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标要求,蜕旧更新,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可以说迫在眉睫!
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学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除兴趣发生转移外,教师课堂上说一不二,灌输式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感觉学习机械、乏味,这都是原因。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自己的作品又很难适合老师的口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甑别和选拔功能,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轻视大量普通学生,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评价不是目的,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特别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自我认识,沟通情感,使学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的好坏,而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美术。千万注意,最好的促进办法就是表扬。作为美术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你画的真棒!”“这点画得太有想象力了!”“色彩真漂亮!”“比老师画得好!”学生会因此受到鼓励,增强自信,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学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除兴趣发生转移外,教师课堂上说一不二,灌输式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感觉学习机械、乏味,这都是原因。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自己的作品又很难适合老师的口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甑别和选拔功能,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轻视大量普通学生,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评价不是目的,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特别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自我认识,沟通情感,使学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的好坏,而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美术。千万注意,最好的促进办法就是表扬。作为美术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你画的真棒!”“这点画得太有想象力了!”“色彩真漂亮!”“比老师画得好!”学生会因此受到鼓励,增强自信,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