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i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最大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圆满完成。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学生在认知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能力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形成技能,在情感上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习,使学生产生想法、愿意学的主观愿望。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不懈的实践与探索,现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了解学生特点与教材特点,做好课前准备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做好课堂预设,同时又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即造就生成。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精心的准备,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全面把握教材。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新教材吸收了旧教材的特点,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大量的图片,这体现了新教材更加尊重史实的特点。新教材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编写方法更多元化,弥补了旧教材单调、枯燥的弊端,更富有趣味性,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点,将教材讲活,同时要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与教学主次,以做到教学重难点突出。
  2.了解学生情况。一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对任何事都喜欢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一点理解为学生兴趣的萌芽。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的求知心理,并将其发展为对历史学科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发展成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二是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少到多,从已知为基础进行学习的上升模式,只有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才能使教学计划基于学生的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3.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观念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将这种思想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灵活把握学情与教材,将一切思想转化为实践,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要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有机渗透,而不是强行将三个目标放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一个,是积极的认知倾向,在人们求知与探索未知世界中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兴趣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只要我们将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地运用到教学中,就可以改善以往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教学的成功打下感情基调,为有效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故事导入法。初中生喜欢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往往有着动听的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问题导入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进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来解除心中的困惑。
  3.多媒体导入法。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止为动态;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以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没有掌握知识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所提倡的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进行自主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小组的分配。我将全班学生按照优生一名,中等生两名,差生一名的比例进行分配,确保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利于优生带中差生,利于学生的全面参与。组间同质,保证了各小组间的实力均衡,使各小组的学习同步展开。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的分配,才能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是开展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二步:学习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自己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学,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将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与交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把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解决,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进行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中学生的思路得以明晰,视野得以开拓,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第三步: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不应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而应是学生继续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因此我们要精当评价,以肯定与鼓励为主,要以评价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动机。同时要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成员的一致努力,才能取得小组的成功,使学生享受到个人进步与小组成功的双重喜悦感。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与探讨。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特点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历史课重现活力,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现实。
  (责编 张晶晶)
其他文献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06年9月到农行山东省分行信贷管理部交流学习.经过近半年的工作和学习,切实体会到山东分行通过强化信贷管理,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快信贷资产有效增长,为
期刊
摘要:“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能力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历史的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的能力。现今社会历史学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发展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火一样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打开课堂教学的第一扇门,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导课方式    一出好戏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场,同样一堂好课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导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