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地理学著作时,只是简单提及《瀛寰志略》的一部分内容被辑人《海国图志》100卷本中,而对于徐继畲与魏源之间具体的学术交流情况则很少提及。笔者认为,魏源与徐继畲之间的学术交流相当典雅和含蓄,为我们现代人的学术批评提供了一个值得提倡的范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地理学著作时,只是简单提及《瀛寰志略》的一部分内容被辑人《海国图志》100卷本中,而对于徐继畲与魏源之间具体的学术交流情况则很少提及。笔者认为,魏源与徐继畲之间的学术交流相当典雅和含蓄,为我们现代人的学术批评提供了一个值得提倡的范式。
其他文献
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动农业经济活动,意识形态特征十分鲜明,且政治意义高于经济意义,这一特性在当代中国经济运动史上具有普遍意义。梳理20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围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起因、农业合作化加快原因、农业合作化与工业化关系、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和教训、与苏联集体化模式对比等问题,对已有成果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及考察,并对其学术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1910年,日本并吞韩国,大批韩国爱国志士流亡中国,开展抗日复国斗争。申圭植等人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中国同盟会。1912年,成立新亚同济社,吸纳两国志士。1921年,申圭植以韩国临时政府国务总理的身份赴广州访问,会见孙中山,宣布承认“护法政府”为中华民国正统政府。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等人积极支持来华的韩国志士。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人民的对外责任除“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外,还要“扶助弱小民族”。此后,“济弱扶倾”遂成为中国国民党的重要国际政策。北伐期间,韩国志士或加入中国国民党,或投身中国国民革命军,
作为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孙中山曾极力宣传“土地国有”、“节制资本”,对私有制度多有微词,以至不少学者认为他是要废除土地私有制,并以国有资本为主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但孙中山对“平均地权”与“土地国有”所作范围限制以及他对私人资本与国家资本所作权重设置并不支持这类见解,而倾向于支持系以私有制为主的认知。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其民生思想中的资产权属理念与其政制选择是同构的。然而由于孙中山对自己思想主张的实用主义表达,加之政治实践及研究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倾向,其思想的概念边界变得模
古代日书是当时民间社会用于推断时日吉凶的数术书。湖北江陵九店战国晚期楚墓所出日书的部分内容,叙述修建住宅及住宅方位对人产生的吉凶后果,属于相宅之书。从文本上看,简文在流传过程中曾经经历过一个分栏书写的阶段。从结构上看,九店楚简《日书》所展示的择吉方法较之睡虎地秦简的《相宅篇》更为复杂,在文字表述上也更为混乱。如作为占断吉凶对象的核心建筑,九店楚简分别使用了“寓”、“宫”两种说法,而睡虎地秦简则以“宇”贯通始终。
一《仪礼》凡堂上之拜皆北面举例《仪礼》中所记堂上拜礼,有一种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理解的仪节,即宾主二人行拜礼,并非相向而拜,而是都面朝北拜。故清人凌廷堪在其《礼经释例中》卷1《通例上》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礼例,曰:“凡堂上之拜皆北面。”(见《清经解》第5册)兹举例如下。
《史学月刊》现行注释,采用页下注格式。兹分中文图书、期刊、报纸、未刊文献、外文文献五类加以说明,其中外文文献注释格式将另行发布。凡作者投稿时,请按此规范之各项要求注释。
清朝末年,中国农业在向近代化的进程中举步维艰且收效甚微,其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几个方面做出考察。
我国对于红十字运动历史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末期,十多年来学术成果不断问世,学术论文之外还有“书系”出版,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2008年汶川震后的救灾过程中,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红十字会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救助活动,其影响及作用受到世人注目,同时我国学术界对红十字会历史的研究形成了热点,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后,学者们还有更大的期待。2009年4月,苏州大学召开以“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聚集了一批红十字运动史与慈善文化的研究力量,大家对红十字运动史学科体系的建构、研究中学术视角的转换、红十字
要全面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首先需要从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中去寻找。60年,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无疑是极其短暂的弹指瞬间,但就其60年的发展征程而言,当代中国所经历的变革和转折,说是“地覆天翻”、“震惊世人”亦不为过。当代中国的道路已被视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自然,这60年的道路绝非坦途,险滩暗礁以至困境之时确复不少。这60年是一段充满着希望也历经艰险的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理解它、总结它;毋庸置疑,要全面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还要走进她的历史深处,从近代百年
在国史和党史相关学术成果中,关于人口政策对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仅见李斌:《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口数量得到有效调控》,中国网,2008年10月23日,等)。笔者在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对近30年来人口政策的经济社会效应做出详细的评估,只是想通过简要回顾,强调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人口政策发生的重要变化,借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