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融”创未来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民族文化语境;跨文化语境;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人本回归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年毕业人数上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一味地进行规模扩张并不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成正比,只有坚持内涵式、国际化目标才能完成高等教育的蜕变!”[1]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不仅需要通过现实语境传递发声技巧或表达形式,更要通过高层次情境语境依次向学习者传递情感、价值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效果,实现高等院校声乐教育质的飞跃。教育的本质是传递知识与培育人才,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简单来看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只有以人为本,方能以文化人。多元文化语境下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以人为本”在于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语境与跨文化语境的组合式教育模式构建,实现内涵式与国际化并重的时代教育特色目标。

一、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以人为本”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可行性
  1.人文教育内容的增加
  就目前高等院校的研究现状来看,随着高等院校教育建设目标改革,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无论是在专业教育还是在通识教育中都极大增加了音乐作品的比例,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文化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质为人性教育。[2]人文教育内容近些年在各大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可以说明以下两点:首先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的教育内容逐渐向人文教育过渡,“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要性不断提升;其次是教育内容的人文化实现了教育目标由“技”到“艺”的转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得以不断开发,这说明人文教育内容在声乐“以人为本”教育模式的实施上有着极大的可行性。
  2.双重教育主体的實践
  乐文化是通过声音与乐律组合阐释数千年艺术文化价值、象征以及意义的社会产品,既千面一体,又一体千面,是穷尽一生难以完全掌握的,因此师生之间既互为教育主体,又互为教育客体,存在教育主体的双重性。[3]教育主体的双重性目的是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机制的形成,合作教育或合作学习是立足“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而衍生出的交互沟通机制,旨在通过教育主体的双重性而实现教育绩效的增长,这种优于“翻转课堂”的教育主体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提升与发掘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以人为本”实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二)必要性
  1.民族音乐文化的本质要求
  不难发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与塑造学生的内心审美,而“以人为本”教育的构建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以教育为辅,两者存在极高的契合度,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中贯彻落实民族音乐文化内容传承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4]。除此之外,声乐艺术教育的前提是地域性和时代民族精神,其教学的实质是培养二度创作者,基础是反映时代民族精神,无论如何,学生都是培养的核心所在,因此回归学生的教育核心无疑是最佳途径。
  2.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功能要求
  从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内容来看,外在的“技巧”来源于世界音乐的地区或曲调特色,内在的“艺术素质”则来源于民族音乐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在大数据时代下,专业性人才与创造性人才两者对比来看,无疑是后者更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也表明内外兼备是当前社会教育与高等院校教育更为重视的区域。[5]“以人为本”理念强调的是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保障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教育成果,因此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功能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模式的必要前提。

二、新时期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塑造“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内涵
  1.价值构建:民族“第一语言”的核心价值观
  民族“第一语言”主要是指民族文化语境中母语环境孕育的民族语言,包括方言、民族语言等,“母语”为英译词,旨在表明“当地语言”或“天生语言”,是一种不需要专业学习而通过与周围环境接触所掌握的语言。[6]作为一个多民族体系的国家,民族语言就是“母语”,如藏族的藏语、蒙古族的蒙语等,由于地区差异性因素,不同区域或不同民族之间的方言也形成了特色的声乐作品,如陕北民歌,这既是母语文化的衍生品,更是中华民族“第一语言”的代表之一。声乐教育的人本回归需要立足民族语言的传承,其实质是突出民族“第一语言”的核心地位,重视民族特色声乐作品的教学、课程等各方面教育工作,让声乐教育回归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之中。母语环境下声乐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实就是在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体系中尊重与学习各民族、各区域的传统民族语言特色,这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教研活动来强化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认知,拓展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思维,让民族语言成为当代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民族特色之一。
  2.目标构建:创新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表达
  我国当代的声乐艺术母语文化主要有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与创新性特征,这也喻示着当代我国声乐教育的“以人为本”需要以科学化、时代化、艺术化以及创新化形式丰富内涵,实现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民族化、内涵式发展目标。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上,还体现在多元文化合作创新之中,随着“一带一路”策略的提出,不同国家之间、区域及民族之间开始了一次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既是母语文化提升影响力的机遇,也是饱受挑战的“非常时期”,只有创新与丰富母语文化的表达形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家、民族文化之间出奇制胜。这种文化趋势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方法论: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以传统民族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吸收与借鉴国际优秀教育方法为手段的“中西合璧”式体系,为当代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创新指导。[7]创新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表达形式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我国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开展的具体思路:一方面高等音乐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最佳实践途径,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语境下母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关键。   3.内涵构建:营造声乐教育环境
  我国目前的声乐教育受到“美风”“日风”“韩风”的文化侵蚀而渐显孱弱,只有构建科学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民族化音乐审美理念,从而了解到母语声乐文化艺术的重要性与传承性。营造母语声乐教育环境首先要科学利用好当代我国强大的媒介功能,如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载体,强化宣传民族声乐之美,从无形之中影响与塑造人们的音乐审美观。[8]其次,从上至下的文化主管体系可以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比赛、讲座等各项活动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升其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不间断传承;最后,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开设民族特色声乐课程以强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与了解或聘请民族音乐专家进行课外辅导教学,于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悟,从而让学生逐渐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宣传者,提升自我民族声乐审美能力,实现声乐教育真正的人本回归——以人为本、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是民族文化语境下当代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环节,民族文化是声乐教育的核心内涵,更是当代我国声乐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本源,只有立足民族文化,才能实现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目标。
  (二)以全球教育资源为器,融合“以人为本”的方法、体系、策略
  1.方法构建:国际多元教育方法的融合
  理性教育是欧洲后现代主义哲学派提出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其着力点在于对学生多元与差异思维的培养;个性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目的,其目的在于突出学生个性特色,两者的共性在于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差异性思维的培养,但区别在于前者陷入了“片面发展”的误区,后者过于忽视声乐教育的基础内容。[9]我国的民族音乐既有着鲜明的多元国际特色与差异性,也内含华夏民族数千年积累下的文化价值,因此在教育方法的采取上应该内外兼并,共济发展。结合伦敦学派创始人J·R·Firth的语境[10]划分来看,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以人为本”模式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语言内部语境(民族文化语境),即个性教育方式涵养与塑造具有民族文化优良基因的专业人才,既有民族精神,又具备民族情怀,这是成为一个专业合格的声乐人才的基础;二是语言外部语境(全球文化语境),即理性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特色,在声乐方面根据特长进行因材施教,扩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达到当代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方法的融合并没有背离“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而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基础上更为注重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以个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优势,既实现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塑造了个人的个性魅力。
  2.体系构建:跨文化教育体系的引用
  选择性跨文化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体系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11]声乐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选择性跨文化教育体系在于借鉴西方多元化声乐技巧,创新民族声乐当代化表现形式,达到“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发展目的。我国传统声乐教育重“意”轻“技”却忽略了“技”为“意”的外在表达形式,因此声乐教育内容尽管充实,却缺乏正确的教育体系构建,导致教育现状问题严峻。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语境划分为文本语境与读者语境,文本语境约定俗成,与“技”相互呼应,而读者语境则重视内在情感的流露,与“意”相得益彰。[12]选择性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西方声乐的发展历史悠久且方法科学性极强,但缺乏灵活变通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声乐演唱技巧,甚至以浮夸式的表达方式来打动听众,这与我国意境塑造的表达方式有着本质区别,我国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理应立足民族特色,以意境的渲染缓缓抒情,而非以技巧弄虚作假,这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国际化发展目标下,高等院校民族声乐的教育体系可以选择性引用西方声乐教育中的技巧方式,以此打造民族声乐的国际化特色品牌。“以意为核,以技为辅”是选择性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艺术性来源于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以读者语境虚化情感表达,以情动人;技巧性源自于西方优秀的声乐唱法,以文本语境约定俗成。声乐教育作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一定要保持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与国际化特征,闭门造车只能自取灭亡,要时刻关注国际艺术教育体系的新动向新理念,保持统一步伐,以选择性跨文化教育体系构建作为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3.策略构建:随机管理策略的完善
  系统功能语法学代表人物M·A·K·Halliday认为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主题下,任何一种文化语境都主要由语场(环境反映)、语旨(核心重点)以及语式(解决策略)因素组成。[13]联系实际来看,高等院校声乐教育正面临国际多元艺术文化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核心、民族化教育特色以及国际化发展策略才能突破桎梏,实现质变。现代建构主义代表者斯皮罗在认知灵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随机管理策略”,以用于处理各种复杂行为的学习活动与强化教育控制效果,达到认知期望的行为反应目的。“随机管理”是一种多维视角下的自由教育策略,不限制教育途径、方法,客观深化学生知识体系的意识建构,以学生的“随机进入学习”为实施手段,将不同语境蕴含的知识体系予以关联,实现教育学的双效共赢。[14]“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提出者奥苏泊尔认为:“教育国际化程度与教育效果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历史必然趋势,国际化越明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要采取的复杂学习行为越多,教育效果越低。”[15]这说明当代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尽管不可改变,但可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育活动中的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架构,以随机管理策略针对不同国家背景的文化意识予以分类建构,从而适应高等艺术教育的时代发展现状,实现教育成果的高效转化。

三、结论


  新时期全球化融合趋势既是當代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以人为本”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目标的时代任务。新时期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主要面临民族文化传承与全球教育资源冲击:民族文化传承是当代高等院校民族化特色标识形成的核心关键,其“以人为本”应该从价值、目标与内涵三个层面不断深化,确保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时代民族性特征;全球教育平台是当代高等院校全球化发展目标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以人为本”应该从方法、体系及策略三个外延角度进行扩展,加速高等院校民声乐教育的进程。多元文化语境下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以多元化国际教育资源打造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特色品牌,完成我国当代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曹梦南.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N].吉林日报,2018-05-11.
  [2]陈成文,刘謦瑜.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J].甘肃社会科学,2011(11):11-13.
  [3]刘广斌.内生主体性诉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双重转型[J].湖南社会科学,2013(3):28.
  [4][5]吴静寅.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评《声乐教育学》[J].高教探索,2017(11):11-12.
  [6]黎丹.我国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的意义与愿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4-15.
  [7]王宇.声乐文化背景与传播对声乐教育的影响——评《声乐艺术发展史》[J].新闻战线,2017(23):31-33.
  [8]尹萍.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声乐教育[J].高教探索,2005(5):5-6.
  [9]林晓婧.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析[J].四川戏剧,2017(2):9-10.
  [10]魏晏龙.伦敦学派对语用学研究的贡献[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2.
  [11]巴战龙.学校教育文化选择研究的根本论题和基本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8(1):18-19.
  [12]Virginia Thorley.Is Breastfeeding ‘Normal’? Using the Right Language for Breastfeeding[J].Midwifery,2019(2):25-26.
  [13]包蕾.系统功能语法语境观和关联理论语境观与翻译选择[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5):13-14.
  [14]彭立新.搞好随机教育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政工学刊,2015(9):21-22.
  [15]高晓瑞,李陆军.奥苏泊尔认知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20-23.
  (责任编辑 钟嘉仪)
其他文献
摘 要:丹麦高等教育从学术共和国转变为社会的“发动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丹麦高等教育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变革,即20世纪70年代的民主化变革,20世纪90年代的新管理主义变革,21世纪初期的内外利益平衡变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革,丹麦高等教育从原来的学术共和国转变为社会的“发动机”。丹麦高等教育变革与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战略密切相关,是丹麦知识与创新系统综合改革的核心要素。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行业吸纳能力为切入点,通过计算行业的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等方法,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的“三性”,即空间性、异质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新兴服务业吸纳毕业生的空间较大,传统服务业和科教文卫行业吸纳毕业生的空间有限;高校毕业生行业分布差异性较大;行业分布与行业结构之间整体趋于平衡与协调。政府、高校和学生从各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适应并引领经济的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自媒体由媒体的边缘位置走向中心位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大数据显示,人民日报微博针对年轻用户策划的“给青年的一封信”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教育引领效果。“给青年的一封信”有触摸主体心灵世界的话语魅力、多维多级协同互动的育人接力和同性同向的社会生态等特征。提升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重视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他组织教育与自组织教育的统一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
期刊
摘要:新媒体使用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是新媒体时代的研究热点。以江苏省17所高校2017年“微信场域内大学生公共参与行为研究”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微信使用对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外在政治效能感高于内在政治效能感;微信使用对大学生外在政治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内在政治效能感存在负面影响。  关键词:微信;外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倾向值匹配一、引言  新媒体
期刊
摘要:在对大学第三方评价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第三方指数的概念构想,通过指数理论建立计算模型与规则对入选的大学第三方评价信息进行整合和运算,构建了大学第三方指数。大学第三方指数用以综合反映多个大学第三方评价同时作用于一所大学的情况,为总体分析大学在第三方评价中的状态与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通过多角度地挖掘与分析数据,大学第三方指数的综合指数、专项指数可以用于计算生成大学发
期刊
摘要:参照学者研究和TAM模型理论,将学习者学习感知因素与大学课程学习的一般性影响因素融合,首先构建影响师范生课件制作学习的假设因素模型,而后通过实证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仅学习感知、教学特色对师范生课件制作学习成效有直接且正向的影响,且学习感知因素影响最大;(2)学习行为、教学特色是师范生学习感知的直接正向影响因素,二者综合对师范生学习感知影响较大;(3)学习基础对学习成效影响最小,
期刊
摘要:本研究基于角色压力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考察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过载三种压力源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317份样本数据,运用Bootstrap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角色模糊降低教师工作绩效,角色冲突和角色过载降低教师健康状况,并且目前高校教师群体亚健康状况较为普遍;三个角色压力源均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其中角色模
期刊
摘要:澳大利亚高校招生考试具有多科目选考、“总分录取”的特点。各州的考试制度略有不同,以新南威尔士州较为典型。其计分体系包括高中毕业证书考试(HSC)计分和澳大利亚大学入学排名(ATAR)两个部分。主要特征包括:一是使用专家意见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多次调整原始分,并通过量表化科学地解决了不同选考科目之间的可比性问題;二是高校根据考生排名录取考生,合理地解决了总分录取中“分分计较”问题。其为我国新
期刊
摘 要:为了分析“95后”大学生群体参与基层建设的可能性及其基层服务的稳定性,探析基层地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积累中可能的障碍,研究利用1180个在校大学生样本,从个体角色特征、家庭与学校资源条件、政策了解程度三方面对其基层就业意愿、基层发展意愿进行了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不低,但扎根基层意愿偏低,大学生基层服务的稳定性不足;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受到了家庭与学校资源
期刊
摘要:中国即将步入普及化高等教育新时代,院校究竟可以采取何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积极而正向的引导?高校纷纷创设学业指导中心,并不断拓展其职能。通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我国10所大学学业指导机构作为研究样本,访问官网获得的资料作为分析文本,对学业指导体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多数学业指导机构挂靠或从属于某一职能部门;学业指导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学业指导系统发挥了相应职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