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德坎普的奇珍室收藏链之辨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nc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奇珍室收藏链的状貌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封建贵族和领主们开始热哀于将新奇的大干世界藏于一己之私室。因所藏之物包罗万象,繁杂有趣而得名奇珍室(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从字面上看,奇珍室似乎在追寻前科技时代的奇特之物和珍稀玩意儿。如钱币,人类头骨,动植物标本,机器人等。德国艺术史家布雷德坎普在对五花八门的藏品进行分类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奇珍室的两个不同的重要区域—古代雕塑和现代机器,建立了一个关于人类艺术,技艺的和科技的链条,发现其中蕴藏着自然史的历史观念的发展,并致力于此项研究。
  布雷德坎普力图证明:自然史观早已存在于16世纪到18世纪的奇珍室中。例如17世纪博洛尼亚的科斯皮奇珍室中囊括自然界所有领域的物体、古代小雕像,还有17世纪的雕塑以及武器与工具(图1)。为了获得更为惊人的视觉效果,这些藏品摆放得无法辨认出规则。
  显然奇珍室中的物体不是要摆放地井井有条以区分不同的领域,而是要展示造物的无序。然而藏品绝对不能被纯粹的无序搞乱。更确切地说,智性上要求把藏品网罗在一张联想的,跨界的视觉交换的网中,并以这种游戏的方式研究人类外在的和内在的本性。
  二、奇珍室收藏链背后的自然史观溯源
  早在古罗马时代,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认为:自然界事物是给定状态的事物和种类,这其中是没有时间发展概念的。他的自然史只是在描述自然物体,自然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它们的用途。此种观点被教会所赞颂,因为它支持了上帝6天内造物的说法,从第7天以后,自然物种的基本形态就保持不变,在历史空间内自然具有一个确定的外貌。
  培根把自然史分成:一,上帝在6天内创造的既定物种,它们是完成时态的,不存在进化;二,与自然秩序有一定偏差的物种,即所谓怪物(图2);虽然没有产生新的物种,但—定程度上却体现与原型的变异;三、技艺产物。培根的这种逻辑即是“在16,17世纪特有的‘好奇心的文化’的驱使下所致,奇珍室中的藏品被相应地分成‘上帝的产品’‘自然的产品’和‘人工产品’这三类,而人类对这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从而形成一种16,17世纪特有的‘好奇心的文化’”。在培根眼中,奇珍室中大自然的作品和人类自己的作品在予人以视觉刺激上没有本质区别,奇珍室收藏的是整个自然,这里人类和人类的作品不是异质关系,恰恰相反,它们与大自然的作品构成了完整的整体。
  1775年康德把自然史划分成描述的和历史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自然的描述,一部分是对自然史的描述。被认为是对此概念里程碑式的一次修订。现存所有自然界的知识中,有太多有关它们过去的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康德要求的是自然史的历史化,就是说地球上结构的变化,陆地上植物和动物在自然迁徙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物种从原型到变异的变化。
  随着布雷德坎普对奇珍室研究的深入,他认为对藏品的尊重以及有效地视觉观察使得200年前的奇珍室中就已呈现出康德的自然史观。收纳了人类自身的创造和自然的创造物的奇珍室,彰显了一种更为动态的自然观。一个纯粹基于视觉而建立的奇珍室,在自然史的历史发展上达到了顶点。
  三、从古代雕塑到机器崇拜的收藏链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史中突然增加了古代雕塑的话题。因为古代雕塑模糊了神的创造,自然的创造和人的创造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古代雕塑在自然生产物和人类创造物之间摇摆不定。古代雕塑扮演着一个连结物质和人类,联结前史和现在的角色。它是人类塑造自然的起点。雕塑可以给予无生命的物质如遗迹以灵魂或精神,它具有神奇的功效。而古代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就是在人类和自然之间斡旋调和的结果。这也是自然科学和美学的基本教义。古代雕塑/艺术作品和机器都存在于自然形态和人的创造之间,都是一种使用自然材料形态表达情感,并说明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努力互动关系。至此,古代雕塑作为一个关键点将自然形成物和人类创造连接起来,而人类创造又可以扩展出艺术作品和机器仪器等部分。所以奇珍室的收藏之链变为:自然形成物(植物、矿物、动物)——古代雕塑——艺术作品——机器。布雷德坎普对此收藏链条的分析和论证正是以古代雕塑为基础展开的,向外延展补充并完善整个链条。他还引入16世纪画家Paraigianio绘制的一幅收藏家的肖像(图3),并分析了从大自然的植物界到矿物界、到古代雕塑再到人类自身的过渡发展。画面中的光线照亮植物的同时,也建立了与自然创造物的联系,根本上说,还建立了与自由的艺术作品的联系。
  奇珍室所展示的物品对自然科学家的思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普勒1598年看到取材于古典神话的机器人鼓手的形象时说:“他们比真人还更自我确信地敲击着鼓点。”这些机器人激励他制造出宇宙的图样——由发条装置所控制的五个几何体的组合。并委托金匠制作出三维模型送给符腾堡的弗里德里希大公。开普勒的举动强烈地冲击着16世纪从旧约承袭的上帝规定尺度的机械传统。古希腊时期的哲人柏拉图认为宇宙是基于数和比例的一个数学结构,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在柏拉图的基础上证明他们的自然观点时,必然会把数学,艺术和机械综合起来。当开普勒在16世纪末系统表达他的理论时,数学家Henri de Monantheuil正试图说服法兰西国王亨利四世,上帝是一位对机械享有无上权力的机械师。他坚持认为宇宙是一架机器,无疑是史上最强有力,最实用,最伟大的发明。好像要为开普勒的宇宙模型作评注似的,De Monantheuil推断说自从人类被创造成上帝的模样起,他就有义务要与神圣的机械师相匹敌并要造出可以比肩大自然的创造物的物体。
  布雷德坎普说,这种承载着历史方法的言外之意构成了奇珍室的概念基础,这一系列步骤指引着自然物走向机器。这种从自然形式到人类创造的温和过渡促成了17世纪最强大的学说——机械论哲学的形成。最能代表这种学说的笛卡尔在1647年时就认为,除了尺度外,“工匠制作的机器与大自然所造之物没有区别”。他的话表明,和其他自然哲学家一样,奇珍室用沉默的图像表达着从自然形成物到艺术形式的过渡也触动了他。1674年基尔的一位医生Johann Daniel Major把笛卡尔的学说与奇珍室哲学联系起来,他赞颂人类是大自然最精美的发条装置,展示着“完美比例的四肢,血和水的绝妙路径,整个身体发条装置般的艺术机能,除他之外地球上没有什么更高贵和更美妙的创造物了。”Major认为,亚当被驱逐出伊甸园后,人类虽然失去了对自然界所有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对真理及知识的热望,但还要继续面对摆在其面前的挑战。图板内容最初被抹去,现又重新写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完成了天堂的重返。奇珍室变为人类大脑的类似物,它逐步赢回失落在天堂的智慧。
  四、奇珍室收藏链从完整到断裂到再度完整的发展流变
  奇珍室的收藏统摄了自然,艺术,和科学这三大领域,它体现了人类意欲把握整个世界的雄心。奇珍室最初的样子体现了人类记录整个世界的梦想。在奇珍室收藏链中,左边是自然创造,右边是人类创造。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思考。布雷德坎普引用了多位前人的说法,来说明这个链条的变化,人们如何认识从自然创造到人的创造这个过程的,它们究竟是统一的还是分离的。
  他分别对皆限,温克尔曼和比拉内西的观点做了评述。培根的自然史分为上帝的创造,自然的创造和人类的创造。在培根那里,这个链条是统一、互相依存并递进发展的。每部分都有其自身价值,没有高下之别。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对古希腊的雕塑极尽溢美之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一度成为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经典概括。温克尔曼尊崇古代雕塑,认为古代雕塑无功利色彩,是自由的政治氛围和气候的产物,而与机械和科技相关的东西都是无生命,无活力的。认为真正的“优雅”依赖适度的自由,远离束缚,寻求智慧。温克尔曼打破了基本链条上的艺术和技术的相互统一性,认为艺术高于机械。而毕拉内西不提倡艺术与技术的分离,而是认为美从属于实用,并遵从技术成果的指导。他对实用的强调并非要把艺术从一系列有价值的行为中赶出去,而是倾向于调和艺术和技术,调和目的和形式。毕拉内西将古代魅力和机器崇拜很好地结合起来。
  结语
  从培根、温克尔曼到毕拉内西,布雷德坎普认为对奇珍室中那条基本链条的流变经历了从统一到断裂,从断裂到共生的过程。奇珍室中的收藏品以“发散的无序”相互联系。在这个视觉领地中,“视觉的桥梁”在材料间的潜在变化中形成了。布雷德坎普认为,福柯曾经说过,收藏如同“一本本井然有序排列的书”,正是站在视觉角度上考虑才会有如此见地——即从视觉上讲,书是按照语法结构组合而成的。奇珍室中的各项充分体现了彼此间的关系,相互联系大于相互区分。布雷德坎普希望,不要按照生成秩序的不同来区分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而要理解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转变。古代雕塑(古代艺术)和机械技艺的共生才算完美。
其他文献
1977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雕塑世家。擅长寺院道观大型佛像雕塑、室内古典设计,作品布局生动、穿插有致、浑然大气而不失雅致、飘逸,讲究“禅趣”和“人意”的有机融合,和谐统一。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雕塑艺术精英、中国收藏家喜爱的佛像雕塑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创立莆田市亚典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艺术总监。  作品曾获国家
内容摘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时间改变的不只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连其最本质的东西都有可能换掉,也许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点点的变化,但是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  关键词:传统雕塑;现代雕塑;转型  由于受到现当代西方视觉造型的主流冲击,中国传统雕塑的样式风格未能全面地传承和延展,对传统雕塑艺术如何传承和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宗白华先生曾就中国传统雕塑给予了深情的赞美,他说:“从六朝
内容摘要:“公共艺术”对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算是植根本土后“嬗变”的产物。“公共艺术”属于特称命题类名词,近年来在中国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当下中国相关业界对“公共艺术”概念解释纷杂混乱,有的甚至是断章取义自说自话。本文希望从“公共艺术”生成的源头出发,浅析其学术脉络和基本特质,与读者分享对“公共艺术”概念定义的解读,为“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一、谒墓    巴黎近郊的葛瑞兹(GRETZ)市镇宁静的出奇,空气散发出雨后清香。已是下午五点,夏日的骄阳仍然似火,我携妻、女儿随熊师母丙安女士同往市府公墓谒熊秉明先生之墓。  这一天是2008年8月7日,距秉明先生2002年12月14日“去时”相隔五年多了。虽然时光飞逝,可我对秉明先生的怀念则是刻入灵魂的。市府公墓座落于城中,熊先生墓由黑色花岗岩垒叠,庄重凛然,三石矗立成对称状,恰如他艺术、理论
内容摘要:我们的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家重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身的生命体验,人与自然宇宙要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下,艺术领域逐渐形成了写意的传统,重神轻形,而非西方的严谨的比例和解剖,其深远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前夕。  关键词:雕塑;空间:创造力  还是先对题目做个简单的解释:这个题目比较暧昧,能给人遐想的空间,暧昧在于加了两处引号,否则读者可能会以为我语气
内容摘要:材料是雕塑最重要的物质依托,也是在空间形体色彩等等之外非常重要的雕塑语言。材料从肌理、触感、纹理、颜色到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都有着丰富的表意功能。雕塑材料作为贯穿雕塑艺术史的线索,大致可以描绘出雕塑发展的历程。本文试图立足于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雕塑,关注中国雕塑当下的各种材料形态,并追问中国当代雕塑如何从材料的角度继承传统和开拓未来。  关键词: 雕塑;材料;语言;后现代;观念;本土材料
钱绍武奖  王国强 [中央美术学院] 《红楼故事——丫鬓》榆木140×30×25cm 导师:孙家钵、王伟、牟柏岩  治学精神:向真、存善、求美的原则;包容、和而不同的原则;适合人性,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原则。  评奖条件:形式上要有民族特色,具备中国文化的当代精神;语言要丰富,不拘一格;手法上要灵活多变,不拘陈法,时出新意;作品要呈现出中国书法的韵味和节奏,透出“帅”气。  名家寄语:在极大的限制(木
  
内容摘要: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墓集中发现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中西部地区,其中,高台、酒泉、敦煌地区的壁画墓和画像砖墓不仅最为集中,而且数量最多,时间延续最长,在我国古代壁画和画像砖艺术中独树一帜。高台骆驼城魏晋墓葬出土的以神话、农业、牧猎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为题材的壁画砖,用笔简洁,线条随意潇洒,用色也极为简练朴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开发、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画面及画像砖从中原到河西地区的
艺术家的个性是天生的秉性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艺术家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审美经验也不同,因而对情感的理解和投射趋向也就不尽相同。  雕塑艺术家孙家彬出生在旧中国,经历了日伪铁蹄下的东北那血雨腥风的岁月,心中自然涌动着对“自由”“幸福”“国家”的渴望,这种生存经历对于他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是起到主导性作用的,这种生存过程也是形成他心理趋向与价值选择的过程,作为艺术家他把这种心理趋向凝结、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