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中职语文作文课的创新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包括:消除畏难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增强创新作文的自信力;诱导学生明确写真情实感对创新作文的意义,充分表现与时俱进的自我;组织阶段性讨论,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激情。
关键词:中职语文 作文课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08-01
1 消除畏难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增强创新作文的自信力
来自于各区中考成绩中下阶层的中职学生大多语文能力确实不强,长期以来养成的惰性和不自信让他们怕作文,更怕创新。怕创新是因为自己觉得学习能力太差而对一切新知识、新课程的恐惧、抗拒;也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认为创新是高级思维和行为,它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专利,如果与学生有关联,也仅限于成绩出色能力很强的重点高中的学生,像自己这样文章都不会写的中职学生与创新注定无缘。
针对这样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应该先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起浓烈的兴趣,并逐渐生成爱的情感”,“作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爱作文”如此学生才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写作创新作文。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多热情鼓励、少定性批评。赏识和鼓励永远是人们前进的催化剂。学生作文哪怕错字连篇、毫无新意、味同嚼蜡,只要有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处闪现出灵感的火花,教师就应紧抓不放,通过表扬评析让学生明了好在哪里,今后从哪里开始行进,从而间接比照出其他地方的不足,尽量避免“你的文章一无是处”、“你的写作基础实在太差”、“你的构思毫无新意”等定性批评;其次教师应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用平常的眼光看待创新作文,剥去“创新作文”神秘的外衣,还它本来面目:只要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我手抒我心”,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诉诸文字就已有了创新作文的雏形;最后教师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机会,帮助他们观察感受生活,搜集写作素材,如组织参观游览、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校内外专业竞赛活动(文秘专业的“文字录入”、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设计”、园艺专业的“插花”等),让学生感觉到在活动过程中渐渐有了可“下锅”的“米”,而且因为亲身参与,感触较深入,还有了与他人不同的“米”,于是逐渐有了写作的自信,开始愿意动笔。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树立了一定的信心还远远不够,具体文字表现过程中的困难很有可能还会将他们打垮,这时教师的动笔过程指点一定要跟上,梳理思想与材料,找出与众不同之处,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完成构思,选用词句,让学生在教师“扶持”下稍稍摸到一点“门”,望而生畏的状况就会有所改变,创作兴趣就会渐渐浓厚起来,“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冰心语)的创作习惯就能培养起来。
2 诱导学生明确写真情实感对创新作文的意义,充分表现与时俱进的自我
素质教育是在每一个教育对象原有的人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每个人的人格特征的修正、补充、提炼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从每一个对象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期望来说,作文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尊重个性,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的前提就是表现自我,追求真实的心理情感,而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又是创新作文的前提,因而要培养创新作文能力,就得明确写作意义,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唯有写出真情实感,文章才是有意义的,创新也才是有价值的。
首先教学双方应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文如其人”,作文即做人,文章是个人为人处世、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的真实反映,唯有理解了这一点,教师的“教”才能尽量减少束缚,还学生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的天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的自由:说真话,说自己的话,才能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鼓励异想天开,重视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的“学”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觉松了绑,用真心去享受世间的美,感悟人间的情,探索生活中的哲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如我校“青藤文学社”有一期社刊专题为“成功原来可以是这样的”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人的一生应追求辉煌,但生活中充满了琐碎和平凡,所以绝大多数成功都是平凡小事,我们要善于感悟和体验人生中一个个小小的成功;鼓励学生摆脱“如此小事算不算得上成功之事”、“这样写会不会算扣题不紧密”的担忧,在比较自由的心理状态下写出真实之事,真实的体验。尽管交来的上百篇文章大多瑕疵不少,但选材广泛,有“终于当上了班级推普员的自豪”,有“攻克了一道数学难题的兴奋”,也有“因发现了教科书上一处其他同学未发现的错误而沾沾自喜”……这些文章在题材上有了一定的创新。
其次教学双方应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消除“为生存而写作”的被动心理,卸掉“为考试而作文”的沉重包袱,这样教师的“教”才能不拘一格,创新教法;学生的“学”也才能在灵活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的同时不受写法固定模式的限制,也才能“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其结果必定是少了很多大话,假话,套话,少了很多“陈景润、张海迪、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千篇一律的材料,才能“写得客观真实”,不“导向‘新八股’的训练模式”,不“导向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3 组织阶段性讨论,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激情
中职语文老师要组织阶段性讨论,开展生动而深入的师生多向对话,有针对性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开发创新思路。所选话题不但有讨论价值,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笔者曾在此方面进行过多次尝试性教学。教授《雷雨》一课时,以“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为题组织过辩论赛,可学生兴趣不浓,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且教材及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网上查阅的,书上翻阅的)已有定论,他们很难再有新的观点和新的材料产生。于是我选择了校园近期问题之一“校园外卖之我见”作为讨论的话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首先,它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不存在背景问题。其次,它又是一个大多学生关注,试图表达自己感受、看法,期待得到妥善解决的校园热点问题。对于“该不该站在校园围墙栅栏处与小贩交易午餐”、“外卖会不会引发卫生问题、健康问题”、“学校的制止管理有没有侵犯人权”,这些问题,学生早已议论纷纷,急欲一吐为快,一些学生在周记、日记和随笔作业中发表了见解,此时的讨论可谓把握住了恰当的时机,学生的看法发自内心,建立在真情实感、愿说愿写基础上的讨论才会有不少崭新的创见。
参考文献
[1] 蔡作仁.创新的作文教学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J].江苏教育,2001(6):34.
[2] 李常尧,黄圣武.作文创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7):37.
关键词:中职语文 作文课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08-01
1 消除畏难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增强创新作文的自信力
来自于各区中考成绩中下阶层的中职学生大多语文能力确实不强,长期以来养成的惰性和不自信让他们怕作文,更怕创新。怕创新是因为自己觉得学习能力太差而对一切新知识、新课程的恐惧、抗拒;也是对创新的一种误解,认为创新是高级思维和行为,它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专利,如果与学生有关联,也仅限于成绩出色能力很强的重点高中的学生,像自己这样文章都不会写的中职学生与创新注定无缘。
针对这样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应该先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起浓烈的兴趣,并逐渐生成爱的情感”,“作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爱作文”如此学生才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写作创新作文。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多热情鼓励、少定性批评。赏识和鼓励永远是人们前进的催化剂。学生作文哪怕错字连篇、毫无新意、味同嚼蜡,只要有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处闪现出灵感的火花,教师就应紧抓不放,通过表扬评析让学生明了好在哪里,今后从哪里开始行进,从而间接比照出其他地方的不足,尽量避免“你的文章一无是处”、“你的写作基础实在太差”、“你的构思毫无新意”等定性批评;其次教师应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用平常的眼光看待创新作文,剥去“创新作文”神秘的外衣,还它本来面目:只要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我手抒我心”,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诉诸文字就已有了创新作文的雏形;最后教师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机会,帮助他们观察感受生活,搜集写作素材,如组织参观游览、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校内外专业竞赛活动(文秘专业的“文字录入”、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设计”、园艺专业的“插花”等),让学生感觉到在活动过程中渐渐有了可“下锅”的“米”,而且因为亲身参与,感触较深入,还有了与他人不同的“米”,于是逐渐有了写作的自信,开始愿意动笔。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树立了一定的信心还远远不够,具体文字表现过程中的困难很有可能还会将他们打垮,这时教师的动笔过程指点一定要跟上,梳理思想与材料,找出与众不同之处,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完成构思,选用词句,让学生在教师“扶持”下稍稍摸到一点“门”,望而生畏的状况就会有所改变,创作兴趣就会渐渐浓厚起来,“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冰心语)的创作习惯就能培养起来。
2 诱导学生明确写真情实感对创新作文的意义,充分表现与时俱进的自我
素质教育是在每一个教育对象原有的人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每个人的人格特征的修正、补充、提炼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从每一个对象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期望来说,作文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尊重个性,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的前提就是表现自我,追求真实的心理情感,而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又是创新作文的前提,因而要培养创新作文能力,就得明确写作意义,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唯有写出真情实感,文章才是有意义的,创新也才是有价值的。
首先教学双方应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文如其人”,作文即做人,文章是个人为人处世、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的真实反映,唯有理解了这一点,教师的“教”才能尽量减少束缚,还学生以广阔的自由驰骋的天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的自由:说真话,说自己的话,才能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鼓励异想天开,重视学生有个性地表达。学生的“学”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觉松了绑,用真心去享受世间的美,感悟人间的情,探索生活中的哲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如我校“青藤文学社”有一期社刊专题为“成功原来可以是这样的”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人的一生应追求辉煌,但生活中充满了琐碎和平凡,所以绝大多数成功都是平凡小事,我们要善于感悟和体验人生中一个个小小的成功;鼓励学生摆脱“如此小事算不算得上成功之事”、“这样写会不会算扣题不紧密”的担忧,在比较自由的心理状态下写出真实之事,真实的体验。尽管交来的上百篇文章大多瑕疵不少,但选材广泛,有“终于当上了班级推普员的自豪”,有“攻克了一道数学难题的兴奋”,也有“因发现了教科书上一处其他同学未发现的错误而沾沾自喜”……这些文章在题材上有了一定的创新。
其次教学双方应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消除“为生存而写作”的被动心理,卸掉“为考试而作文”的沉重包袱,这样教师的“教”才能不拘一格,创新教法;学生的“学”也才能在灵活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的同时不受写法固定模式的限制,也才能“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其结果必定是少了很多大话,假话,套话,少了很多“陈景润、张海迪、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千篇一律的材料,才能“写得客观真实”,不“导向‘新八股’的训练模式”,不“导向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3 组织阶段性讨论,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激情
中职语文老师要组织阶段性讨论,开展生动而深入的师生多向对话,有针对性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开发创新思路。所选话题不但有讨论价值,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笔者曾在此方面进行过多次尝试性教学。教授《雷雨》一课时,以“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为题组织过辩论赛,可学生兴趣不浓,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且教材及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网上查阅的,书上翻阅的)已有定论,他们很难再有新的观点和新的材料产生。于是我选择了校园近期问题之一“校园外卖之我见”作为讨论的话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首先,它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不存在背景问题。其次,它又是一个大多学生关注,试图表达自己感受、看法,期待得到妥善解决的校园热点问题。对于“该不该站在校园围墙栅栏处与小贩交易午餐”、“外卖会不会引发卫生问题、健康问题”、“学校的制止管理有没有侵犯人权”,这些问题,学生早已议论纷纷,急欲一吐为快,一些学生在周记、日记和随笔作业中发表了见解,此时的讨论可谓把握住了恰当的时机,学生的看法发自内心,建立在真情实感、愿说愿写基础上的讨论才会有不少崭新的创见。
参考文献
[1] 蔡作仁.创新的作文教学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J].江苏教育,2001(6):34.
[2] 李常尧,黄圣武.作文创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