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并重塑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给中国银行业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我国145家商业银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通过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研究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创新、技术溢出和市场竞争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效率。金融科技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促进作用呈现异质性:金融科技对股份制银行和位于东部地区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显著;具有与金融科技结合程度深、业务创新能力强
【机 构】
:
瀚德金融科技集团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度量理论与应用研究”(14AZD089)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并重塑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给中国银行业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我国145家商业银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通过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研究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创新、技术溢出和市场竞争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效率。金融科技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促进作用呈现异质性:金融科技对股份制银行和位于东部地区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显著;具有与金融科技结合程度深、业务创新能力强、决策层年轻化、跨区域经营程度高这几个特征的银行,更容易吸收金融科技的影响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造成竞争加剧,增加了银行负债成本,促使银行选择了风险更高的资产来弥补负债端的损失,间接促进了经营效率的改善。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促进金融科技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其他文献
上海自贸区作为连接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纽带、金融制度革新的实验田和先行者,肩负着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两项重任。如何在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金融改革与开放的制度设计,成为目前自贸区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金改40条"为标尺,结合上海自贸区七年多的金融改革历程,从规则层面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对内及对外开放、国际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落地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评估,深入剖析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一个存在不对称信息的模型,比较了直接借贷模式、传统银行信贷模式和大数据信贷模式在风控上的差异,详细论证了大数据有助于解决借贷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机理。研究发现,大数据信贷模式收集、利用了传统银行信贷模式中所没有的信息,改善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是对传统银行信贷模式的升级;而P2P网络借贷如果没有大数据支持,按照其信息中介的本质,只是在直接借贷模式上加入了互联网平台,并不能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银行相比,在风控上并无优势。
本文运用2013—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国家队"持股显著增加企业创新投资,这种正向影响通过缓解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和降低委托代理的成本两个渠道发挥作用。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双重差分和安慰剂检验缓解内生性问题,证明"国家队"持股与企业创新投资决策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做横截面检验,分情况研究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国家队"通过直接持股带来的投资及其信号作用和治理作用显著地影响企业的实际投资决策,即"国家队"持股除危机救市的职能外,还对企业的创新
流动性风险防范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关键在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管理基础观出发,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8年半年度财务数据,测算商业银行短、中、长三个窗口下的期限错配缺口,结合所有权异质性特征,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不同窗口期限错配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调整策略选择,并讨论所有权异质性对这一过程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银行间市场拆借和广义信贷调整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期限错配引发流动性风险的重要策略,且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显著差
本文立足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控制视角,考察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对其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基于2013—2017年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内部控制质量的企业,其债务违约风险往往更低,并且随着企业信用资质的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提升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边际影响趋于减弱。进一步地,基于不同产权性质债券发行主体的实证结果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后,其债务违约风险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本文建议,企业应以加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根本,通过完善内部决策制衡机制筑牢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底线,提
2020年7月29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举办。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的专家和理事单位代表等120余位嘉宾通过现场和视频方式参加会议。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六届理事会,选举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选举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吴富林、国家金融与发展理事会理事长李扬等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章程》。
宏观审慎政策应该采取何种规则形式实现金融稳定目标,以及在实践操作中,具体规则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所赋予的量化含义是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建立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含有金融加速器的多部门DSGE模型,综合纳入贷款价值比、可变资本充足率、差别存款准备金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核心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变量,比较后顾型、泰勒型、前瞻型三种宏观审慎规则形式下外生冲击的社会福利效应和脉冲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规则形式对金融稳定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传导路径,以及整个经济系统均衡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前瞻型宏观审慎
家庭金融脆弱性影响着居民家庭的金融福利。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数据,全面考察了债务杠杆、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并着重检验了金融素养在缓解债务杠杆对家庭金融脆弱性不利影响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家庭债务杠杆率的上升增加了家庭金融脆弱性,但是较高的金融素养能够显著缓解债务杠杆率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家庭发生金融脆弱的概率。进一步地,金融素养对于正规债务杠杆率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缓释效应更大,在数字金融业态较为发达的地区,金融素养发挥这种缓释器效应的效果更为明显。本文为
传导链条畅通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本文运用日本91家区域性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广义矩估计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虽有助于增加银行贷款,但效果非常有限,即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阻塞。究其原因,除超低利率催生抵消机制外,人口老龄化引发信贷需求萎缩也难辞其咎,即人口年龄结构与银行贷款间存在倒U型关系,意味着以降低利率、扩大基础货币供给为特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会失去作用基础。本文借助反证法剖析解释日本信贷增速失衡的"贷款供给收缩观""周期性需求波动观"和"衰退后遗症观"
基于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视角,本文深入分析金融发展影响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全球42个经济体2000—2014年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以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偏离的调节作用,并探讨了直接金融发展和间接金融发展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但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投资需求的偏离会降低金融发展的提升效应,这说明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依赖于其与科技创新的协同程度;金融发展对GVC地位低的国家具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