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汉市以制造业立市、以流通业活市,“繁荣在主城区、发展在远城区”的发展战略是保证和促进武汉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均衡繁荣发展的基本方针。蔡甸、江夏、东西湖、汉南、黄陂、新洲6个远城区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轮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扛鼎之区。然而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武汉市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种种数据说明当前远城区工业发展明显缺乏后劲。正处于政策、办法调控、投入的敏感期域。进则促进、推动和加快远城区工业化。
关键词:远城区 工业化 产业规划
1 武汉远城区发展现状
在2009年上半年以来,全市反映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增幅(环比,下同)已经由2008年的15.1%下降为10.1%。在此背景下,远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从2008年的20.3%较增长速度,下降到不足1%。
相关武汉市及远城区08-09年上半年GDP增幅情况,如下图1所示。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近两年时间,我市远城区的工业从乡镇企业起步,正由发展之初的较高增长速度转化为低增长。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风暴的负面作用正在对我市远城区工业生产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其效应已经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上半年统计数据上体现出来。我们认为,2008年远城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高企的原因有三:一是远城区本身招商引资获得不菲成就;二是中心企业和沿海企业外迁填补远城区工业空白;三是远城区原本工业发展的低起点和低水平造就了远城区边际增长率较高。但进入到2009年后,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转变,上述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已经改变并体现到工业实体发展速度上。因此,远城区工业化想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振兴的措施和办法。
2 武汉远城区发展瓶颈
2.1 对重点支柱企业的社会深入服务功能缺失
缺少针对重点支柱企业的行业动态、市场趋向、科研技术咨询与技术转让等服务项目。武汉远城区要加快新兴工业化步伐应通过推动对起主导作用的大型支柱型企业不断实施技术进步来实施。从而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此过程中,科技市场、研发机构、社会综合服务等功能的不断完善对远城区工业发展十分重要,而当前却基本上是空白。
2.2 刚性的土地供给政策和新增工业项目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笔者对几个远城区相关部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制约新兴工业项目落户远城区。国家用地政策的封顶和土地作为天然资源的稀缺性两者叠加造成了远城区工业用地的紧张,而历史上市级规划缺乏统一布局指导又加剧了用地紧张。
仅仅从现象上看,大家都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储量应该远远高于中心城区。但是在调研中,土地“不够用”却成了听到最多的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二:
一是政策方面,国家对土地审批管理日趋严格,土地供给少,需求多;
二是远城区开发伊始,对土地规划还没有科学认识,没能从全市地、整体地、可持续发展地角度来看待土地利用问题,各个远城区自谋发展过程中一定数量的企业和项目或多或少存在“圈地”的现象,藉实业立项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也存在部分企业设计工业用地超出本身实际产能,加上市场规模、效益回报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一方面一些项目土地闲置开发利用效率很低,而另一方面新增工业项目却因用地紧张难以落户的尴尬局面。
2.3 基础设施滞后与不断扩大的工业规模的矛盾显著
我市远城区属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占优势的区域。原有的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多脱胎于乡镇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简单劳动起家,大多数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底子薄、积累少,面对当前远城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庞大资金投入缺口,远城区工业带已超越自身的支付能力。尽管市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远城区城建,然而在远城区全面开发的的背景下往往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远城区基本设建多元化的筹、投资体系没有建立,部分远城区一味倚重上级财政拨款,也因投资回报不确定,所以,远城区自身更缺乏对新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愿望,不愿对园区建设付出,使得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成了无米之炊。
2.4 市区两级产业规划间的协调不够
各个远城区虽然结合武汉市远城区新兴工业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实际拟定了本区发展规划。而这些规划在项目乃至行业的选择上考虑区情多于结合市情,甚至存在部分企业行业重构现象。该现象的可能会导致产业重叠、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产业的延伸发育。每个远城区的区级规划虽然均强调以本区特色行业和强势企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全面发展,但是区级规划中的项目企业之行业门类涉及面很广,由此产生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原本工业基础薄弱、先天禀赋不足的远城区能用什么来保证全面顺利实施和完成这些规划?现代工业化与生俱来的生产社会化与划区而立的资源优势如何整合?
2.5 中心城区社会服务资源优势难以在远城区发挥
远城区的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远城区城市化进程,是远城区由传统农业乡村向现代化城镇蜕变的过程,远城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两个进程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然而目前武汉市远城区远未达到现代化城镇的水平,各类商业设施、医院、学校等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远城区在医疗水平、教育条件、科研院所等方面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明显,而中心城区的社会公共资源对远城区的辐射力因距离原因逐渐变弱,远城区无法利用中心城区的公共资源加快本城区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目前,武汉市的远城区不仅缺乏生活服务资源,同样缺少法律、会计、金融等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
2.6 企业融资难现象依旧存在
远城区不仅有重点大中型企业,同样应该有规模较小、一定数量的中小配套企业,否则就会形成有工业企业而不能产业“化”的现象,最终仍会制约主导支柱企业的发展壮大。就大中型支柱企业本身而言,其资产相对优良,资信度高,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特别授信。而中小企业则因其产能、库容、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很难按现商业银行授信系统要求提供规模化的仓单、不动产以及优质债权。从金融机构获取所需扩大生产和建设的规模资金很难。从现行金融管理体制来看,破解远城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条件并不具备。
3 对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发展的建议
3.1 突出重点
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扶持骨干支柱企业,支持产业链端配套企业,服务社会中小企业,实现“以大带小,凭小促大”的指导思想。加快发展远城区工业带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在确定企业规模级次的基础上实行“抓大放小”,将有限的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入到确能起主导、关键作用的规模以上重点支柱工业企业,通过加快对此类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使之尽早完成建设周期、形成规模生产力、进而占领市场高端、实现效益并回流。藉规模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来带动和影响一批配套中小企业,进而逐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形成和完善产业链条。对政府而言,在具体做法上建议差异化相关政策和措施,对于明确应该重点扶持的企业着重在“选窝”、“指路”、“护航”方面做文章;对于应该支持发展的配套企业侧重在“留地”、“配套”、“导向”方面发力;对于大量的在就业、税收、繁荣方面起独特作用的中小企业则通过“简政”、“融通”、“规范”来加强市场与社会管理。
3.2 完善规划
武汉市尽快完成和完善市级指导性规划,提高土地综合使用效率。使各个远城区在市级规划框架内的基础上制定各区规划,以避免产业定位重复,防止同类型行业工业园区遍地开花。整合有限资源开发部分园区,再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区,做到以点带面,实现远城区工业园区的级次发展。
关于新增工业项目用地紧张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解决。一是鼓励现有项目用地集约化,尽量“地尽其用”。二是对前期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集中清理,对部分投资强度不足、有土地空置现象的企业要给予其一定期限,令其在期限内尽快进行建设开发,逾期未开发的要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中的条款收回土地,另行挂牌转让。三是在新增项目用地审批时要对申报方的用地计划予以科学评估,对申报用地企业的要求不能全盘照收,而是要根据申报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用地计划的合理性,通过评估工业项目用地面积,尽量从源头上杜绝“圈地”现象。四是严格审核和监控工业用地的项目变更。
3.3 多方筹资
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尝试采用ABS融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基础设施建设包罗万象,其中有能够带来收益的项目,如收费公路、污水处理厂等,也存在一些无法为建设方带来预期收益的项目,私人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营利,对于那些无收益或收益很少的项目,私人资本不愿投资。可以考虑将有收益项目实施ABS方式融资,通过将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把原本小额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为基建服务,而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则用于无收益或收益少的项目。
3.4 加强配套
进一步改善远城区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根据远城区工业带远离中心城区服务供给功能差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像设立政务中心那样,在远城区工业带内专设能基本满足企业一般法律、审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企业综合服务园区。同时大力推行网络办公以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搭建厂研合作平台,利用中心城区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为远城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市场研究等多方面的高端服务,解决“管生不问养,问养不顾长”的老问题,让远城区真正成为“企业孵化器”。
人力资源是工业发展重要因素,远城区要注重本地合格劳动力的培养。发展远城区的目的之一便是解决本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远城区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但是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具备作为普通产业工人的一般技能,企业不愿聘用。如果政府劳动部门能和大专院校联手举办职业培训学校,由政府出资对农民进行初级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劳动技能。对那些对员工劳动技术有特殊要求的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企业,还可以采用“订单式”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培养合格劳动力,培训完毕即可上岗。
3.5 企业准入
解决企业承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目前,沿海地区的部分企业开始外迁,武汉作为中国腹地的大型城市,其良好的地理优势应该成为这些企业的外迁的首选之地。武汉在承接这些企业的同时,应注意甄别。在外迁企业中,一部分企业是被优惠政策所吸引,愿意来汉安家,另一部分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附加值不高,内地有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可供利用,故此外迁,极少部分企业属于污染严重企业,无法在当地立足,迁来内地生产。对那些受优惠条件吸引的“两高”企业,要重点扶持;对那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但是却可以解决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企业也欢迎他们前来发展;而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杜绝其进入武汉。
3.6 财税平衡
对于部分从中心城区迁转至远城区的大型工业企业,由于企业注册地不能及时随移或总部在原中心城区,所以产生了因税源贡献地不匹配而导致远城区不愿为企业投放服务的问题。建议市级财税通算,按企业占用资源的要素状况建立核算补偿体系,从而增加远城区承接中心城区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光磊,刘嗣明.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模式选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21-25.
[2]夏露,肖必光,郑灿灿,武汉远城区都市农业产业化初探[J].湖南农机.2006.9:46-48.
[3]夏露.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兴区”初探,科技创业月刊,2006,2:52-53.
[4]王湛,杨青.武汉市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7,5:77-78.
[5]王铁,曹莹.武汉市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武汉新农村建设三阶段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8,12:164-168.
本文属于2009年武汉市市属高校科研基金资助的一般项目,编号66。
关键词:远城区 工业化 产业规划
1 武汉远城区发展现状
在2009年上半年以来,全市反映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的GDP增幅(环比,下同)已经由2008年的15.1%下降为10.1%。在此背景下,远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从2008年的20.3%较增长速度,下降到不足1%。
相关武汉市及远城区08-09年上半年GDP增幅情况,如下图1所示。
资料来源: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近两年时间,我市远城区的工业从乡镇企业起步,正由发展之初的较高增长速度转化为低增长。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风暴的负面作用正在对我市远城区工业生产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其效应已经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上半年统计数据上体现出来。我们认为,2008年远城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高企的原因有三:一是远城区本身招商引资获得不菲成就;二是中心企业和沿海企业外迁填补远城区工业空白;三是远城区原本工业发展的低起点和低水平造就了远城区边际增长率较高。但进入到2009年后,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转变,上述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已经改变并体现到工业实体发展速度上。因此,远城区工业化想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振兴的措施和办法。
2 武汉远城区发展瓶颈
2.1 对重点支柱企业的社会深入服务功能缺失
缺少针对重点支柱企业的行业动态、市场趋向、科研技术咨询与技术转让等服务项目。武汉远城区要加快新兴工业化步伐应通过推动对起主导作用的大型支柱型企业不断实施技术进步来实施。从而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此过程中,科技市场、研发机构、社会综合服务等功能的不断完善对远城区工业发展十分重要,而当前却基本上是空白。
2.2 刚性的土地供给政策和新增工业项目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笔者对几个远城区相关部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制约新兴工业项目落户远城区。国家用地政策的封顶和土地作为天然资源的稀缺性两者叠加造成了远城区工业用地的紧张,而历史上市级规划缺乏统一布局指导又加剧了用地紧张。
仅仅从现象上看,大家都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储量应该远远高于中心城区。但是在调研中,土地“不够用”却成了听到最多的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二:
一是政策方面,国家对土地审批管理日趋严格,土地供给少,需求多;
二是远城区开发伊始,对土地规划还没有科学认识,没能从全市地、整体地、可持续发展地角度来看待土地利用问题,各个远城区自谋发展过程中一定数量的企业和项目或多或少存在“圈地”的现象,藉实业立项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也存在部分企业设计工业用地超出本身实际产能,加上市场规模、效益回报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一方面一些项目土地闲置开发利用效率很低,而另一方面新增工业项目却因用地紧张难以落户的尴尬局面。
2.3 基础设施滞后与不断扩大的工业规模的矛盾显著
我市远城区属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占优势的区域。原有的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多脱胎于乡镇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简单劳动起家,大多数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底子薄、积累少,面对当前远城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庞大资金投入缺口,远城区工业带已超越自身的支付能力。尽管市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远城区城建,然而在远城区全面开发的的背景下往往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远城区基本设建多元化的筹、投资体系没有建立,部分远城区一味倚重上级财政拨款,也因投资回报不确定,所以,远城区自身更缺乏对新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愿望,不愿对园区建设付出,使得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成了无米之炊。
2.4 市区两级产业规划间的协调不够
各个远城区虽然结合武汉市远城区新兴工业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实际拟定了本区发展规划。而这些规划在项目乃至行业的选择上考虑区情多于结合市情,甚至存在部分企业行业重构现象。该现象的可能会导致产业重叠、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产业的延伸发育。每个远城区的区级规划虽然均强调以本区特色行业和强势企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全面发展,但是区级规划中的项目企业之行业门类涉及面很广,由此产生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原本工业基础薄弱、先天禀赋不足的远城区能用什么来保证全面顺利实施和完成这些规划?现代工业化与生俱来的生产社会化与划区而立的资源优势如何整合?
2.5 中心城区社会服务资源优势难以在远城区发挥
远城区的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远城区城市化进程,是远城区由传统农业乡村向现代化城镇蜕变的过程,远城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两个进程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然而目前武汉市远城区远未达到现代化城镇的水平,各类商业设施、医院、学校等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远城区在医疗水平、教育条件、科研院所等方面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明显,而中心城区的社会公共资源对远城区的辐射力因距离原因逐渐变弱,远城区无法利用中心城区的公共资源加快本城区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目前,武汉市的远城区不仅缺乏生活服务资源,同样缺少法律、会计、金融等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服务。
2.6 企业融资难现象依旧存在
远城区不仅有重点大中型企业,同样应该有规模较小、一定数量的中小配套企业,否则就会形成有工业企业而不能产业“化”的现象,最终仍会制约主导支柱企业的发展壮大。就大中型支柱企业本身而言,其资产相对优良,资信度高,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特别授信。而中小企业则因其产能、库容、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很难按现商业银行授信系统要求提供规模化的仓单、不动产以及优质债权。从金融机构获取所需扩大生产和建设的规模资金很难。从现行金融管理体制来看,破解远城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条件并不具备。
3 对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发展的建议
3.1 突出重点
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扶持骨干支柱企业,支持产业链端配套企业,服务社会中小企业,实现“以大带小,凭小促大”的指导思想。加快发展远城区工业带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在确定企业规模级次的基础上实行“抓大放小”,将有限的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入到确能起主导、关键作用的规模以上重点支柱工业企业,通过加快对此类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使之尽早完成建设周期、形成规模生产力、进而占领市场高端、实现效益并回流。藉规模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来带动和影响一批配套中小企业,进而逐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形成和完善产业链条。对政府而言,在具体做法上建议差异化相关政策和措施,对于明确应该重点扶持的企业着重在“选窝”、“指路”、“护航”方面做文章;对于应该支持发展的配套企业侧重在“留地”、“配套”、“导向”方面发力;对于大量的在就业、税收、繁荣方面起独特作用的中小企业则通过“简政”、“融通”、“规范”来加强市场与社会管理。
3.2 完善规划
武汉市尽快完成和完善市级指导性规划,提高土地综合使用效率。使各个远城区在市级规划框架内的基础上制定各区规划,以避免产业定位重复,防止同类型行业工业园区遍地开花。整合有限资源开发部分园区,再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区,做到以点带面,实现远城区工业园区的级次发展。
关于新增工业项目用地紧张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解决。一是鼓励现有项目用地集约化,尽量“地尽其用”。二是对前期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集中清理,对部分投资强度不足、有土地空置现象的企业要给予其一定期限,令其在期限内尽快进行建设开发,逾期未开发的要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中的条款收回土地,另行挂牌转让。三是在新增项目用地审批时要对申报方的用地计划予以科学评估,对申报用地企业的要求不能全盘照收,而是要根据申报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用地计划的合理性,通过评估工业项目用地面积,尽量从源头上杜绝“圈地”现象。四是严格审核和监控工业用地的项目变更。
3.3 多方筹资
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尝试采用ABS融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基础设施建设包罗万象,其中有能够带来收益的项目,如收费公路、污水处理厂等,也存在一些无法为建设方带来预期收益的项目,私人资本介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营利,对于那些无收益或收益很少的项目,私人资本不愿投资。可以考虑将有收益项目实施ABS方式融资,通过将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把原本小额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为基建服务,而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则用于无收益或收益少的项目。
3.4 加强配套
进一步改善远城区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根据远城区工业带远离中心城区服务供给功能差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像设立政务中心那样,在远城区工业带内专设能基本满足企业一般法律、审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企业综合服务园区。同时大力推行网络办公以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搭建厂研合作平台,利用中心城区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为远城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市场研究等多方面的高端服务,解决“管生不问养,问养不顾长”的老问题,让远城区真正成为“企业孵化器”。
人力资源是工业发展重要因素,远城区要注重本地合格劳动力的培养。发展远城区的目的之一便是解决本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远城区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但是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具备作为普通产业工人的一般技能,企业不愿聘用。如果政府劳动部门能和大专院校联手举办职业培训学校,由政府出资对农民进行初级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劳动技能。对那些对员工劳动技术有特殊要求的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企业,还可以采用“订单式”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培养合格劳动力,培训完毕即可上岗。
3.5 企业准入
解决企业承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目前,沿海地区的部分企业开始外迁,武汉作为中国腹地的大型城市,其良好的地理优势应该成为这些企业的外迁的首选之地。武汉在承接这些企业的同时,应注意甄别。在外迁企业中,一部分企业是被优惠政策所吸引,愿意来汉安家,另一部分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附加值不高,内地有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可供利用,故此外迁,极少部分企业属于污染严重企业,无法在当地立足,迁来内地生产。对那些受优惠条件吸引的“两高”企业,要重点扶持;对那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但是却可以解决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企业也欢迎他们前来发展;而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杜绝其进入武汉。
3.6 财税平衡
对于部分从中心城区迁转至远城区的大型工业企业,由于企业注册地不能及时随移或总部在原中心城区,所以产生了因税源贡献地不匹配而导致远城区不愿为企业投放服务的问题。建议市级财税通算,按企业占用资源的要素状况建立核算补偿体系,从而增加远城区承接中心城区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光磊,刘嗣明.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模式选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21-25.
[2]夏露,肖必光,郑灿灿,武汉远城区都市农业产业化初探[J].湖南农机.2006.9:46-48.
[3]夏露.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兴区”初探,科技创业月刊,2006,2:52-53.
[4]王湛,杨青.武汉市工业化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7,5:77-78.
[5]王铁,曹莹.武汉市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武汉新农村建设三阶段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8,12:164-168.
本文属于2009年武汉市市属高校科研基金资助的一般项目,编号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