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离异家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离异家庭除了给夫妻双方带来直接影响外,也直接关联到孩子。目前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却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我们更应该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离异家庭女子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疏导农村子女的心理状态,帮助农村孩子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收获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婚姻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农村家庭的离婚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但由于农村离异家庭往往对离异子女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教育方式不对,而导致不少离异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甚至因此影响到他的行为,做出一些错误的举动,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可以说,分析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不仅仅是对农村离异家庭及其子女,对学校、社会,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有着巨大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希望能以农村离异家庭为切入点,让社会各界的眼光都能放到离异家庭子女,尤其是农村利益家庭子女身上,唤起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亲切的关怀,保障离异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一、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单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更是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生命摇篮。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庭构成都会给孩子带来直接影响,良好的家庭因素对孩子成功的帮助力度更大,反之,则可能给孩子成长路上带来不少负面作用。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可知,近年来我国单人家庭迅速增长,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就已经超过2000万户,成因以离异为主,70%为单亲母亲家庭。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父母离异多少会对孩子产生一定伤害,如何控制这种伤害,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是社会研究的重点课题。
离异家庭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解体的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后再婚的重组家庭。研究表明,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学业、社会性及身心健康均有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对孩子的影响时间长而影响较为深刻,尤其是对男孩影响较大。不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都需要一个健康、温馨、和睦的家庭,而且有双亲的抚爱和教育,儿童更具安全感,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家庭争吵不断,双亲关系恶劣,或者只有一方家属的关怀,很难达到两方家属关怀的效果,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许多事实表明,离异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和道德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离异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不可小觑,农村地区亦然,尤其是在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人们观念较传统,的情况下,离异家庭更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带来强烈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等,让孩子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感到失望,而失去成长的信心。所以,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确保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离异家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这一问题衍生出的较为突出的不良后果,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公共设施相对落实,公共服务不太完善,由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解决更加片面化和不足花,要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着力分析农村离异家庭子女普遍存在何种心理问题。
情感问题
由于父母的离异,儿童突然失去了父爱或母爱,只能单独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农村家庭,男女双方离异后受到周边人员的议论和生活环境使然,一般是不会居住在一起的,必然会分开居住,不会存在离婚不离居的情况,所以孩子一般是跟父母中的一方在一起生活。而且在农村地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交流较少,不少农村家庭孩子的父母亲都在外打工,难有机会回一次家,回到家中后给孩子的关爱也是有限的,也有不少父母就是给孩子生活费,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一旦父母离异后,孩子得到的情感关怀就更少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这都是对孩子的一个重大打击,使他们孩子的正常情感生活遭到破坏,出现不良情感,导致心理畸形,甚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二)性格缺陷
受传统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农村地区对离异还是有一定的偏见,不少农村人认为离异是错误的选择,有不少好事者会在背后说三道四。有的子女因父母离异感到羞耻,怕人笑话,认为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不一样,好像差人一等。一部分孩子变得性格内向,表现为行为退缩,沉默寡言,不爱社交,反应迟钝,感情冷漠,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一部分孩子变得性格粗野,表现为行为放荡,自制力弱,情绪变化剧烈,遇事不思后果,动辄与人争吵殴打,经常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有的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习环境不良,其学习会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别人的讥笑,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逐渐使孩子形成性格上的孤僻,慢慢地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变得自卑自闭,也听不见别人的开导和劝阻,当他们不愿意与别人接触时甚至觉得是世界抛弃了他们,认为是被其他同学、被老师乃至被整个社会遗弃了,在理解上产生误差。父母离异过程中的恩怨、冲突、冷酷无情易造就孩子反社会性格,主要变现为被动、服从,缺乏信心和主动精神,精力不足,易疲劳,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
(三)问题行为
与健全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比较高,这是因为离异家庭子女在接受教育和规劝时往往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健全家庭中,一般父母双亲都各自扮演“黑脸”和“白脸”,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离异家庭中,一般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离异的行为十分亏欠孩子,所以在教育上一般都是聽之任之,比较“宠溺”孩子,导致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还有的孩子或扰乱秩序,或不集中听讲,畏缩,懒散,作业马虎、抄袭甚至不做。导致这些问题行为较多的原因是父母离异前的不安情绪行为、相互粗野地指责以及为争夺子女时不良动机的爱。而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相较于城市父母的要低,对孩子行为的引导作用力也比较弱,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措施上可能缺乏更多的科学性,所以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他们因为得不到健全家庭的温暖、教育、管束,有的过早地浪迹社会,形成扭曲的心理和变态的行为,若得不到及时或持久的教育、矫正,很容易出现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 (四)社会适应困难
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子女更难结伴,好友数量低于健全家庭子女,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低于健全家庭子女。这是因为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且不管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大小,他们在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问题行为,初中生焦虑严重等等,这些都是他们不适应父母婚变环境的具体例证。还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在感情上造成冲击,不善情感交流也不愿意进行交流,甚至不愿意再有男女情感上的嫁接,不再任何男女情感这种关系,或是子女把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恨迁怒于同龄伙伴,极易演化成为攻击行为,进而影响到其结伴的容易程度。农村家庭对社会的接触相较于城市来说会少一些,在城市,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与物,在农村所接触到的本身就比较有限,尤其是农村离异家庭子女,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主动对外交流,导致适应社会与外界出现困难。
三、影响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到位
孩子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很好的说明了父母行为在孩子面前的示范作用,而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多与家庭教育不到位有关,所以家庭变故及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是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的离异家庭父母觉得自己的离异行为对不起子女,对子女的亏欠比较大,往往对对子女千依百顺、娇宠倍加,结果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乱发脾气、行为放肆,以致不可收拾;还有的离异家庭父母认为孩子是影响自己离异或者影响自己进入下一段感情的干扰,对孩子比较粗暴,尤其是在农村,不少农村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家长常常以“打”代“教”,使孩子形成了暴戾、逆反等心理,形成顽固而冷酷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也有的农村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单亲家长经常在外打工挣钱,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教育方式,或者交给祖父母辈,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或者得不到来自父母辈的关怀,容易成为留守儿童。正是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孩子逐步形成各种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到位
由于农村教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导致教育方法不恰当。又因为离异家庭的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不够,入学时没有做好家校衔接工作,学校和老师不太了解离异家庭子女的情况,也不清楚该从什么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导致学校教育并没有扭转离异家庭子女的不良发展局面,使这些孩子的问题越发凸显出来。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学校往往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有助于恢复其受挫的情感。农村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有的同学家长还会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多和离异家庭子女多来往,导致有的学生对离异家庭子女有鄙视、嘲笑,这些都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离异家庭子女对外界非常敏感,别人的看法对其心理都将产生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大众传媒常报道离异家庭的子女孤独、自悲、忧郁、难相处,长大后感情生活一团糟。而社会在统计青少年犯罪时,也经常把离异家庭的子女所占百分比作为一个统计指标,这种舆论导向,使本来很正常健康的离异家庭子女对己的处境产生怀疑。而自身有问题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有这些“特点”是非常正常的。在农村,基本上各家各户没有什么“秘密”,大家常常聚集在一起谈论某些家庭的某些事情,不一会儿,一件原本没有什么人知道的事情也能短时间传变全村。而且村民们喜欢聚集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于是,对离异家庭的谈论也比较多,而且农村人对离婚该行为往往是不能理解的,谈论的也多一些。这些环境氛围,导致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悲观、孤独、失落、压力过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会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形成不良的心理行为。
四、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干预对策
切勿忽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都是孩子的港湾,其带给孩子的教育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难以取代的。即使父母离异,双方也应该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更加全面的家庭教育。作为离异家庭,父母要多与子女进行交流,主动关心子女,开导与纾解子女的心理压力,要让孩子相信,即使父母离异了,但双方依然会疼爱孩子,而不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异后就不会疼爱自己了,而产生不安与惶恐的心理。同时,要多带孩子出去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其他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来淡化父母离异造成的心理创伤。
1.加强学校管理和保护
农村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中时,尤其是在学校时,这些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得到消除,因为同龄朋友的存在和老师的关爱,会暂时得到放松。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一定要注意学校在对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农村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比如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设立工作小组,明确校长为组长,关注和研究这类儿童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的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點;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等。
2.发挥社会引导与关注
利用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向农村离异家长介绍婚姻家庭、心理健康、学前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促使农村离异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离婚对子女心理伤害很大,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单亲子女更多的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社会应主动关注离异家庭子女在家的表现、思想变化等情况,通过各种公益组织、协会经常关爱、帮助农村离异困难家庭的孩子,同时也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向社会宣扬关爱农村离异家庭孩子。
五、结语
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性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整体综合表现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明显较差。离异家庭子女极易出现消极情绪、不良情感及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爱哭、易激动、常有恐惧感。由于家庭的解体而导致子女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已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学校只有将多方面教育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他们摆脱父母婚变产生的不良影响,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树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颜进臣.对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0): 269.
[2]林永.浅析农村贫困山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J].青苹果,2017(9).
[3]王丹.小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J].快乐阅读,2013(15).
[4]温华良,朱春.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5):50-51.
[5]王红娟.论农村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3):120.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婚姻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农村家庭的离婚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但由于农村离异家庭往往对离异子女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教育方式不对,而导致不少离异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甚至因此影响到他的行为,做出一些错误的举动,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可以说,分析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不仅仅是对农村离异家庭及其子女,对学校、社会,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都有着巨大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希望能以农村离异家庭为切入点,让社会各界的眼光都能放到离异家庭子女,尤其是农村利益家庭子女身上,唤起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视,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亲切的关怀,保障离异家庭子女健康成长。
一、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单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更是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生命摇篮。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庭构成都会给孩子带来直接影响,良好的家庭因素对孩子成功的帮助力度更大,反之,则可能给孩子成长路上带来不少负面作用。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可知,近年来我国单人家庭迅速增长,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2010年就已经超过2000万户,成因以离异为主,70%为单亲母亲家庭。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而父母离异多少会对孩子产生一定伤害,如何控制这种伤害,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是社会研究的重点课题。
离异家庭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解体的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后再婚的重组家庭。研究表明,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学业、社会性及身心健康均有消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对孩子的影响时间长而影响较为深刻,尤其是对男孩影响较大。不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都需要一个健康、温馨、和睦的家庭,而且有双亲的抚爱和教育,儿童更具安全感,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家庭争吵不断,双亲关系恶劣,或者只有一方家属的关怀,很难达到两方家属关怀的效果,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许多事实表明,离异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和道德畸形人的重要来源之一。城市离异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不可小觑,农村地区亦然,尤其是在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人们观念较传统,的情况下,离异家庭更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带来强烈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等,让孩子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感到失望,而失去成长的信心。所以,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确保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离异家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这一问题衍生出的较为突出的不良后果,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公共设施相对落实,公共服务不太完善,由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解决更加片面化和不足花,要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着力分析农村离异家庭子女普遍存在何种心理问题。
情感问题
由于父母的离异,儿童突然失去了父爱或母爱,只能单独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农村家庭,男女双方离异后受到周边人员的议论和生活环境使然,一般是不会居住在一起的,必然会分开居住,不会存在离婚不离居的情况,所以孩子一般是跟父母中的一方在一起生活。而且在农村地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交流较少,不少农村家庭孩子的父母亲都在外打工,难有机会回一次家,回到家中后给孩子的关爱也是有限的,也有不少父母就是给孩子生活费,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一旦父母离异后,孩子得到的情感关怀就更少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这都是对孩子的一个重大打击,使他们孩子的正常情感生活遭到破坏,出现不良情感,导致心理畸形,甚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二)性格缺陷
受传统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农村地区对离异还是有一定的偏见,不少农村人认为离异是错误的选择,有不少好事者会在背后说三道四。有的子女因父母离异感到羞耻,怕人笑话,认为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不一样,好像差人一等。一部分孩子变得性格内向,表现为行为退缩,沉默寡言,不爱社交,反应迟钝,感情冷漠,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一部分孩子变得性格粗野,表现为行为放荡,自制力弱,情绪变化剧烈,遇事不思后果,动辄与人争吵殴打,经常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有的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习环境不良,其学习会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别人的讥笑,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逐渐使孩子形成性格上的孤僻,慢慢地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变得自卑自闭,也听不见别人的开导和劝阻,当他们不愿意与别人接触时甚至觉得是世界抛弃了他们,认为是被其他同学、被老师乃至被整个社会遗弃了,在理解上产生误差。父母离异过程中的恩怨、冲突、冷酷无情易造就孩子反社会性格,主要变现为被动、服从,缺乏信心和主动精神,精力不足,易疲劳,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
(三)问题行为
与健全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比较高,这是因为离异家庭子女在接受教育和规劝时往往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健全家庭中,一般父母双亲都各自扮演“黑脸”和“白脸”,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离异家庭中,一般的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离异的行为十分亏欠孩子,所以在教育上一般都是聽之任之,比较“宠溺”孩子,导致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还有的孩子或扰乱秩序,或不集中听讲,畏缩,懒散,作业马虎、抄袭甚至不做。导致这些问题行为较多的原因是父母离异前的不安情绪行为、相互粗野地指责以及为争夺子女时不良动机的爱。而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相较于城市父母的要低,对孩子行为的引导作用力也比较弱,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措施上可能缺乏更多的科学性,所以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他们因为得不到健全家庭的温暖、教育、管束,有的过早地浪迹社会,形成扭曲的心理和变态的行为,若得不到及时或持久的教育、矫正,很容易出现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 (四)社会适应困难
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子女更难结伴,好友数量低于健全家庭子女,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低于健全家庭子女。这是因为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且不管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大小,他们在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问题行为,初中生焦虑严重等等,这些都是他们不适应父母婚变环境的具体例证。还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在感情上造成冲击,不善情感交流也不愿意进行交流,甚至不愿意再有男女情感上的嫁接,不再任何男女情感这种关系,或是子女把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恨迁怒于同龄伙伴,极易演化成为攻击行为,进而影响到其结伴的容易程度。农村家庭对社会的接触相较于城市来说会少一些,在城市,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与物,在农村所接触到的本身就比较有限,尤其是农村离异家庭子女,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主动对外交流,导致适应社会与外界出现困难。
三、影响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到位
孩子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很好的说明了父母行为在孩子面前的示范作用,而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多与家庭教育不到位有关,所以家庭变故及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是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的离异家庭父母觉得自己的离异行为对不起子女,对子女的亏欠比较大,往往对对子女千依百顺、娇宠倍加,结果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乱发脾气、行为放肆,以致不可收拾;还有的离异家庭父母认为孩子是影响自己离异或者影响自己进入下一段感情的干扰,对孩子比较粗暴,尤其是在农村,不少农村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家长常常以“打”代“教”,使孩子形成了暴戾、逆反等心理,形成顽固而冷酷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也有的农村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单亲家长经常在外打工挣钱,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教育方式,或者交给祖父母辈,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或者得不到来自父母辈的关怀,容易成为留守儿童。正是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生活,孩子逐步形成各种心理障碍,从而阻碍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到位
由于农村教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导致教育方法不恰当。又因为离异家庭的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不够,入学时没有做好家校衔接工作,学校和老师不太了解离异家庭子女的情况,也不清楚该从什么方面着手帮助孩子,导致学校教育并没有扭转离异家庭子女的不良发展局面,使这些孩子的问题越发凸显出来。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学校往往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有助于恢复其受挫的情感。农村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有的同学家长还会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多和离异家庭子女多来往,导致有的学生对离异家庭子女有鄙视、嘲笑,这些都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离异家庭子女对外界非常敏感,别人的看法对其心理都将产生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大众传媒常报道离异家庭的子女孤独、自悲、忧郁、难相处,长大后感情生活一团糟。而社会在统计青少年犯罪时,也经常把离异家庭的子女所占百分比作为一个统计指标,这种舆论导向,使本来很正常健康的离异家庭子女对己的处境产生怀疑。而自身有问题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有这些“特点”是非常正常的。在农村,基本上各家各户没有什么“秘密”,大家常常聚集在一起谈论某些家庭的某些事情,不一会儿,一件原本没有什么人知道的事情也能短时间传变全村。而且村民们喜欢聚集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于是,对离异家庭的谈论也比较多,而且农村人对离婚该行为往往是不能理解的,谈论的也多一些。这些环境氛围,导致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悲观、孤独、失落、压力过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会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形成不良的心理行为。
四、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干预对策
切勿忽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都是孩子的港湾,其带给孩子的教育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难以取代的。即使父母离异,双方也应该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更加全面的家庭教育。作为离异家庭,父母要多与子女进行交流,主动关心子女,开导与纾解子女的心理压力,要让孩子相信,即使父母离异了,但双方依然会疼爱孩子,而不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异后就不会疼爱自己了,而产生不安与惶恐的心理。同时,要多带孩子出去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其他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来淡化父母离异造成的心理创伤。
1.加强学校管理和保护
农村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中时,尤其是在学校时,这些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得到消除,因为同龄朋友的存在和老师的关爱,会暂时得到放松。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一定要注意学校在对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干预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农村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比如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设立工作小组,明确校长为组长,关注和研究这类儿童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的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點;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等。
2.发挥社会引导与关注
利用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向农村离异家长介绍婚姻家庭、心理健康、学前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促使农村离异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离婚对子女心理伤害很大,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给予单亲子女更多的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社会应主动关注离异家庭子女在家的表现、思想变化等情况,通过各种公益组织、协会经常关爱、帮助农村离异困难家庭的孩子,同时也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向社会宣扬关爱农村离异家庭孩子。
五、结语
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情况、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性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整体综合表现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明显较差。离异家庭子女极易出现消极情绪、不良情感及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爱哭、易激动、常有恐惧感。由于家庭的解体而导致子女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已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学校只有将多方面教育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他们摆脱父母婚变产生的不良影响,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树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颜进臣.对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0): 269.
[2]林永.浅析农村贫困山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J].青苹果,2017(9).
[3]王丹.小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J].快乐阅读,2013(15).
[4]温华良,朱春.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5):50-51.
[5]王红娟.论农村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