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无人机是空中装备的新领域,称为分支都小了。无人机相比有人机的优势,一是可遂行高危任务,二是突破了有人机的空间,比如可以进入临近空间。如果进入25000米以上的高空,对各国的空防体系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目前的防空导弹打不到。无人机非常灵活,比如电子战无人机不需要很大。现在的电子战机多用运输机改装而成,干扰功率很大,效果未必很好,甚至对电子干扰机自身的通信也会造成干扰。而小型电子战无人机可以抵近干扰,干扰功率不需要很大,效果超过大型电子战飞机。也可以搞专用的电子侦察无人机,因为平台小,装备数量就可以多。由有人战斗机改装的电子侦察机或电子干扰机飞行速度太快,不适合电子战任务,而速度较低的无人机就很适合,另外无人机的留空时间优势很大。
有人会问无人机抵近侦察,速度又慢,是否易被击落々这是作战使用问题。指挥员会根据任务适合度及时机来选择。
孙:无人电子干扰机还可以作为诱饵,为有人电子战飞机创造条件。
高:目前无人机的自动控制主要是起降、航路控制方面。空战型无人机的出现需要时间,要在自主决策、自主协同、自主攻击方面有突破,但不可能替代有人机。
杨:无人机还有很多短板,只能遂行有人机不便实现的一些任务。如防空很密集或气候很差的地区,像在阿富汗打恐怖分子,需要几天几夜侦察,这些任务有人机不易完成,无人机是个补充。
无人机的发展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世界的战争往“少死人”方向发展,这对武器的发展是个牵引,二是技术的发展。制约无人机发展的有几个坎。一是战场感知水平。二是无人机是否成体系。无人机今后也要形成各类任务、远中近程体系。三是无人机能否通过发展专家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提高指挥控制系统的速度和灵敏度,来赶上有人战斗机。无人机的指挥控制链路你觉得很可靠,实际上未必。“捕食者”无人机打阿提夫时,控制人员用下拉菜单操作17次,可靠性会有问题。
韩:以前媒体上讲“捕食者”的地面机组人员有55人,这个说法不确切。并不是同时有55人控制无人机,“捕食者”无人机4架一组,55人是指24小时轮流值班总共控制人员数。
孙: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无人机成为主角。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情况下是我们想不到的。美国发展X-45和X-47还是想让它来作战,无人机现在不能胜任大规模战争还是技术所限。它与地面之间的双向指令传输如果被干扰,就无法发挥作用。
高:目前无人机装备数量有限,我想近10年内会有重大突破。比如空中进攻时,佯动任务完全可由无人机完成。在成像侦察、电子侦察领域它完全可胜任。
杨:无人机的主观能动性不如有人机,这似乎是无人机今后难以成为主角的一个理由。但从人机国际象棋对抗中能有些启发。从理论上说,人比机器强,但计算机背后的智库资源要超过单个棋手。
韩:如果在方圆一定范围内搜索目标,有人机未必比无人机效率高,但空战有人机肯定要比无人机强。我上中学时,美国电影《未来世界》里展示家庭机器人,好像几年后就要普及。现在三十年过去,家用机器人还遥遥无期,无人机出现在空战上是否有这种可能?无人机配合空战或空对地作战是有可能的,比如有人机投放激光制导炸弹后,由无人机负责继续照射,有人机就可以脱离战场。也就是说,无人机对于很明确的工作,有明确数学模型控制的工作可以完成得很好。一旦要面临决策,无人机不适合。
孙:大部分无人机比有人机成本低,但有些无人机机型连同地面控制系统的成本比有人机高。
韩:无人机在开始出现时技术不成熟,事故率高,算下来成本比有人机要高,现在它的成本控制住了。但军队作战从不会完全从成本考虑,都是以战斗力为第出发点。
高:一些无人机机型以4架为单位,其控制设备的价格是几千万,平摊到每架上很小。而且后续补充的无人机可共用这套控制设备。
杨:无人机和有人机在成本上不好比较还有一方面,是两者性能、功能、大小完全相似的情况不存在,不好比。
另外要提一点我们现在总有这个侥幸,认为有人机方面和国外差距较大,是不是在无人机方面就能走捷径赶超?我觉得不存在这个关系。谁在有人机方面厉害,谁就能在无人机方面领先。隐身、导弹制导距离、抗干扰性能、敌我识别方面的差距,无人机上一样存在。
韩:美国提出了“察打一体”的概念,和我们说的“察打一体”还不一样。它仅仅指“捕食者”自主侦察、自主攻击,美军在阿富汗有这种需求。一是出现了很多小目标,因为无人机挂载的导弹数量和大小都很有限,只适合打小目标;二是无人机经常在山里转,找到目标后如果不立即攻击则目标转瞬即逝,三是这类目标基本没有防空能力,如果有防空能力,“捕食者”这类无人机根本接近不了目标。正是这些条件促成了“察打一体”的概念。为什么有人侦察机和有人攻击机从来没强调过“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察打一体”只适合打恐怖分子这种小目标,而这类任务不是其它国家空军的主要任务,因此没必要跟随发展“察打一体”技术。
高:“察打一体”只是一种描述,它只是说以前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攻击要几个小时,现在要十几分钟,并不是说发现了目标就一定要攻击。
韩:现在美国人只是提“发射即摧毁”而非“发现即摧毁”,因为发现目标后未必构成火控条件。
杨:发现目标后识别的问题到现在也没解决,这也是“发现即摧毁”没实现的原因。
韩:至今为止,无人对有人的空战中,无人机均败北。
2002年12月23日,美军用一架“捕食者”攻击伊军一架米格25,结果反被对方用导弹击落。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机和无人机在战场上交战。这场交战具有空战格斗的特征,“捕食者”首先发射“毒刺”导弹,但“毒刺”受到米格25发射的导弹干扰,丢失了目标。而“捕食者”面对米格25发射的导弹缺少应有的战术规避动作而被击落。
2006年,以色列一架F-16用“怪蛇”空空导弹击落了黎巴嫩真主党一架小型无人机,它类似伊朗“燕子"-3无人侦察机。以色列空军认为小型无人机携带火箭弹攻击是一种新威胁,因此专门研究了打小型无人机的战法。由于无人机很多是作为诱饵出现的,因此以色列为降低成本,重点训练了用航炮攻击小型无人机的战术。
2008年,一架米格-29战斗机击落了格鲁吉亚的一架“赫尔墨斯”450无人机。从无人机任务设备拍摄的视频可清晰观察到米格29接近、发射导弹以及导弹击毁无人机 前的飞行过程。“赫尔墨斯”450为以色列生产的长航时战术无人机,从视频可以看出无人机地面操控人员已经发现了米格29,也观察到了对方发射出来的R-73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但基本上没有做出有效回应就被击中。
2009年2月,美国两架F-16在伊拉克空域击落伊朗一架“燕子”-3无人侦察机。
2011年2月,伊朗军方表示击落两架美国最现代化的无人侦察机。美国否认被击落,表示是因故障而坠毁。
从以上情况看,无人机要参加空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近期目标还是对地作战。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刚发布了持久近距空中支援项目招标书,要求投标商验证无人机能可靠地用于近距攻击。这个项目旨在研制某种套件,比如利用一个可穿戴显示器,在无人机发射武器之前将其影响形象化,从而评估可能的损伤,监视武器飞行轨迹,并通过数据链更新目标信息。控制员与无人机之间的数据链传输从30-60分钟缩短至6分钟内,发射武器打击目标的时间缩至30分钟。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想要厂商验证无人机在接到地面人员请求之后能否在6分钟内打击55千米范围内的目标。发射演示将包括30毫米机炮扫射,以及70毫米制导或非制导火箭弹、一枚激光制导的AGM-65E导弹和一枚227千克GBU-38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齐射。这些武器瞄准误差和爆炸效应不同,需要分别建模并通过平视显示器演示给地面控制员。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出,美军已将近距空中支援这种最复杂的空对地作战样式作为它的MQ-X下一代无人机的任务之一。
孙:最后应提一点,无人机自主性越来越高后,会引发伦理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由“人”来决定无人机是否投放武器以及投放时机,这个“人”不仅是指地面“抠动扳机”的控制人员,还包括整个任务链路上的目标规划、目标确定以及最后下达开火命令的指挥员。未来无人攻击机则是从发现、确认、锁定到开火均自行完成,是否会滥用武器?武器发展史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如地雷,埋设后即不受人控制,导致路过百姓伤亡。但地雷属于被动工作,还相对易被接受。无人机是主动工作方式,人类能否接受天上一群不受控制的杀人机器7这方面争论就没停止过。美国有专家提出疑问:地面操作员坐在内华达或佛罗里达空调办公室内,用游戏机手柄控制着阿富汗上空的无人机对目标实施攻击,对他们来讲是零伤亡了,但这反而可能造成战争门槛的降低。装备史上出现过很多威力大、效率高的武器因伦理和道义问题被限制或禁用。无人攻击机是否面临同样挑战?
有人会问无人机抵近侦察,速度又慢,是否易被击落々这是作战使用问题。指挥员会根据任务适合度及时机来选择。
孙:无人电子干扰机还可以作为诱饵,为有人电子战飞机创造条件。
高:目前无人机的自动控制主要是起降、航路控制方面。空战型无人机的出现需要时间,要在自主决策、自主协同、自主攻击方面有突破,但不可能替代有人机。
杨:无人机还有很多短板,只能遂行有人机不便实现的一些任务。如防空很密集或气候很差的地区,像在阿富汗打恐怖分子,需要几天几夜侦察,这些任务有人机不易完成,无人机是个补充。
无人机的发展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世界的战争往“少死人”方向发展,这对武器的发展是个牵引,二是技术的发展。制约无人机发展的有几个坎。一是战场感知水平。二是无人机是否成体系。无人机今后也要形成各类任务、远中近程体系。三是无人机能否通过发展专家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提高指挥控制系统的速度和灵敏度,来赶上有人战斗机。无人机的指挥控制链路你觉得很可靠,实际上未必。“捕食者”无人机打阿提夫时,控制人员用下拉菜单操作17次,可靠性会有问题。
韩:以前媒体上讲“捕食者”的地面机组人员有55人,这个说法不确切。并不是同时有55人控制无人机,“捕食者”无人机4架一组,55人是指24小时轮流值班总共控制人员数。
孙: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无人机成为主角。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情况下是我们想不到的。美国发展X-45和X-47还是想让它来作战,无人机现在不能胜任大规模战争还是技术所限。它与地面之间的双向指令传输如果被干扰,就无法发挥作用。
高:目前无人机装备数量有限,我想近10年内会有重大突破。比如空中进攻时,佯动任务完全可由无人机完成。在成像侦察、电子侦察领域它完全可胜任。
杨:无人机的主观能动性不如有人机,这似乎是无人机今后难以成为主角的一个理由。但从人机国际象棋对抗中能有些启发。从理论上说,人比机器强,但计算机背后的智库资源要超过单个棋手。
韩:如果在方圆一定范围内搜索目标,有人机未必比无人机效率高,但空战有人机肯定要比无人机强。我上中学时,美国电影《未来世界》里展示家庭机器人,好像几年后就要普及。现在三十年过去,家用机器人还遥遥无期,无人机出现在空战上是否有这种可能?无人机配合空战或空对地作战是有可能的,比如有人机投放激光制导炸弹后,由无人机负责继续照射,有人机就可以脱离战场。也就是说,无人机对于很明确的工作,有明确数学模型控制的工作可以完成得很好。一旦要面临决策,无人机不适合。
孙:大部分无人机比有人机成本低,但有些无人机机型连同地面控制系统的成本比有人机高。
韩:无人机在开始出现时技术不成熟,事故率高,算下来成本比有人机要高,现在它的成本控制住了。但军队作战从不会完全从成本考虑,都是以战斗力为第出发点。
高:一些无人机机型以4架为单位,其控制设备的价格是几千万,平摊到每架上很小。而且后续补充的无人机可共用这套控制设备。
杨:无人机和有人机在成本上不好比较还有一方面,是两者性能、功能、大小完全相似的情况不存在,不好比。
另外要提一点我们现在总有这个侥幸,认为有人机方面和国外差距较大,是不是在无人机方面就能走捷径赶超?我觉得不存在这个关系。谁在有人机方面厉害,谁就能在无人机方面领先。隐身、导弹制导距离、抗干扰性能、敌我识别方面的差距,无人机上一样存在。
韩:美国提出了“察打一体”的概念,和我们说的“察打一体”还不一样。它仅仅指“捕食者”自主侦察、自主攻击,美军在阿富汗有这种需求。一是出现了很多小目标,因为无人机挂载的导弹数量和大小都很有限,只适合打小目标;二是无人机经常在山里转,找到目标后如果不立即攻击则目标转瞬即逝,三是这类目标基本没有防空能力,如果有防空能力,“捕食者”这类无人机根本接近不了目标。正是这些条件促成了“察打一体”的概念。为什么有人侦察机和有人攻击机从来没强调过“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察打一体”只适合打恐怖分子这种小目标,而这类任务不是其它国家空军的主要任务,因此没必要跟随发展“察打一体”技术。
高:“察打一体”只是一种描述,它只是说以前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攻击要几个小时,现在要十几分钟,并不是说发现了目标就一定要攻击。
韩:现在美国人只是提“发射即摧毁”而非“发现即摧毁”,因为发现目标后未必构成火控条件。
杨:发现目标后识别的问题到现在也没解决,这也是“发现即摧毁”没实现的原因。
韩:至今为止,无人对有人的空战中,无人机均败北。
2002年12月23日,美军用一架“捕食者”攻击伊军一架米格25,结果反被对方用导弹击落。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人机和无人机在战场上交战。这场交战具有空战格斗的特征,“捕食者”首先发射“毒刺”导弹,但“毒刺”受到米格25发射的导弹干扰,丢失了目标。而“捕食者”面对米格25发射的导弹缺少应有的战术规避动作而被击落。
2006年,以色列一架F-16用“怪蛇”空空导弹击落了黎巴嫩真主党一架小型无人机,它类似伊朗“燕子"-3无人侦察机。以色列空军认为小型无人机携带火箭弹攻击是一种新威胁,因此专门研究了打小型无人机的战法。由于无人机很多是作为诱饵出现的,因此以色列为降低成本,重点训练了用航炮攻击小型无人机的战术。
2008年,一架米格-29战斗机击落了格鲁吉亚的一架“赫尔墨斯”450无人机。从无人机任务设备拍摄的视频可清晰观察到米格29接近、发射导弹以及导弹击毁无人机 前的飞行过程。“赫尔墨斯”450为以色列生产的长航时战术无人机,从视频可以看出无人机地面操控人员已经发现了米格29,也观察到了对方发射出来的R-73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但基本上没有做出有效回应就被击中。
2009年2月,美国两架F-16在伊拉克空域击落伊朗一架“燕子”-3无人侦察机。
2011年2月,伊朗军方表示击落两架美国最现代化的无人侦察机。美国否认被击落,表示是因故障而坠毁。
从以上情况看,无人机要参加空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近期目标还是对地作战。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刚发布了持久近距空中支援项目招标书,要求投标商验证无人机能可靠地用于近距攻击。这个项目旨在研制某种套件,比如利用一个可穿戴显示器,在无人机发射武器之前将其影响形象化,从而评估可能的损伤,监视武器飞行轨迹,并通过数据链更新目标信息。控制员与无人机之间的数据链传输从30-60分钟缩短至6分钟内,发射武器打击目标的时间缩至30分钟。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想要厂商验证无人机在接到地面人员请求之后能否在6分钟内打击55千米范围内的目标。发射演示将包括30毫米机炮扫射,以及70毫米制导或非制导火箭弹、一枚激光制导的AGM-65E导弹和一枚227千克GBU-38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齐射。这些武器瞄准误差和爆炸效应不同,需要分别建模并通过平视显示器演示给地面控制员。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出,美军已将近距空中支援这种最复杂的空对地作战样式作为它的MQ-X下一代无人机的任务之一。
孙:最后应提一点,无人机自主性越来越高后,会引发伦理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由“人”来决定无人机是否投放武器以及投放时机,这个“人”不仅是指地面“抠动扳机”的控制人员,还包括整个任务链路上的目标规划、目标确定以及最后下达开火命令的指挥员。未来无人攻击机则是从发现、确认、锁定到开火均自行完成,是否会滥用武器?武器发展史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如地雷,埋设后即不受人控制,导致路过百姓伤亡。但地雷属于被动工作,还相对易被接受。无人机是主动工作方式,人类能否接受天上一群不受控制的杀人机器7这方面争论就没停止过。美国有专家提出疑问:地面操作员坐在内华达或佛罗里达空调办公室内,用游戏机手柄控制着阿富汗上空的无人机对目标实施攻击,对他们来讲是零伤亡了,但这反而可能造成战争门槛的降低。装备史上出现过很多威力大、效率高的武器因伦理和道义问题被限制或禁用。无人攻击机是否面临同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