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曾一度困惑不堪,尤其是作文教学,许多学生提起写作就头疼,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范围是家庭、学校、教室,就那么几个点;每天相处的是家长、老师、同学,就那么几张脸,日常要做的总是吃饭、上课、睡觉,一点儿也不惊险。
后来,许多教育教学的专家行家以及《新课程标准》给了笔者诸多启迪: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是一个诱人的世界,农村作为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一、从特色出发,写农事其乐无穷
可以引导学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独特的农村事物,收集写作素材,然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春暖花开,让学生跟随父母在田间锄草;麦收季节,组织学生在地里拾麦穗;金秋季节,摘棉花,刨花生,收葵花;双休日,喂牲口,养家禽,种蔬菜……事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写简短的叙事、状物文章。因为写作素材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发,有回味可感。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农业知识,培养了劳动热情,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
二、从创新出发,写奇事展开想象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特别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有想象的积极参与,可更好地发掘作品中的美,可增加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分割,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禁锢,值得一读的文章极少,学生习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很少能读到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对《桃花源记》中假如武陵渔人对外人道出了桃源所见之后的情况,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了智者“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并做了一次导游,再往桃花源。又是沿溪行,依旧忽逢桃花林,依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又到了桃花源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源人看到了他们的到来,非常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宴杀鸡做食。记者们享用着酒食以后,很快把桃源的奇闻趣事拍完了。
三、从内容出发,写乐事比比皆是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为学会设置某种“需要”,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如:春暖花开时,很多学生喜欢养小动物,喜欢种树养花,因此,应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和学生一起垒灶野炊;在美丽的夏夜,引导学生观察萤火虫;中秋时节,观灯赏月;在粉妆玉砌的雪天,和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在农村这个充满生机、乐趣无穷的“课堂”里,让学生深刻感知生动鲜明的形象,以“玩”为媒介,指导学生练笔,描述欢乐的场面,表达愉悦的心情,让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四、从现象出发,写新事层出不穷
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兴趣,容易被具体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与写作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参与生活,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中,使他们的情感活动参与写作过程,引起感情的共鸣,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上编一些课本剧,让学生耳闻目睹。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教育就是要“开发人本身具有的美好东西”。阅读和写作就是要把人内在的潜伏的美好情感唤醒,在读中发现美,在写中发现美。
泰格特的小说《窗》是一篇美文。读罢出人意料的结局——“窗外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教师可启迪学生思考:这位病人此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会怎样做,事情会怎样发展。有学生这样写道:“他忽然间明白了一切,他的脸白得像纸一样,他呼吸急促,一口痰堵在胸口,他摸索床头的按钮,但没有成功,他轰然倒下……查房的医生发现后,平静地把他抬出去了。不过医生不知道为什么他两眼睁得大大的,一只手指着窗外”。小作者顺着原文的思路、语言风格,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心理,表达了对丑恶的鞭荅,并告诉人们:害人必害己。
五、从情感出发,写美事净化心灵
美的心灵、美的事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认识。如: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的地方,既调动学生写农村素材作文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懂得“劳动创造美”的所在;想让学生做好写人叙事的文章,事先就要有意识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到军烈属家送温暖,去敬老院慰问,节约零花钱,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关心集体……以此来体现学生纯真的美好的心灵,为他们创造美的氛围,激发他们“比美”的情趣。由此,学生兴趣浓厚,选材思路广,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造美、鉴赏美的志趣和能力。
只有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始终贯彻一个“农”字,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才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江苏省如东县九总初中(226400)
后来,许多教育教学的专家行家以及《新课程标准》给了笔者诸多启迪: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是一个诱人的世界,农村作为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一、从特色出发,写农事其乐无穷
可以引导学生用探究、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独特的农村事物,收集写作素材,然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春暖花开,让学生跟随父母在田间锄草;麦收季节,组织学生在地里拾麦穗;金秋季节,摘棉花,刨花生,收葵花;双休日,喂牲口,养家禽,种蔬菜……事后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写简短的叙事、状物文章。因为写作素材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发,有回味可感。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农业知识,培养了劳动热情,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
二、从创新出发,写奇事展开想象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特别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有想象的积极参与,可更好地发掘作品中的美,可增加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分割,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禁锢,值得一读的文章极少,学生习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很少能读到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启发联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对《桃花源记》中假如武陵渔人对外人道出了桃源所见之后的情况,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了智者“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并做了一次导游,再往桃花源。又是沿溪行,依旧忽逢桃花林,依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又到了桃花源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源人看到了他们的到来,非常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宴杀鸡做食。记者们享用着酒食以后,很快把桃源的奇闻趣事拍完了。
三、从内容出发,写乐事比比皆是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为学会设置某种“需要”,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如:春暖花开时,很多学生喜欢养小动物,喜欢种树养花,因此,应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和学生一起垒灶野炊;在美丽的夏夜,引导学生观察萤火虫;中秋时节,观灯赏月;在粉妆玉砌的雪天,和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在农村这个充满生机、乐趣无穷的“课堂”里,让学生深刻感知生动鲜明的形象,以“玩”为媒介,指导学生练笔,描述欢乐的场面,表达愉悦的心情,让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四、从现象出发,写新事层出不穷
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兴趣,容易被具体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与写作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参与生活,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中,使他们的情感活动参与写作过程,引起感情的共鸣,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上编一些课本剧,让学生耳闻目睹。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教育就是要“开发人本身具有的美好东西”。阅读和写作就是要把人内在的潜伏的美好情感唤醒,在读中发现美,在写中发现美。
泰格特的小说《窗》是一篇美文。读罢出人意料的结局——“窗外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教师可启迪学生思考:这位病人此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会怎样做,事情会怎样发展。有学生这样写道:“他忽然间明白了一切,他的脸白得像纸一样,他呼吸急促,一口痰堵在胸口,他摸索床头的按钮,但没有成功,他轰然倒下……查房的医生发现后,平静地把他抬出去了。不过医生不知道为什么他两眼睁得大大的,一只手指着窗外”。小作者顺着原文的思路、语言风格,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心理,表达了对丑恶的鞭荅,并告诉人们:害人必害己。
五、从情感出发,写美事净化心灵
美的心灵、美的事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认识。如: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的地方,既调动学生写农村素材作文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懂得“劳动创造美”的所在;想让学生做好写人叙事的文章,事先就要有意识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到军烈属家送温暖,去敬老院慰问,节约零花钱,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关心集体……以此来体现学生纯真的美好的心灵,为他们创造美的氛围,激发他们“比美”的情趣。由此,学生兴趣浓厚,选材思路广,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造美、鉴赏美的志趣和能力。
只有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始终贯彻一个“农”字,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才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江苏省如东县九总初中(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