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018年期间收治的200例年龄60岁以上的体检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100例无斑块组和100例有斑块组,对两组研究对象从年龄、血压、血脂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及二项分类10gistic回顾分析,综合各项血脂指标,探讨老年人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相关性。结果: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其年龄和收缩压有直接关系。结论:年龄与收缩压是老年颈脉动斑块形成的关键因素,与血脂情况无关,将结果应用在临床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老年人;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29-02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事件中,動脉粥样硬化是独立危险的因素,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和颈动脉的斑块能够直接反映人体全身大血管粥样硬化的情况,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疾病和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年龄、吸烟等等,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血脂代谢异常。本文对收集的200例老年体检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018年期间收治的200例年龄60岁以上的体检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各100例。有斑块组中包括59例男性和41例女性,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66.8±2.8)岁,合并63例高血压、27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1例脑梗死和2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斑块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在62岁-80岁之间,平均为(75.0±2.5)岁,合并59例高血压、25例糖尿病、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冠心病及2例脑梗死。200例体检者或其家属均自愿配合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体检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我院采用HP彩色超声波诊断仪7.0MHz-10.OMHz传输探头,取患者的平卧位对三分血管超细进行纵扫描,检测由管壁内膜表面直径中层到外模连接的距离,即CIMT。经二维超声检测局部CIMT值超过1.3mm,成近部促厚为0.5mm或为MT值1.5倍,彩色图像表现为彩色血流充盈缺损,且面积超过10mm2。
1.2.2检验体检者的生化指标:有服用降脂药的患者检测前天停服一次,在次日清晨进行空腹静脉血抽取后,对血样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指标包括TC高脂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HbAlc糖化血红蛋白、FBG空腹血糖、PBG餐后血糖、Cr血肌酐、UA血尿酸。
1.2.3测量血压:有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于检测当天早上停用一次,待患者静态休息10min后检测其SBP收缩压与DBP舒张压。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通过SPSSl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通过二项分类10gistic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评价血脂指标及颈动脉斑块预测的应用价值。
2 结果
2.1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与老年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和收缩压,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均未见显著的相关性,见表1
2.2颈动脉斑块形成多因素10gistic回归分析: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DBP、SBP、TG、TC、LDL、HDL等当作自变量进行1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年龄(OR=1.034,P=0.003)以及SBP收缩压(OR=I.912,P=0.008)为相关因素。
2.3血脂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以TC、TG、LDL、HDL为检测的变量,体检者有无斑块的分组作为变量,得出ROC曲线结果显示上述变量的对应值分别为0.505,0.422,0.468和0.570,P>0.05,表示血脂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无借鉴价值。
3 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常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对患者颈动脉产生阻塞性影响。很多患者首次发病的临床表现就已有相关症状,如内皮功能障碍、内膜中层增厚等等,于是逐渐形成斑块。动脉硬化常发的部位在于颈动脉,这是连接患者重要脏器的通道,会导致病变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出现。很多学者都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学者的研究结论中发现,被提及较多的因素包括吸烟、高血脂、高血糖、年龄、高血压等等。其中,有学者指出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元凶,而TC、HDL以及LDL也对其产生影响,也有研究指出,降血脂的治疗能够改变甚至消退斑块。笔者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收缩压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出现的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并不是非常深,在本研究中由10gistic回归结果更能证实年龄与收缩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与斑块出现的相关性。对于TC、TG等血脂指标,若将其应用在诊断工作中,无法确定每次的检验结果相同,这是因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不一样,在其不同的收缩期与舒张期供血,可能因此产生不同的结果。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形成的斑块与年龄和收缩压的影响有关,而血脂指标与之关系并不明确,暂无可应用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老年人;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29-02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事件中,動脉粥样硬化是独立危险的因素,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和颈动脉的斑块能够直接反映人体全身大血管粥样硬化的情况,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疾病和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年龄、吸烟等等,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血脂代谢异常。本文对收集的200例老年体检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018年期间收治的200例年龄60岁以上的体检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各100例。有斑块组中包括59例男性和41例女性,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60岁,平均(66.8±2.8)岁,合并63例高血压、27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1例脑梗死和2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斑块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在62岁-80岁之间,平均为(75.0±2.5)岁,合并59例高血压、25例糖尿病、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例冠心病及2例脑梗死。200例体检者或其家属均自愿配合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体检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我院采用HP彩色超声波诊断仪7.0MHz-10.OMHz传输探头,取患者的平卧位对三分血管超细进行纵扫描,检测由管壁内膜表面直径中层到外模连接的距离,即CIMT。经二维超声检测局部CIMT值超过1.3mm,成近部促厚为0.5mm或为MT值1.5倍,彩色图像表现为彩色血流充盈缺损,且面积超过10mm2。
1.2.2检验体检者的生化指标:有服用降脂药的患者检测前天停服一次,在次日清晨进行空腹静脉血抽取后,对血样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指标包括TC高脂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HbAlc糖化血红蛋白、FBG空腹血糖、PBG餐后血糖、Cr血肌酐、UA血尿酸。
1.2.3测量血压:有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于检测当天早上停用一次,待患者静态休息10min后检测其SBP收缩压与DBP舒张压。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通过SPSSl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通过二项分类10gistic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评价血脂指标及颈动脉斑块预测的应用价值。
2 结果
2.1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与老年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和收缩压,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均未见显著的相关性,见表1
2.2颈动脉斑块形成多因素10gistic回归分析: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DBP、SBP、TG、TC、LDL、HDL等当作自变量进行1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年龄(OR=1.034,P=0.003)以及SBP收缩压(OR=I.912,P=0.008)为相关因素。
2.3血脂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以TC、TG、LDL、HDL为检测的变量,体检者有无斑块的分组作为变量,得出ROC曲线结果显示上述变量的对应值分别为0.505,0.422,0.468和0.570,P>0.05,表示血脂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无借鉴价值。
3 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常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对患者颈动脉产生阻塞性影响。很多患者首次发病的临床表现就已有相关症状,如内皮功能障碍、内膜中层增厚等等,于是逐渐形成斑块。动脉硬化常发的部位在于颈动脉,这是连接患者重要脏器的通道,会导致病变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出现。很多学者都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学者的研究结论中发现,被提及较多的因素包括吸烟、高血脂、高血糖、年龄、高血压等等。其中,有学者指出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元凶,而TC、HDL以及LDL也对其产生影响,也有研究指出,降血脂的治疗能够改变甚至消退斑块。笔者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收缩压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出现的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并不是非常深,在本研究中由10gistic回归结果更能证实年龄与收缩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与斑块出现的相关性。对于TC、TG等血脂指标,若将其应用在诊断工作中,无法确定每次的检验结果相同,这是因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不一样,在其不同的收缩期与舒张期供血,可能因此产生不同的结果。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形成的斑块与年龄和收缩压的影响有关,而血脂指标与之关系并不明确,暂无可应用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