生在主体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①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②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③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④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3、能启发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4、能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情景
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①马上停下来。②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④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都是处于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就要发挥想象力,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在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根本是“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物理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拓宽,思考问题周密了,学习主动性也加强了。
参考文献:
[1]毕田增等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物理.[M] 新华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2]毕田增、周卫勇编著: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物理.[M]首师范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作者单位:545500广西三江县古宜镇第二中学)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是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当前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当前对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试图从传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物理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物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传统物理教学的分析与反思
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连贯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对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提出相反意见,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制订有关的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情景可以有从几方面进行创设:
1、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景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我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把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教学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的两个电键、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2、能引起学生多种思维的情景
学生在主体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①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②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③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④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3、能启发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4、能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情景
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①马上停下来。②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④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都是处于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就要发挥想象力,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在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根本是“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物理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拓宽,思考问题周密了,学习主动性也加强了。
参考文献:
[1]毕田增等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物理.[M] 新华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2]毕田增、周卫勇编著: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物理.[M]首师范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作者单位:545500广西三江县古宜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