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推理中规范与事实的交互流转研究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法律推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规范与事实的交互流转。适用法律规范作为解决法律冲突的逻辑起点,事实问题是法律推理的小前提和进行裁判活动的逻辑中介。法律推理体系构建在面对正义、自由、平等、秩序这些伦理命题时应考量其背后掩盖的真实利益冲突,必须关注对法律的目的或价值的重构,使法律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功能。
  【关键词】法律推理 法律规范 法律事实 交互流转
  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法律推理是一种超越形式层面意义上的推理,蕴含着诸多利益与势力的博弈。文本和语言的局限、认知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推理主体和客体的差异、立法技术的开放与保守等都决定了法律推理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法律推理不仅追求法律的一致性、保守性和有效性,而且应体现时代发展和法治情境,追求法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匹配与契合、法律推理中的事实、规范、逻辑、直觉与价值判断间的群合。
  法律规范的逻辑刻画
  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共同构成实在法的基本要素。法律规范不仅在内涵上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而且在组成结构上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点。法律规范总是通过一定的结构表现出来,对这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分类,尤其在文法结构、系统结构和逻辑结构等方面。
  基于经典命题逻辑和规范模态逻辑建立的道义逻辑系统是不能容忍冲突与矛盾的。法律规范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提中若存在相互冲突与矛盾的法律规范,则会推出所有都是义务的结论,亦即不存在推理结果。规范具有可脱离实际事物而存在的抽象性,规范性对事实和价值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独立性。凯尔森将规范作为法律的上位概念,通过规范观念强调了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逻辑体系的存在,认为法律规范的基本结构是归摄(Imputation)。法律体系是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法律规范是法律内容的基本成分或核心成分。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范式,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延的规范。法官进行合乎逻辑的概念计算必须基于如下的前提:首先,法律规范在逻辑上能够涵括所有的事实纠纷;其次,各个法律概念都有清晰、确定的意义范围,彼此间不得冲突。只有基于这样的严格条件,通过检验一个特定的法律关系(小前提)是否通过一般的、抽象的法定构成要件(作为规范的一部分=大前提)得到表述,才能够完成霍恩所谓的“归纳”过程:一个简单的、合乎逻辑的、三段论式的推论过程①。
  法律规范是通过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作为法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的特殊行为规则。它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法律上的某种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是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的特殊行为规则。具有三个构成因素:一是指明规范适用的条件,二是指明该规范允许或禁止的行为,三是指明违反规范的法律后果。
  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法律规范总和构成一个法律规范体系,有效性则是贯穿其始终的关键所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应包括应然和实然两方面。应然有效性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就实然有效性而言,如果一项法律规范本质上与应然有效性同一,则法律规范有效。反之,法律规范则无效。在法的要素中,为确保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应做到法律规范应然与实然、本质与形式有效的结合。
  对于法律关系的产生而言,法律规范是预先设定的,是抽象的,概括的。因此,法律规范的存在仅仅为特定法律关系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这种可能性奠定了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法律规范是针对不特定的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而且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为规范。但由于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调整往往赋予某种事实状态,关乎法律事实判断、法律价值判断与法律解释选择等问题,法律关系将法律规范的抽象性和普遍性与特定主体行为的具体性和特定性结合在一起,并真正实现法律规范对主体行为的调整。
  法律规范的创立应当尊重社会的现实条件而不是固守原则,并不是要否认原则在立法中的作用。事实上,原则作为观念核心部分的条理化和定型化是法律规范之规范、规则之规则,因而是法律规范体系的基石性构成要件,是法律推理之前提。
  法律事实范畴体系的重构
  法律领域规范层面和事实层面之间存在着某种结构上的对应性,法律规范具有国家创制性、特殊规范性、普遍适用性和国家强制性。调整某类社会关系的若干法律规范按共同的原则集中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与公平正义的联结、法律语言表述的清晰明确、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严谨缜密以及法律内容空缺的最大化填充。在表明法律规范的结构由法定事实构成和法律后果构成之后,魏德士强调了在事实构成和法律后果之间的“链接”的重要性,指出法官的活动就是“将有争议的某个事实涵摄(归纳、吸纳)到事实构成之下”②。
  法律事实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法制运转过程的概念,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根据法定的证据制度来加以证明。在法律推理过程中,大前提是法律,小前提是事实,但作为小前提的事实从何而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法律推理的首要步骤是认定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进行裁判活动的逻辑起点。小前提的建立,基于裁判事实的认定:其一,作为与案件事实的关联,可能导致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化;其二,作为一种规范事实,需要考量生活事实与案件的关联性。所以,“事实的认定是概率的,而不是确定的”是法律推理的关键性的问题,其次是“明确表述一个真实的小前提”③。
  法律事实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具体的能导致特定权利义务产生、变更与消灭的事实。由于语言“文义射程”和“开放结构”的存在,法律事实作为权利义务发生的根据,是主张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正当条件。法律事实是法官依法认定的事实,是终极性的,从而为法律推理的小前提作出法律评价与确认。
  解析法律事实与相关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必須在回归现实的基础之上局部重构法律事实的范畴体系,探究法律事实这一范畴,在逻辑上不能脱离法律事实与事实之间种属关系这一主轴,必须保持法律事实形成过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法律推理中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交互流转   当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纠结缠绕在一起不可分解时,必须对法律事实关系进行分析与梳理,其建构性的积极意义值得推介。在法律推理中,当以规范评价事实时,在规范向事实的流转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法律规范,需要通过价值判断来补充,这样补充的法律规范也就不同。因此,价值判断具有发现、比较、选择、归类、定性量裁、价值导向以及司法造法等功能。
  选择事实和认定事实的法律意义需要借助价值判断。价值取向问题直接影响到法律功能实现的程度,从而成为影响法治大环境的深层次原因。法律推理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经常还包括法律价值推理。法律价值的动态范式经历一个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变的连续运动过程,涵摄法律目的(法律价值动态的主观预演)、法律实践(法律的创制和实施)、价值实现(形成价值事实)。法律蕴含着秩序、正义、自由、效益等价值,使法治成为社会文明理性的标志。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在规则和原则之间的冲突中通过法律实质化促导、执法中合理原则和应急原则运用、司法中利益衡量原则使用、以及采用道德和政策对法律补充来获致社会治理。
  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现实与法律之间并非必然匹配与契合,法律推理的过程始终存在着法律规范适用与主体价值取向的冲突和矛盾,超出了作为一种形式规则的经典逻辑学范式,必须考虑语义学、解释学、判例理论等可能对案件的影响。
  法治社会始终存在着内信与外迫、确定与无常、普适与特惠、规则与事实的冲突,法律规范的普遍性、明确性、连续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对抗着混乱和无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證推理前提的合法、真实,并通过推理将前提的这一属性传递给结论,这一过程是法律推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法律推理将既定的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涉及到文本、逻辑、经验、信仰、知识、道德等因素,是对规范与事实的逻辑分析。确认由事实判断向规范判断、由规范判断向价值判断转换的逻辑机制,法律适用中的事实认定与规范选择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只有进行价值判断,才能有效地进行规范与事实的交互流转,由此打开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通道。
  (作者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法律推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D201201)
  注释
  ①[德]N·霍恩:《法律科学与法哲学导论》,罗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24~125页。
  ②[德]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63~64页。
  ③[美]史蒂文·J·伯顿:《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4 页。
其他文献
党的生机与活力,是指党的生命力,要保持这种生命力,就要用创新思维统领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论上坚持与时俱进,实践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内涵的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基本方面是有机结合的,即集中要以民主为基础,民主要在集中指导下进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民主集
【摘要】近几年,随着假奶粉、毒豆芽、染色馒头、瘦肉精等案件的曝光,三聚氰胺、亚硝酸钠、山梨酸钾等化学名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这些案件的发生,导致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由此刑法修正案(八)也特别增加了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定。文章针对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 渎职罪 监管  针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表现的新形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
文章对河北省八个行业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视角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群体的生理需要满足状况差、受到压抑;安全需要常得不到保障;他们有强烈的社交和被
【摘要】孝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在维护家庭、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下的干部教育培训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领导力教育,但在道德教育和孝道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在孝道文化衰弱、社会孝道伦理边缘化的新形势下,更应该批判地继承孝道文化,把孝道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培训中。  【关键词】孝道 领导干部 和谐社会  古代中国特别强调孝,把孝看作整个道德体系中的主德,看作整个道德体系所建立的根
【摘要】陶瓷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对外交流中可以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随着陶瓷艺术热潮的兴起,陶瓷艺术品市场开始出现泡沫泛起的迹象。该文尝试提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品的品评标准,为促进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国际话语权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陶瓷绘画 陶瓷艺术品 品评标准    中国的陶瓷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晚清时期之前。事实上,民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
【摘要】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有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低碳消费模式主要强调低碳化的消费结构,其理念和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推进低碳消费模式,需要采取完善政策法规、鼓励技术革新、改变消费观念等一系列系统性的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消费模式 交易风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环境问
深化改革、塑造经济增长新动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未来改革如果能够通过解决好教育和创新、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政府间关系等领域的制度性问
【摘要】保护未注册标识的现有条文注重从法律上消除抢注人取得的商标权,现有判例认可在先使用人就区别于抢注商品的类别提出的商标申请,二者均缺乏对在先使用人在实际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关注。为完善我国的未注册标识保护制度,要在立法层面上确立先使用权制度,在司法层面上适用非混淆理论。  【关键词】未注册标识 先使用权 混淆  我国商标法原则上保护的是已获得注册的标识,在先使用的未获得注册的标
【摘要】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导的活动注定要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价值观与社会转型同步发生了很多变化。社会转型期价值观演变的基本特点是多样性和主导性并存,交流性和互补性并存,继承性和发展性并存。应切实把握价值观演变的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价值观 社会转型期 基本特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