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称为李连杰收山之作的功夫电影《霍元甲》于2006年1月20日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全球首映式,随后这部投资超过两亿元人民币的动作大片,丁春节前后的黄金档期在全国各大城市及世界各地无后上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霍元甲成为当时古少年的心中偶像:李连杰,赵长军及后来的郎荣标、侯冬媚等,都是受霍元甲尚武精神影响成长起来的全国著名的武术冠军。我本人也是在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播放后,重抬儿时练过的迷踪拳,成为了一名痴迷的武术爱好者。以霍元甲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很多人是通过艺术作品认识和了解的霍元甲。是艺术作品,就难免会有虚构和夸张,电视剧及电影《霍元甲》虽艺术地再现了霍元甲的爱国情操及尚武精神,但许多故事情节却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电影《霍元甲》上映不久,天津小南河的霍氏后人便委托律师向制片方发出了要求停比侵害,消除影响的律师函。3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正式接受霍元甲后人的立案申请,状告影片《霍元甲》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由于笔者在大学时学的是历史专业,与霍元甲又是静海同乡,加之所练迷踪拳与霍氏迷踪艺为同祖同根,正因对霍元甲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对静海武术及霍君的有关资料收集甚洋,虽称不上是专家学者,但自认为比他人对霍元甲有更多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最近笔者又专程赴小南河村,就有关问题再次向霍东阁的嫡孙霍自正先生(霍文亭长子)进行印证、为帮助大家对电影《霍元甲》所反映的情节,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此愿意把门己掌握的一些史料和见解发表出来,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霍元甲。
霍元甲家世
霍元甲,字俊卿,于1869年1月19日(清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七)出生于直隶静海县小南河村,即今天的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据考证,霍氏祖籍为河北省东光县,但世居小南河村。小由河村是过去被称为静海老东乡的地方,这里曾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有女不嫁老东乡,喝苦水,吃菜糠,卖儿卖女饿死娘。”可见当时小南河村生活的闲苦。据霍元甲的大女儿霍冰如回忆,霍家当时在村中属于中等的经济水平,所住房屋都是土坯泥墙,根本没有电视连续剧及现在的电影《霍元甲》中所出现的豪华宅第。霍恩弟也不是自己开镖局,而是在人家的镖局中仿过镖师,中晚年时回家务农并教子侄辈习武,霍家也并不是什么大药材商,霍元甲后来也只是帮曾留学过日本的农劲荪经营药栈。为贴补生活,霍元甲在二十多岁是也曾挑着四五百斤重的高梁秸到20里外的天津卫换些零花钱(一般人能挑200斤)。笔者在1997年到小南河村时,霍元甲生活过的故居还是三间土坯房,但后来再去时,故居就被改造成了青砖瓦房。
霍恩弟有三个儿子,长子元栋,次子元甲。季子元卿。元甲在霍家叔伯兄弟中大排行第四,人们亦称元甲为“霍老四。”元甲经父母之命娶邻村程村的王氏为妻,生二男三女,次女夭亡,小女儿东琴是父亲元甲去世后二十二天出世的。元甲为人正直,与“赵倩男”式的婚外恋是根本不存在的。王氏小元甲一岁,夫妻和睦,元出去世后,王氏扶养子女艰难度日,于1960年故去,享年91岁。电影《霍元甲》说元甲早年争强好胜,为争津门第一而好勇斗狠,以致霍家家败人亡,显然是出于剧情的虚构,与历史小符。但这可能正是李连杰在多种场合所说的“片里融入了自己多年从武。打拼的人生感悟”吧!
历史上的霍元甲之所以能成为世人景仰的爱国武术家,不是因其屡受挫折而醒悟,最后才找到了“武力并非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这一人生哲理,而是在其和农劲荪。大刀王五(王广斌)、刘锷(《老残游记》的作者,等爱国志士长期交往中受到熏陶的结果,而在此之前,以天津为中心爆发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斗争,霍元甲是没有参与其中的。1919年9月《新青年》所载霍元甲“吾霍氏之技,手仅一手,刀仅一刀,枪仅一枪,吾固不愿吾国人徒以一刀一枪胜人也”之语,也表明霍元甲之为人的谦恭和正直,足以说明其性格并不张扬。
关于霍元甲在上海张园设擂与奥皮音比武、创建精武体操会及去世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19年精武建会10周年特刊《精武本纪》和1984年上海精武体育会成立75周年纪念会刊所依据的1909年,其他各种资料均采用此说;另一种说法就是天津西青区霍元甲史料征集办公室所撰的《霍元甲正传净中所釆用的1910年。应该说1910年的说法更具有权威性,这不仅因为元甲夫人工氏对元甲的生卒年月记得很清,就连1919年精武会十年会庆时撰成的特刊《精武本纪》中也有“民国前两年”的记载,民国元年是公历的1912年,则民国前两年应是1910年。民国创年静海人袁殿元所撰《静海县志》为霍元甲立传,表明静海人民对爱国武术家的崇敬之情,其中有语:“上海北数里,有石巍然,铭曰:‘大力士霍元甲之墓’。其附近即为文治派领袖宋公教仁长埋之所。殿元曾历其处,不觉怦然心动,以为彼二人者,各能代表我国之特性,使后来人景仰不已:……窃念技击如霍公者,吾邑世不乏人,而霍独能于国际争光,驰名父孺,是天以霍代表国人为吾邑生色于遐迩也。”霍公去世后的第二年,霍元卿。刘振声等扶枢归里,当时天津怀庆会馆悬扦了“瞻仰昂昂金刚汉,力巨出神,拳精人化,飞龙踞虎,尚武精神,浩气鹏鹏贯牛斗;讴歌堂堂勇大侠,胆坚铁石,志烈秋霜,爱国忧民,强我民族,大义凛凛满乾坤”的长幅挽联以示痛悼。当灵柩运回天津时,成千上万的乡亲都自发地出来迎接,崇敬英雄的场面感人至深,电影《霍元甲》说霍父去世的时间很早,而根据霍元卿的儿子霍东福回忆,其父霍元卿和祖父霍恩弟是在他11岁时去世的,时间应是1917年。
霍元甲的子女中,惟次子东阁能承父业、元甲去世时,东阁年仅15岁,为继承父亲的遗志,他随叔父到上海扶助精武会,使精武会在上海的声望陡增,后又辗转广州、新加坡、南洋列岛的精武分会传授武技,1923年时携侄子霍寿嵩定居印尼万隆,以经营药材业为生,并且在当地建立了精武体育会。霍东阉在南洋的声誉甚至要高出霍元甲,当地华侨和民众称颂他“承先人志,洗‘病夫’耻,强中国种,扬武术名”?霍东阁1956年4月18日卒于印尼万隆,终年63岁,在印尼留有一子一女。霍东阁在故乡小南河的一个儿子霍文亭为搜集、整理霍公元甲的资料做出重大贡献。霍寿嵩除教习武术外,在印尼开设医院,以行医为生,临终前嘱咐家人在他死后将骨灰撒人大晦,取“水流干遭归大海”之意:霍寿嵩的妻子叶水娘带着丈夫的遗愿于1980年携子女回故乡小南河村叙旧-霍寿嵩有一于三女,儿子霍公正继承父业,在印尼任中医骨科大夫,两个女儿在广州工作、最近,霍东阁的孙子霍自正(现任霍元甲文武学校名誉校长)透露, 霍元甲共有7个孙子和11个曾孙。其中大部分居住和生活在小南河村和天津市区。
霍元甲打擂的历史背景
霍元甲生活的年代正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衰败的时代,早在霍元甲出生前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失败,中国人民开始走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剥削与压迫的深渊、霍元甲二十多岁时爆发的甲午中日海战,再一次以中国失败告终。《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卞义列强视中国为“东亚病夫”之国;他们纷纷到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霍元甲30岁时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更在《辛丑条约》中规定了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从此“汗教士”、“洋拳师”纷至沓来,肆无忌惮地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和精神的侵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世纪初(30年代以前),来中国耀武扬威的外国拳师就达20人之多。面对外国武士的挑衅,中国的许多爱国武术家纷纷走上擂台,凭绝技勇挫洋人,为中国武术争光;为中国人民挽回了些许颜面:
迷踪拳家,“黄面虎”霍元甲与洋人的比武共有三次,一次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当时俄国的一名大力士在天津戏冈设擂表演,并口吐狂言,霍元甲决定与其比武、俄人早闻元甲之威名,匆匆撤擂收场,窜往日本。从此霍元甲威震津门,“津门大侠”的称号不胫而走。
霍元甲与汗人的第二次比武是在1910年。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至上海赛艺,并刊登广告,辱我中华是“病夫之国”,民众是“东亚病夫”。应上海武林人士之邀,霍元甲与好友农劲荪。徒弟刘振声同赴上海,与奥皮音约期比武,但此时,奥皮音已离沪去南洋,元甲等暂时离沪回沣:1910年三月奥皮音从南洋回上海后,霍公一行重临沪上,经反复协商,才把比武之事定在6月:赛前,霍元甲在静安寺路的“张氏昧莼园”摆起擂台,并用英汉两种文字在《苏报》上刊登广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大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较!”“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据之精武本纪》记载当时情景,“至今思之,尤令人眉飞色舞,雀跃不已”:“奥皮音此时未知霍公绝技,俨若有气吞六合,力雄一世之慨,骤睹霍君强项之状,不禁惴惴于中。观其守约条件,有勿指戳、足勾,拳击之语,即知具气馁于中,而力怯于外也:呜呼!以老大帝国之病夫,而力挫大力士若此,亦足目空一切,并为同胞吐气”。比武之日,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公证人平福(当时上海电灯公司的洋人)和奥皮音的后台主子沃林也逃之夭夭。虽然此次比武又未打成,但上海的民气却为之一振。
霍元甲惊走英国大力士后,上海蓬莱路一带二元里的日本柔道会馆,特从日本国内挑选十名柔道高手来上海约元甲师徒较艺。元甲的徒弟刘振声首先山场,连败其五人之后,口柔道首领直扑元甲,元甲乘势跌日人于天阶之下,断其右臂。元甲虽非故意伤害.但却终不免有隙。因元甲到上海时患有慢咳疾病,服用日人推荐的医生秋野所开之约后月余而逝,时值1910年9月14日。事后,秋野逃遁,精武门弟子将元甲所服之余药送公立医院检验,得知此药乃慢性烂肺之药。呜呼!一代武人,秉性坦直,受之不疑,却竟为小人所害。
尚武精神
霍元甲张园比武之后,名声大振,登门求艺者接踵而至,沪人为挽留霍元甲师徒二人在沪传艺,在闸北黄家宅筹办起一所精武体操学校。由于学校地处狭窄,资金缺乏,困难很大,但前末学习的人仍络绎不绝,使霍元甲非常感动,遂彻底打破霍家迷踪艺只限家传的旧规(此前,元甲已收山东人刘振声为徒,破了霍家迷踪艺传内不传外的先例),毫无保留地将其公诸于世,从而奠定了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精武体育会的基础。
霍元甲创办精武体操会不久便以42岁之英年早逝,精武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公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幅,安葬于上海北郊:之后精武弟子卢炜昌、陈公哲、姚瞻伯等,在原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精武体育会,广泛吸收各阶层民众参加,并敦请霍公之弟元卿,次子东阁到上海扶持创办不久的精武体育会。山于精武元老弟子和霍氏后人的大力宣传与推动,全国许多地方和海外纷纷成立分会,十余年后,在国内八省和南洋十一埠,共建分会43处,会员逾四十万之众。各地精武会员,皆奉元甲为精武元祖,从而使迷踪艺这一霍氏家传绝学在更大范围内广泛传播,享誉海内外。
由于精武会以“强国强种”为宗旨,积极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明确规定“不准以我之拳头加子同胞身上”,使精武会声望高,以至后来成为我国以及东南亚较有影响的综合性民间体育组织,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守10周年时,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精武体育会题词:“尚武精神”,并为精武会建会十周年特刊《精武本纪》撰写序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笔者认为,霍元甲的一生及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本身就应该是一部内涵深厚、情节感人的人牛大戏,至今世界各地的精武弟子们仍以能亲自到小南河村访祖、寻根为人生的一大幸事,其虔诚足以能证明霍君元甲对世人的影响之大。没有由头的虚构一些故事或情节,不仅不会为这一历史人物添光增彩,弄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损害其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
由于笔者在大学时学的是历史专业,与霍元甲又是静海同乡,加之所练迷踪拳与霍氏迷踪艺为同祖同根,正因对霍元甲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对静海武术及霍君的有关资料收集甚洋,虽称不上是专家学者,但自认为比他人对霍元甲有更多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最近笔者又专程赴小南河村,就有关问题再次向霍东阁的嫡孙霍自正先生(霍文亭长子)进行印证、为帮助大家对电影《霍元甲》所反映的情节,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此愿意把门己掌握的一些史料和见解发表出来,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霍元甲。
霍元甲家世
霍元甲,字俊卿,于1869年1月19日(清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七)出生于直隶静海县小南河村,即今天的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据考证,霍氏祖籍为河北省东光县,但世居小南河村。小由河村是过去被称为静海老东乡的地方,这里曾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有女不嫁老东乡,喝苦水,吃菜糠,卖儿卖女饿死娘。”可见当时小南河村生活的闲苦。据霍元甲的大女儿霍冰如回忆,霍家当时在村中属于中等的经济水平,所住房屋都是土坯泥墙,根本没有电视连续剧及现在的电影《霍元甲》中所出现的豪华宅第。霍恩弟也不是自己开镖局,而是在人家的镖局中仿过镖师,中晚年时回家务农并教子侄辈习武,霍家也并不是什么大药材商,霍元甲后来也只是帮曾留学过日本的农劲荪经营药栈。为贴补生活,霍元甲在二十多岁是也曾挑着四五百斤重的高梁秸到20里外的天津卫换些零花钱(一般人能挑200斤)。笔者在1997年到小南河村时,霍元甲生活过的故居还是三间土坯房,但后来再去时,故居就被改造成了青砖瓦房。
霍恩弟有三个儿子,长子元栋,次子元甲。季子元卿。元甲在霍家叔伯兄弟中大排行第四,人们亦称元甲为“霍老四。”元甲经父母之命娶邻村程村的王氏为妻,生二男三女,次女夭亡,小女儿东琴是父亲元甲去世后二十二天出世的。元甲为人正直,与“赵倩男”式的婚外恋是根本不存在的。王氏小元甲一岁,夫妻和睦,元出去世后,王氏扶养子女艰难度日,于1960年故去,享年91岁。电影《霍元甲》说元甲早年争强好胜,为争津门第一而好勇斗狠,以致霍家家败人亡,显然是出于剧情的虚构,与历史小符。但这可能正是李连杰在多种场合所说的“片里融入了自己多年从武。打拼的人生感悟”吧!
历史上的霍元甲之所以能成为世人景仰的爱国武术家,不是因其屡受挫折而醒悟,最后才找到了“武力并非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这一人生哲理,而是在其和农劲荪。大刀王五(王广斌)、刘锷(《老残游记》的作者,等爱国志士长期交往中受到熏陶的结果,而在此之前,以天津为中心爆发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斗争,霍元甲是没有参与其中的。1919年9月《新青年》所载霍元甲“吾霍氏之技,手仅一手,刀仅一刀,枪仅一枪,吾固不愿吾国人徒以一刀一枪胜人也”之语,也表明霍元甲之为人的谦恭和正直,足以说明其性格并不张扬。
关于霍元甲在上海张园设擂与奥皮音比武、创建精武体操会及去世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19年精武建会10周年特刊《精武本纪》和1984年上海精武体育会成立75周年纪念会刊所依据的1909年,其他各种资料均采用此说;另一种说法就是天津西青区霍元甲史料征集办公室所撰的《霍元甲正传净中所釆用的1910年。应该说1910年的说法更具有权威性,这不仅因为元甲夫人工氏对元甲的生卒年月记得很清,就连1919年精武会十年会庆时撰成的特刊《精武本纪》中也有“民国前两年”的记载,民国元年是公历的1912年,则民国前两年应是1910年。民国创年静海人袁殿元所撰《静海县志》为霍元甲立传,表明静海人民对爱国武术家的崇敬之情,其中有语:“上海北数里,有石巍然,铭曰:‘大力士霍元甲之墓’。其附近即为文治派领袖宋公教仁长埋之所。殿元曾历其处,不觉怦然心动,以为彼二人者,各能代表我国之特性,使后来人景仰不已:……窃念技击如霍公者,吾邑世不乏人,而霍独能于国际争光,驰名父孺,是天以霍代表国人为吾邑生色于遐迩也。”霍公去世后的第二年,霍元卿。刘振声等扶枢归里,当时天津怀庆会馆悬扦了“瞻仰昂昂金刚汉,力巨出神,拳精人化,飞龙踞虎,尚武精神,浩气鹏鹏贯牛斗;讴歌堂堂勇大侠,胆坚铁石,志烈秋霜,爱国忧民,强我民族,大义凛凛满乾坤”的长幅挽联以示痛悼。当灵柩运回天津时,成千上万的乡亲都自发地出来迎接,崇敬英雄的场面感人至深,电影《霍元甲》说霍父去世的时间很早,而根据霍元卿的儿子霍东福回忆,其父霍元卿和祖父霍恩弟是在他11岁时去世的,时间应是1917年。
霍元甲的子女中,惟次子东阁能承父业、元甲去世时,东阁年仅15岁,为继承父亲的遗志,他随叔父到上海扶助精武会,使精武会在上海的声望陡增,后又辗转广州、新加坡、南洋列岛的精武分会传授武技,1923年时携侄子霍寿嵩定居印尼万隆,以经营药材业为生,并且在当地建立了精武体育会。霍东阉在南洋的声誉甚至要高出霍元甲,当地华侨和民众称颂他“承先人志,洗‘病夫’耻,强中国种,扬武术名”?霍东阁1956年4月18日卒于印尼万隆,终年63岁,在印尼留有一子一女。霍东阁在故乡小南河的一个儿子霍文亭为搜集、整理霍公元甲的资料做出重大贡献。霍寿嵩除教习武术外,在印尼开设医院,以行医为生,临终前嘱咐家人在他死后将骨灰撒人大晦,取“水流干遭归大海”之意:霍寿嵩的妻子叶水娘带着丈夫的遗愿于1980年携子女回故乡小南河村叙旧-霍寿嵩有一于三女,儿子霍公正继承父业,在印尼任中医骨科大夫,两个女儿在广州工作、最近,霍东阁的孙子霍自正(现任霍元甲文武学校名誉校长)透露, 霍元甲共有7个孙子和11个曾孙。其中大部分居住和生活在小南河村和天津市区。
霍元甲打擂的历史背景
霍元甲生活的年代正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衰败的时代,早在霍元甲出生前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失败,中国人民开始走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剥削与压迫的深渊、霍元甲二十多岁时爆发的甲午中日海战,再一次以中国失败告终。《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卞义列强视中国为“东亚病夫”之国;他们纷纷到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霍元甲30岁时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仅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更在《辛丑条约》中规定了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从此“汗教士”、“洋拳师”纷至沓来,肆无忌惮地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和精神的侵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世纪初(30年代以前),来中国耀武扬威的外国拳师就达20人之多。面对外国武士的挑衅,中国的许多爱国武术家纷纷走上擂台,凭绝技勇挫洋人,为中国武术争光;为中国人民挽回了些许颜面:
迷踪拳家,“黄面虎”霍元甲与洋人的比武共有三次,一次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当时俄国的一名大力士在天津戏冈设擂表演,并口吐狂言,霍元甲决定与其比武、俄人早闻元甲之威名,匆匆撤擂收场,窜往日本。从此霍元甲威震津门,“津门大侠”的称号不胫而走。
霍元甲与汗人的第二次比武是在1910年。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至上海赛艺,并刊登广告,辱我中华是“病夫之国”,民众是“东亚病夫”。应上海武林人士之邀,霍元甲与好友农劲荪。徒弟刘振声同赴上海,与奥皮音约期比武,但此时,奥皮音已离沪去南洋,元甲等暂时离沪回沣:1910年三月奥皮音从南洋回上海后,霍公一行重临沪上,经反复协商,才把比武之事定在6月:赛前,霍元甲在静安寺路的“张氏昧莼园”摆起擂台,并用英汉两种文字在《苏报》上刊登广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大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较!”“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据之精武本纪》记载当时情景,“至今思之,尤令人眉飞色舞,雀跃不已”:“奥皮音此时未知霍公绝技,俨若有气吞六合,力雄一世之慨,骤睹霍君强项之状,不禁惴惴于中。观其守约条件,有勿指戳、足勾,拳击之语,即知具气馁于中,而力怯于外也:呜呼!以老大帝国之病夫,而力挫大力士若此,亦足目空一切,并为同胞吐气”。比武之日,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公证人平福(当时上海电灯公司的洋人)和奥皮音的后台主子沃林也逃之夭夭。虽然此次比武又未打成,但上海的民气却为之一振。
霍元甲惊走英国大力士后,上海蓬莱路一带二元里的日本柔道会馆,特从日本国内挑选十名柔道高手来上海约元甲师徒较艺。元甲的徒弟刘振声首先山场,连败其五人之后,口柔道首领直扑元甲,元甲乘势跌日人于天阶之下,断其右臂。元甲虽非故意伤害.但却终不免有隙。因元甲到上海时患有慢咳疾病,服用日人推荐的医生秋野所开之约后月余而逝,时值1910年9月14日。事后,秋野逃遁,精武门弟子将元甲所服之余药送公立医院检验,得知此药乃慢性烂肺之药。呜呼!一代武人,秉性坦直,受之不疑,却竟为小人所害。
尚武精神
霍元甲张园比武之后,名声大振,登门求艺者接踵而至,沪人为挽留霍元甲师徒二人在沪传艺,在闸北黄家宅筹办起一所精武体操学校。由于学校地处狭窄,资金缺乏,困难很大,但前末学习的人仍络绎不绝,使霍元甲非常感动,遂彻底打破霍家迷踪艺只限家传的旧规(此前,元甲已收山东人刘振声为徒,破了霍家迷踪艺传内不传外的先例),毫无保留地将其公诸于世,从而奠定了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精武体育会的基础。
霍元甲创办精武体操会不久便以42岁之英年早逝,精武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公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幅,安葬于上海北郊:之后精武弟子卢炜昌、陈公哲、姚瞻伯等,在原精武体操学校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精武体育会,广泛吸收各阶层民众参加,并敦请霍公之弟元卿,次子东阁到上海扶持创办不久的精武体育会。山于精武元老弟子和霍氏后人的大力宣传与推动,全国许多地方和海外纷纷成立分会,十余年后,在国内八省和南洋十一埠,共建分会43处,会员逾四十万之众。各地精武会员,皆奉元甲为精武元祖,从而使迷踪艺这一霍氏家传绝学在更大范围内广泛传播,享誉海内外。
由于精武会以“强国强种”为宗旨,积极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明确规定“不准以我之拳头加子同胞身上”,使精武会声望高,以至后来成为我国以及东南亚较有影响的综合性民间体育组织,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守10周年时,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精武体育会题词:“尚武精神”,并为精武会建会十周年特刊《精武本纪》撰写序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笔者认为,霍元甲的一生及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本身就应该是一部内涵深厚、情节感人的人牛大戏,至今世界各地的精武弟子们仍以能亲自到小南河村访祖、寻根为人生的一大幸事,其虔诚足以能证明霍君元甲对世人的影响之大。没有由头的虚构一些故事或情节,不仅不会为这一历史人物添光增彩,弄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损害其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