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因服务而更美”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s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五一劳动节,对弋阳县曹溪中学校长汪水辉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因为在劳动节前夕,他光荣地获得了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能获得这一荣誉真的很感激。”汪水辉说,平淡的话语背后是七年的不懈付出,最终让一所农村薄弱学校蜕变为让学生大量从县城回流,周边地区学生慕名而来的优质校。
  “教育因服务而更美!”这是汪水辉常说的话,学校也受益于这一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9年,汪水辉通过竞聘上岗,出任母校曹溪中学的校长,但他没想到,曾经创造过弋阳县中考教学质量评比七连冠的学校,不仅在当年的中考中“剃光头”(中考上线率为零),更面临教师学生大量流失,师生关系紧张,教育生态恶化的问题。“生源流失厉害,在校生351人,教师仅27人,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师生关系紧张到没有一位老师愿意当班主任,风险太大。记得一次有位老师管教了几个学生,当天夜里回家就被一群学生用麻布袋套着头,猛揍了一顿,弄得这老师之后每天提心吊胆,没过多久就考走了。” 汪水辉回忆,当时学生的寝室如外出务工人员住的工棚一般。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教师聚在一起时,谈得最多的是麻将与喝酒;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很差,学校老师到菜市场买菜都会被商贩指指点点。
  “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我要带着老师们从哪里突围?”“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迷茫的汪水辉重压之下瘦了30斤,“真是吓瘦的,白天一心扑在学校管理上,晚上还提心吊胆地天天睡不着觉。”汪水辉笑着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汪水辉来到王崧舟的工作室,发现其墙上挂着的座右铭“教育当以慈悲为怀”,“当时想了半天,困扰我很久的心结也就解开了。”汪水辉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把教育功利化了,其实做教育就是做功德,不要急着去改变,去证明。同时自己也应该转变身份,做校长不该只想着怎么管老师、学生,更该思考如何为老师、学生提供便利,他边想边说,“要站在人的立场,心中有他人,多为教师、学生、家长考虑,以服务的心态做教育。”
  从服务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汪水辉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最基本的还是要在吃、住等后勤管理上下功夫。于是汪水辉不顾学校财政赤字30万,毅然拒绝将食堂外包,不仅学校接管,还特意聘请炸油条、做煎包、卷饼的厨师,保证学校师生早餐有十几种食品供挑选,且餐费不增加。汪水辉和负责食堂的总务主任说:“宁可在其他方面节约点,也不能在这方面马虎。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学生吃不饱还怎么谈学习?”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住校生多,家庭教育缺失,很多好的行为习惯并未养成。本着一心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学校提出“办一所让家长信赖的学校”的目标,他于是坦承“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家长沟通,成绩只是孩子的一个方面,但进了我们的学校,就要让他们有事可干,不无事生非”。
  学校先以寝室管理为突破口,改善住宿条件,完善安全监控。汪水辉挨个找到老师谈心,增加班主任津贴,完善考核方案,加大考核力度,狠抓班主任工作,强化学生的寝室管理。从文化入手,以学生管学生,进行寝室文化布置评比;从细节入手,开展“叠被子”比赛、寝室物品摆放评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提升了。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后,学校又适时装裱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且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牌。在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的同时,对班级、寝室进行个性化的美化。“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处加强行为养成教育,以一日常规考核为抓手,开展好文明礼仪系列活动。”汪水辉举例说,学校引导学生要做到“十个好:把头剃好、把衣穿好、把饭吃好、把路走好、把地扫好、把操做好、把话讲好、把课上好、把午休好、把人做好”;利用晨会、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班级公约等时机,强化教育训练,注重细节,特别是抓好学生的就餐、集队、上操、午间管理和课间行为规范等,切实培养学生做“讲文明、讲礼仪”的校园小主人。
  在曹溪中学采访时,教学楼进口处一面贴满学生头像的宣传橱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现在学校共829人,每个学生都能在这块橱窗里找到自己的头像。” 记者行走在校园中,只见每个班级门口也同样设置了小橱窗,将每个学生的笑脸定格,同时附上班主任的名字及电话号码。“让学生在集体中寻找伙伴,发现自我。”汪水辉一边介绍学校还定期进行“校园吉尼斯”“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一边深情地说,“只要有特长,我们就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争取让学生的闪光点都被关注到。” 汪水辉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应该给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好。
  “其实,刚开始我们很不理解汪校长,特别是他还要求我既要做班主任,又要任课,那时真是不情愿。”曹溪中学副校长汪三水坦言,“但汪校长自己一来就接了毕业班的教学,特别是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都发现他不仅是一个做事的校长,更是特别设身处地地为教师考虑的校长。”
  对于曹溪中学的教师来说,汪水辉任校长后,虽然工作更累了,但却累得心甘情愿。“一方面能感受到学校的发展给我们物质生活带来改善,另一方面能在精神上感受到教师这份职业在社会上是受人尊重的。”曹溪中学的一位老师说, “即使只是一碗汤、十几二十来斤猪肉……”
  原来,由于学校教师少,老师大多在超负荷地带班,上课总是上得口干舌燥。“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女老师,嗓子经常上哑了。我便找到我们食堂的总务主任方老师商量‘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于是,食堂便根据季节变化,每天为老师准备一碗汤:夏天一碗绿豆汤,秋天一碗红枣冰糖雪梨汤,春天、冬天则是一碗银耳莲子汤。当曹溪中学的老师第一次拿到一碗清凉的绿豆汤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感谢学校“一碗汤”的关怀。
  除此之外,过年的时候,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够分到20多斤土猪肉。“都是学校自己养的猪。”汪水辉介绍,“因为老师拿的是绩效工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过年的时候分不到什么绩效奖金,这在我们爱攀比的农村,过年拿不了什么东西回家,不仅要被邻里说三道四,就连家人也会说上半天。于是学校就每年养十几头猪,过年的时候每位老师也都能拿点东西回家了。”
  “有些问题永远不可能用制度来解决,不要迷信制度,氛围比制度更重要。” 身为学校的管理者,汪水辉却如此说,校长要研究教师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并用教师的需要来撬动学校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好的氛围,不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如今,在曹溪中学,向教师鞠躬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老师们总能在各种事情上感受到“自己很受重视”。让曹溪中学新教师特别感动的是:为了让新入职的老师住得好,有的老教师主动让出自己住的两室一厅的套房,新老师一般两个人住一套别人让出来的套间。 “今年学校新招了19个老师,我正愁着这些老师住哪儿,我们副校长就带头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在我们学校,最好的房间也都是外地老师在住。” 汪水辉介绍。
  良好的教育氛围还影响了学校及周边的教育生态。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工作多一份理解与支持,汪水辉从2011年起便在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实行家长值日。让家长们陆续走进学校,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通过近距离接触,家长对学校及教师多了一些理解、信任与感激,教师也逐渐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体面的工作,更因此多了一份动力。
其他文献
2014年11月,我有幸去了澳大利亚,对那里的教育进行考察、学习。从澳大利亚回来,我默默地回想访学见闻并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我在笔记本中写下了三句话: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存;教育,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教育,是为了人获得发展。  ■  在澳大利亚,出乎我意料的是,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作业,没有统一的考试。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自主搜集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活动。  随
期刊
与教育谈恋爱,不能讲求不经意回眸一刹那的怦然心动,不能追求花前月下的浪漫。它是一种刻骨铭心却又淡然的相处,是一种甘愿付出为自己能爱而甜蜜的幸福。这是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这是一场精神的自我满足远大于对方回报的恋爱。  有感染力、让人洗心革面的教育是存在的,但期望教育会超越一切是不现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有自己别样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陪伴式的潜移默化是深入骨髓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是熏
期刊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积极组织委厅党员干部职工和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认真收听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引发了一股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坚定信仰,保持本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有力的创新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
期刊
一个农民从外地买回一批优良的麦种,第一年种下后喜获丰收。面对丰硕的成果,农民喜出望外,但在高兴之余又忧心忡忡。因为这个农民害怕这么好的种子被他人发现后会向自己讨要,而自己是不情愿和他人一同分享种子的。  这个农民思考再三,最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非常绝妙的做法:不对任何人讲出麦种高产的秘密,哪怕对自己的邻居也不讲。但是事情并不是农民想象的那样,麦种并没一直高产下去。等到第三年,他的收成还不如其他种普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体分为三个部分,讲了四个自信,提了八次不忘初心。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气势磅礴,内涵丰富,给人鼓舞,给人力量,催人奋进。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政治宣言,是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
期刊
“在一堂课上,讲课的老师在大声发问:‘谁是党员?能否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虽然是党员,但是还真回答不了老师的提问,当时真是羞愧难当……”5月31日,在“星火引航 青春开讲”——南昌大学2016年学生及辅导员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上,南昌大学医学院药学2013级学生邓慧慧这样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邓慧慧被评为“十佳党员标兵”,她和其他5名优秀学生及辅导员代表,当选为报告会成员,当
期刊
“百校联百企、千博进千企,万师访万家”正在赣鄱大地蓬勃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江西省委教育工委领导带头,全面系统深入学,用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通过专题报告、送教上门、事迹报告、榜样带动、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发了全省教育系统创新创造、干事创业的激情,掀起学习典型、争创一流的热潮,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满活力、接入地气,落
期刊
革命烈士方志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90多岁的老人守望当红军的丈夫胜利归来;龚全珍倾其所有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些动人心弦事件都被南昌师范学院大学生通过故事这种艺术形式,将革命前辈的精神财富,传递给青年一代。  6月16日,南昌师范学院举办“两学一做”学习汇演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江西故事”首届故事大赛原创作品展。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故事,一次次直抵心灵的震撼,掌声、泪水交融在一起,久久地回荡在该院艺术楼
期刊
蒋国珍老师走了,这天是2016年6月15日,距离他被送到新余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刚好100天。这位终身未娶、无儿无女的老人,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事业并无私资助2万多名学子,在生命最后的旅程,这座城市的人们用不间断的陪伴和深深的牵挂,给了他深深的爱和祝福。  他是全村最富的人,也是全村最穷的人  蒋老是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的小学离休教师,是新余家喻户晓的“名人”,自1979年平反以来,他先后资助、奖励
期刊
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离去了,一座城市为他送行。  “蒋老师,一路走好!”“蒋老师,我们永远永远怀念你!”……6月18日上午,新余市长安陵园,市委书记来了,市长来了,60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也自发来了。他们或手持鲜花,或举着挽联,含泪送别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  这位一生捐款40余万元助学的老人走了,去世时存折上仅剩1.36元,但他的生命因奉献而璀璨夺目。  追悼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