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五一劳动节,对弋阳县曹溪中学校长汪水辉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因为在劳动节前夕,他光荣地获得了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能获得这一荣誉真的很感激。”汪水辉说,平淡的话语背后是七年的不懈付出,最终让一所农村薄弱学校蜕变为让学生大量从县城回流,周边地区学生慕名而来的优质校。
“教育因服务而更美!”这是汪水辉常说的话,学校也受益于这一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9年,汪水辉通过竞聘上岗,出任母校曹溪中学的校长,但他没想到,曾经创造过弋阳县中考教学质量评比七连冠的学校,不仅在当年的中考中“剃光头”(中考上线率为零),更面临教师学生大量流失,师生关系紧张,教育生态恶化的问题。“生源流失厉害,在校生351人,教师仅27人,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师生关系紧张到没有一位老师愿意当班主任,风险太大。记得一次有位老师管教了几个学生,当天夜里回家就被一群学生用麻布袋套着头,猛揍了一顿,弄得这老师之后每天提心吊胆,没过多久就考走了。” 汪水辉回忆,当时学生的寝室如外出务工人员住的工棚一般。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教师聚在一起时,谈得最多的是麻将与喝酒;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很差,学校老师到菜市场买菜都会被商贩指指点点。
“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我要带着老师们从哪里突围?”“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迷茫的汪水辉重压之下瘦了30斤,“真是吓瘦的,白天一心扑在学校管理上,晚上还提心吊胆地天天睡不着觉。”汪水辉笑着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汪水辉来到王崧舟的工作室,发现其墙上挂着的座右铭“教育当以慈悲为怀”,“当时想了半天,困扰我很久的心结也就解开了。”汪水辉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把教育功利化了,其实做教育就是做功德,不要急着去改变,去证明。同时自己也应该转变身份,做校长不该只想着怎么管老师、学生,更该思考如何为老师、学生提供便利,他边想边说,“要站在人的立场,心中有他人,多为教师、学生、家长考虑,以服务的心态做教育。”
从服务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汪水辉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最基本的还是要在吃、住等后勤管理上下功夫。于是汪水辉不顾学校财政赤字30万,毅然拒绝将食堂外包,不仅学校接管,还特意聘请炸油条、做煎包、卷饼的厨师,保证学校师生早餐有十几种食品供挑选,且餐费不增加。汪水辉和负责食堂的总务主任说:“宁可在其他方面节约点,也不能在这方面马虎。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学生吃不饱还怎么谈学习?”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住校生多,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好的行为习惯并未养成。本着一心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学校提出“办一所让家长信赖的学校”的目标,他于是坦承“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家长沟通,成绩只是孩子的一个方面,但进了我们的学校,就要让他们有事可干,不无事生非”。
学校先以寝室管理为突破口,改善住宿条件,完善安全监控。汪水辉挨个找到老师谈心,增加班主任津贴,完善考核方案,加大考核力度,狠抓班主任工作,强化学生的寝室管理。从文化入手,以学生管学生,进行寝室文化布置评比;从细节入手,开展“叠被子”比赛、寝室物品摆放评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提升了。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后,学校又适时装裱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且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牌。在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的同时,对班级、寝室进行个性化的美化。“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处加强行为养成教育,以一日常规考核为抓手,开展好文明礼仪系列活动。”汪水辉举例说,学校引导学生要做到“十个好:把头剃好、把衣穿好、把饭吃好、把路走好、把地扫好、把操做好、把话讲好、把课上好、把午休好、把人做好”;利用晨会、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班级公约等时机,强化教育训练,注重细节,特别是抓好学生的就餐、集队、上操、午间管理和课间行为规范等,切实培养学生做“讲文明、讲礼仪”的校园小主人。
在曹溪中学采访时,教学楼进口处一面贴满学生头像的宣传橱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现在学校共829人,每个学生都能在这块橱窗里找到自己的头像。” 记者行走在校园中,只见每个班级门口也同样设置了小橱窗,将每个学生的笑脸定格,同时附上班主任的名字及电话号码。“让学生在集体中寻找伙伴,发现自我。”汪水辉一边介绍学校还定期进行“校园吉尼斯”“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一边深情地说,“只要有特长,我们就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争取让学生的闪光点都被关注到。” 汪水辉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应该给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好。
“其实,刚开始我们很不理解汪校长,特别是他还要求我既要做班主任,又要任课,那时真是不情愿。”曹溪中学副校长汪三水坦言,“但汪校长自己一来就接了毕业班的教学,特别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都发现他不仅是一个做事的校长,更是特别设身处地地为教师考虑的校长。”
对于曹溪中学的教师来说,汪水辉任校长后,虽然工作更累了,但却累得心甘情愿。“一方面能感受到学校的发展给我们物质生活带来改善,另一方面能在精神上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在社会上是受人尊重的。”曹溪中学的一位老师说, “即使只是一碗汤、十几二十来斤猪肉……”
原来,由于学校教师少,老师大多在超负荷地带班,上课总是上得口干舌燥。“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女老师,嗓子经常上哑了。我便找到我们食堂的总务主任方老师商量‘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于是,食堂便根据季节变化,每天为老师准备一碗汤:夏天一碗绿豆汤,秋天一碗红枣冰糖雪梨汤,春天、冬天则是一碗银耳莲子汤。当曹溪中学的老师第一次拿到一碗清凉的绿豆汤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感谢学校“一碗汤”的关怀。
除此之外,过年的时候,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够分到20多斤土猪肉。“都是学校自己养的猪。”汪水辉介绍,“因为老师拿的是绩效工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过年的时候分不到什么绩效奖金,这在我们爱攀比的农村,过年拿不了什么东西回家,不仅要被邻里说三道四,就连家人也会说上半天。于是学校就每年养十几头猪,过年的时候每位老师也都能拿点东西回家了。”
“有些问题永远不可能用制度来解决,不要迷信制度,氛围比制度更重要。” 身为学校的管理者,汪水辉却如此说,校长要研究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并用教师的需要来撬动学校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好的氛围,不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如今,在曹溪中学,向教师鞠躬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老师们总能在各种事情上感受到“自己很受重视”。让曹溪中学新教师特别感动的是:为了让新入职的老师住得好,有的老教师主动让出自己住的两室一厅的套房,新老师一般两个人住一套别人让出来的套间。 “今年学校新招了19个老师,我正愁着这些老师住哪儿,我们副校长就带头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在我们学校,最好的房间也都是外地老师在住。” 汪水辉介绍。
良好的教育氛围还影响了学校及周边的教育生态。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工作多一份理解与支持,汪水辉从2011年起便在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实行家长值日。让家长们陆续走进学校,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通过近距离接触,家长对学校及教师多了一些理解、信任与感激,教师也逐渐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体面的工作,更因此多了一份动力。
“教育因服务而更美!”这是汪水辉常说的话,学校也受益于这一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9年,汪水辉通过竞聘上岗,出任母校曹溪中学的校长,但他没想到,曾经创造过弋阳县中考教学质量评比七连冠的学校,不仅在当年的中考中“剃光头”(中考上线率为零),更面临教师学生大量流失,师生关系紧张,教育生态恶化的问题。“生源流失厉害,在校生351人,教师仅27人,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师生关系紧张到没有一位老师愿意当班主任,风险太大。记得一次有位老师管教了几个学生,当天夜里回家就被一群学生用麻布袋套着头,猛揍了一顿,弄得这老师之后每天提心吊胆,没过多久就考走了。” 汪水辉回忆,当时学生的寝室如外出务工人员住的工棚一般。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教师聚在一起时,谈得最多的是麻将与喝酒;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很差,学校老师到菜市场买菜都会被商贩指指点点。
“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我要带着老师们从哪里突围?”“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迷茫的汪水辉重压之下瘦了30斤,“真是吓瘦的,白天一心扑在学校管理上,晚上还提心吊胆地天天睡不着觉。”汪水辉笑着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汪水辉来到王崧舟的工作室,发现其墙上挂着的座右铭“教育当以慈悲为怀”,“当时想了半天,困扰我很久的心结也就解开了。”汪水辉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把教育功利化了,其实做教育就是做功德,不要急着去改变,去证明。同时自己也应该转变身份,做校长不该只想着怎么管老师、学生,更该思考如何为老师、学生提供便利,他边想边说,“要站在人的立场,心中有他人,多为教师、学生、家长考虑,以服务的心态做教育。”
从服务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汪水辉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最基本的还是要在吃、住等后勤管理上下功夫。于是汪水辉不顾学校财政赤字30万,毅然拒绝将食堂外包,不仅学校接管,还特意聘请炸油条、做煎包、卷饼的厨师,保证学校师生早餐有十几种食品供挑选,且餐费不增加。汪水辉和负责食堂的总务主任说:“宁可在其他方面节约点,也不能在这方面马虎。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学生吃不饱还怎么谈学习?”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住校生多,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好的行为习惯并未养成。本着一心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学校提出“办一所让家长信赖的学校”的目标,他于是坦承“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家长沟通,成绩只是孩子的一个方面,但进了我们的学校,就要让他们有事可干,不无事生非”。
学校先以寝室管理为突破口,改善住宿条件,完善安全监控。汪水辉挨个找到老师谈心,增加班主任津贴,完善考核方案,加大考核力度,狠抓班主任工作,强化学生的寝室管理。从文化入手,以学生管学生,进行寝室文化布置评比;从细节入手,开展“叠被子”比赛、寝室物品摆放评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提升了。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后,学校又适时装裱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且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牌。在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的同时,对班级、寝室进行个性化的美化。“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处加强行为养成教育,以一日常规考核为抓手,开展好文明礼仪系列活动。”汪水辉举例说,学校引导学生要做到“十个好:把头剃好、把衣穿好、把饭吃好、把路走好、把地扫好、把操做好、把话讲好、把课上好、把午休好、把人做好”;利用晨会、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班级公约等时机,强化教育训练,注重细节,特别是抓好学生的就餐、集队、上操、午间管理和课间行为规范等,切实培养学生做“讲文明、讲礼仪”的校园小主人。
在曹溪中学采访时,教学楼进口处一面贴满学生头像的宣传橱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现在学校共829人,每个学生都能在这块橱窗里找到自己的头像。” 记者行走在校园中,只见每个班级门口也同样设置了小橱窗,将每个学生的笑脸定格,同时附上班主任的名字及电话号码。“让学生在集体中寻找伙伴,发现自我。”汪水辉一边介绍学校还定期进行“校园吉尼斯”“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一边深情地说,“只要有特长,我们就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争取让学生的闪光点都被关注到。” 汪水辉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应该给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好。
“其实,刚开始我们很不理解汪校长,特别是他还要求我既要做班主任,又要任课,那时真是不情愿。”曹溪中学副校长汪三水坦言,“但汪校长自己一来就接了毕业班的教学,特别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都发现他不仅是一个做事的校长,更是特别设身处地地为教师考虑的校长。”
对于曹溪中学的教师来说,汪水辉任校长后,虽然工作更累了,但却累得心甘情愿。“一方面能感受到学校的发展给我们物质生活带来改善,另一方面能在精神上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在社会上是受人尊重的。”曹溪中学的一位老师说, “即使只是一碗汤、十几二十来斤猪肉……”
原来,由于学校教师少,老师大多在超负荷地带班,上课总是上得口干舌燥。“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女老师,嗓子经常上哑了。我便找到我们食堂的总务主任方老师商量‘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于是,食堂便根据季节变化,每天为老师准备一碗汤:夏天一碗绿豆汤,秋天一碗红枣冰糖雪梨汤,春天、冬天则是一碗银耳莲子汤。当曹溪中学的老师第一次拿到一碗清凉的绿豆汤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感谢学校“一碗汤”的关怀。
除此之外,过年的时候,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够分到20多斤土猪肉。“都是学校自己养的猪。”汪水辉介绍,“因为老师拿的是绩效工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过年的时候分不到什么绩效奖金,这在我们爱攀比的农村,过年拿不了什么东西回家,不仅要被邻里说三道四,就连家人也会说上半天。于是学校就每年养十几头猪,过年的时候每位老师也都能拿点东西回家了。”
“有些问题永远不可能用制度来解决,不要迷信制度,氛围比制度更重要。” 身为学校的管理者,汪水辉却如此说,校长要研究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并用教师的需要来撬动学校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好的氛围,不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如今,在曹溪中学,向教师鞠躬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老师们总能在各种事情上感受到“自己很受重视”。让曹溪中学新教师特别感动的是:为了让新入职的老师住得好,有的老教师主动让出自己住的两室一厅的套房,新老师一般两个人住一套别人让出来的套间。 “今年学校新招了19个老师,我正愁着这些老师住哪儿,我们副校长就带头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在我们学校,最好的房间也都是外地老师在住。” 汪水辉介绍。
良好的教育氛围还影响了学校及周边的教育生态。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工作多一份理解与支持,汪水辉从2011年起便在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实行家长值日。让家长们陆续走进学校,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通过近距离接触,家长对学校及教师多了一些理解、信任与感激,教师也逐渐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体面的工作,更因此多了一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