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学科概念“文化遗产”的转向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观念的导向转换,并从中国文化大传统出发,以整体保护和传承的观点来认识每项文化遗产,最终从观念、产业、消费、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来看待传统对个人认同、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便构建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从多元人类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吸收营养,丰富生活意义,维系各个层面的认同.
其他文献
学科评价体系是学科建设系统中的结构要素之一."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特色学科评价体系构建依然在路上.构建契合学科特色的评价体系,是学科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党的建设"学科特殊性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党的建设"学科成熟的必由之路."党的建设"学科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依据其学科的本质属性,遵循学理性与党性相统一、协调全面与特色评价相统一、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形成以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师资水平和社会效益为主体框架的评价细则.增强"党的建设"学科评价体系效用,关键在于发挥评价体系的反哺与导向
随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及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以及发展潜力释放的重要力量.本文立足于我国区域一体化建设现状,结合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特征,在解构系统构建、动力机制、系统演化和治理机制要素基础上,揭示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和有效治理机制,综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包含了科技种群和产业种群两个子系统;第二,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动力系统主要由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主体子系统、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调节子系统以及创新生态环境子系统
十年内战时期,我国报刊业总体上发展较快.从通讯技术的角度看,随着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和各类通讯社的发展,国际国内重要新闻的供给较为充实,而大都市长途电话的开通,也极大地提高了报刊要闻传播的效率;从印刷技术的角度看,随着新式印刷和排版设备的广泛使用,报刊的印刷质量和版面设计更为美观;从发行的角度看,随着现代邮政网络的普及,报刊从都市进入乡村的机率大为增加;从阅读的角度看,报纸进一步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广,尤其是随着高中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报刊读者的阅读水平与消费品位有了很大提高.而各类副
知识产权金融作为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受到了广泛关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重要的创新业态.英国是世界上较早系统性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知识产权的资本化问题,在英国得到了较早的关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英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金融发展体系,成为全球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的标杆之一.本文选择对英国的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动态与经验进行研究,从顶层设计、主要措施、典型实践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英国知识产权金融的发展状况与特色.借鉴英国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知识产权金融发展中存在的政府干预过度与引导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国际国内安全大局,创新国家安全理念,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传承和超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梳理我们党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逻辑,全面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与辨证方法论,深刻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飞跃和独创性贡献,牢固树立和坚定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我们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殷夫短暂的一生和他的诗作等文学创作,以赤子之心向时代、历史和读者宣示自己不断超越生命伦理和社会属性,甚至超越死亡.他以牺牲自己的肉身为代价,实践了他苦苦追寻的人的自由,他以一个殉道者的姿态,践行了革命战士和追求自由的诗人的初心.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永远在读者心目中留存下一个青春、忧郁、倔强、热情、果决的战士形象.
党的群团工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群团工作始终秉持围绕中心谋大局的优良传统,经历了艰辛探索、曲折前行、稳步推进、全面加强的演进阶段.回望总结建党百年来群团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作,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知史鉴今,新时代推进党的群团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入群团工作的始终,牢牢把握群团工作的实践定位、本质属性和原则遵循.
在晚清汉学式微、宋学复兴、心学抬头之际,理学名儒罗泽南以卫道程朱、恪守正统为己任,倾力著述《姚江学辨》,以朱子学为准则,对阳明心学展开剖析毫厘、决其疑似的批判.他首先力证阳明之学为禅学,割断心学与孟子学的渊源,将其打入异端,从儒学行列中清扫除去,消解其合法性;继而操戈入室,从阳明心学的三大要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入手,详辨其非,否定其合理性.罗泽南这种不遗余力的批判,呈现出鲜明的学术特质,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一是标揭程朱、重振宋学,使程朱理学得以在乾嘉汉学没落之后再度崛起;二是显豁程朱、陆王
(1)早期《老子》文本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子》文本的变化会引起其文义和思想的变化,而分章不同,又导致人们对《老子》章段的理解不同.(2)阅读和利用《老子》文本,最好以汉简本为基础,并结合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和通行本来作出判断.通行本的讹误过多,难以再单独作为理解老子思想的文本依据.(3)引用《老子》文句或分析其章义,应当建立在“原子分章”的基础上,应当充分注意《老子》的分章和章界;是否同章,这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了人们对于《老子》的理解.(4)以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为代表的通行本应当得到
工人形象与工人运动题材一直是左翼文学的一个叙事焦点,但作为替大众代言的新文学作家,也存在某种疏离真正的工人现实经验、无法让沉默者发声的言说困境.《中国的一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代言者的犹疑,又在实践意义上完成了一种新的书写,以往沉默的大多数终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富有意义的"解放叙事".《中国的一日》在作家虚构与想象之外,呈现另一种工人的自我形象建构,二者既有重合也有差异,从而丰富或矫正习见的工人叙事的内涵;工人的自我言说也正是获得自我意识的开始,从"解放"意图上来说,从被代言到主动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