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货币改革中的“经济账”和“政治账”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w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多已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20世纪初,随着白银需求下降,国际银价严重下跌。1901年开始,国际银价一路暴跌23%。当时,清政府负担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共6.8亿两白银,还有大量到期外债,巨额本金和利息使其不堪重负。同时,庚子赔款以金价为基准,银价下跌致使清政府承担更多金银汇兑成本(镑亏)。如何解决财政危机,是清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时,清朝自身的货币体系原本就混乱不堪,亟待改革。清朝官方货币是银两和制钱。银两成色不均、重量不一,制钱价值太小,流通、携带都非常不便。中央政府尚未着手解决,南方各省已经纷纷发行本省银圆、铜圆、官钱票等,还有大量外洋银圆,货币体系混乱不堪。
  中国和墨西哥是当时世界两大主要用银国。银价暴跌,墨西哥率先按捺不住,主动向清政府提出,两国联合请求美国协助建立金本位货币体系。美国同意在国会成立国际汇兑委员会负责此事。由于当时清朝对诸多列强都有战争赔款和债务,美国曾征求诸列强意见,将列强利益体现在货币改革方案中。1904年初,精琪作为美国“会议货币专使”来华,即携带美国为清朝拟订的货币改革方案而来。
  出于主权财政角度的反对
  1904年初,精琪到京提交改革方案。由于精琪方案曾征求各列强意见,各列强担心清朝货币改革会影响偿还赔款,故精琪方案中有“以能得赔款国之多数满意为归”,而且认为中国落后,不懂货币,应聘请洋人担任“司泉官”,组建管理团队,负责中国货币发行、管理等事宜。此外,还有中国日常财政、货币运营等要接受列强监督,账目允许各国代表审查等内容。
  货币改革方案如此丧失主权,引发体制内外精英人士一致反对。不仅赵尔巽、吕海寰、盛宣怀、张之洞等官员,甚至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也撰文反驳。精琪征求意见之后,对相关歧视性条款加以修改,以突出方案中的中国主权财政色彩。修改之后,反对阵营大大缩小,部分反对派转而支持精琪方案,认为中国货币制度确实弊端较大,建立全国统一的货币体系、引入先进的金本位制度能消除镑亏,扭亏为盈,缓解财政危机。
  “先进”的金本位制度是否一定适合中国
  号称“先进”的金本位制度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争论的另一大焦点。实际上,精琪方案并非完全没有考虑中国情况,其为中国设计的货币改革方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金本位,而是“虚金本位”,即以金价确定国内金银兑换比率1∶32,国际汇率由司泉官根据国际银价随时调整,国内实际流通的不是黄金而是白银。当时,户部尚书赵尔巽即表示支持,梁启超也认为金本位是世界潮流,“中国不改革币制则已,苟改革,则其大体势必采用精氏原案”,否则将“逆时以取败亡”。
  同时,对金本位制度持否定态度者同样不少,代表人物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张之洞认为,金本位是西方国家长期发展的结果,“外国商务盛,货价贵,民业富,日用费,故百年以前,多用银,或金银并用。百年以来,欧洲各国专用金者始渐多。三十年来,各国遂专用金”。相比之下,中国则“民贫物贱,工役获利微,四民食用俭,故日用率以钱计”“中人一日口食,仅止六七十文,并不能值洋银一角,何论于用金”。在大宗贸易方面,沿海沿江商务繁盛地区,尚且银、钱均用,因而“中国虽外人名之为用银之国,实则尚是用铜之国”,盲目实行金本位,有害无益。
  对于“虚金本位”制,张之洞同样反对。针对精琪关于国内流通1∶32、偿还赔款1∶40的金银汇率设定,张之洞认为,“外国持银三十二两一入中国,便可得金一两之用,及以中国之银抵付外国之金,则仍须以银四十两准金一两”,则民间将不愿贱价售金给政府,而是高价售与外洋,引发黄金外流。同时,内外汇率不同,势必引发通货膨胀,“强以三十二两之银作值四十两之金,则民间必将以只值银三十二两之货物,涨为值银四十两之价,虚伪相抵,徒劳无益”。张之洞认为,精琪“虚金本位”制所提出的巨大收益,是以危害整体国民经济为前提的虚假收益。
  银价下跌带来的赔款镑亏,是争论的又一焦点。例如,梁启超主张“虚金本位”制以免镑亏,“每年摊还本息,几去岁入之半,而以银价日落,其随时所负担之镑亏,尚不可预计,贻害子孙靡有穷极”。张之洞则认为,银价下跌确实加大中国财政负担,但部分损失会带来整体收益。西洋用金,中国用银,金贵银贱,则有利于中国货物出口,不利于外洋货物进口,“夫抑制进口外货,畅销出口土货,实为富国保民之第一要义。环球万国之公理,悬诸日月,萬古不刊。今以金贵银贱之故,赔款每年虽多二三百万,而商民获土货外销之利可多至二三千万,其无形之益已多,且出口货多,则税亦加多”,出口税增加,已经足够弥补镑亏,相应带动的出口、促进工商业发展、提高就业等方面的无形收益,将远远大于银价下跌带来的镑亏。同时,针对部分人士对银价继续暴跌的担忧,张之洞认为,涨跌相应,银价不会只跌不涨。当时,已有大量在华洋商向本国提出抗议,认为金价上涨太快,严重妨碍本国商品对华出口,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银价,故银价下跌不会持久。
  张之洞的全面反对,使慈禧等意识到盲目引入金本位的风险。张之洞不仅反驳精琪方案,同一天上奏的还有在湖北试点发行一两重银币的奏折。张之洞反对金本位,但主张建立银本位的统一货币制度,并表态,湖北试点效果好,则全国推广;效果不好,由湖北承担损失,“而从此中国货币轻重之所宜,以及改换收发之难易,利病昭然,可有定论”,以积累全国统一银币制度经验教训。然而,清政府朝令夕改,张之洞在湖北试铸的一两银币,刚一发行即被叫停。张之洞的湖北试点尚未经实践检验,户部就又要重新发行七钱二分重银圆。在纷争和吵嚷中,直至清政府垮台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货币体系。
  算“经济账”和“政治账”两种发展观
  “虚金本位”制作为精琪方案的核心,因并未实行而无法估算利弊。然而,张之洞的部分观点却得到了验证。其预测的银价将上涨的趋势,半年后即被证实,国际银价止跌反弹甚至超出庚子条约之前的价格,清政府不再承受镑亏,反而享受镑盈。同时,张之洞提出的利用银价下跌促进本国出口的思想,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各国往往在经济萧条时贬值本币促进出口以应对危机。精琪和张之洞之间产生的争论,实则在于所持的不同发展观的冲突。   精琪代表的是以算“经济账”为主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多关注某一领域内的问题,寄望于引入新制度而解决问题,多伴有对新制度的美好憧憬。如精琪、梁启超认为引入“虚金本位制”能带来巨额利润,试图以此带动解决中国经济整体问题。这种发展观客观上有数据精确、逻辑严谨的优点,但往往忽视了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复杂相关性,难免挂一漏万。核心问题在于,社会现实运行的逻辑和理念设计的逻辑并不相同,以“经济账”为基础提出的方案,设计者本人就陷入理念逻辑的支配中,偏离了社会实际运行的逻辑。希望以制度改革推动整体社会发展的朝代或国家,往往是在受反复精算的“经济账”好处诱惑下,推行新制度。为了保证新制度效果,设计者必然要为之配备优势资源。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新制度往往不能和社会众多制约因素相匹配,从而产生少数精英投机获利、大众利益受损的断裂效应。原初设计者发现不合预想的问题,重新以“经济账”算法加以分析,从而陆续对相关领域提出更多的新制度设计,重新陷入脱离实际的循环。如此反复,投机者反复受益而获得更多资源,大众始终受损而生活日趋困窘,社会动荡加剧。投机群体从动荡中发家,为确保自身地位而寄望于引入更多新制度,获得更多利益,固化利益格局,從而影响政治,最终形成对社会的实际控制。西方金融资本获得统治地位,就是如此过程。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新生的资本家、买办群体,亦大致如此。
  张之洞代表的是以算“政治账”为主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不以制度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而倾向从社会整体考虑局部问题,以避免陷入制度设计脱离实际的困境。算“政治账”不是不关注制度,而是注重历史渊源,立足生活实践,总结提炼经验教训,将之固定为制度,以求制度能长久、可持续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受益者是更广大群众。算“政治账”强调从全局来认识某一领域的问题,而非单纯在某一领域内设计封闭的方案。例如,张之洞不仅考虑金本位是否适应中国情况,还用发展眼光估计国内外金银兑换比率不一,将会引发国际游资投机、政府信用下降等状况,从而导致金本位破产。古人云,“利不百不兴”,深层意义就在于通过更大范围内的受益群体,确保兴利举动能更全面契合社会生活,从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在特征上,“政治账”不以眼下的投入产出多少为计算依据,更注重社会不同领域、群体健康发展的有利态势。这种有利发展态势属于无形之利,不能单纯用眼下现实利益相关数字估算。因而,以“经济账”标准衡量“政治账”,会得出算“政治账”者不懂经济的表面结论,实则二者在着眼点上有部分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巨大差别。
  二战以来,部分西方学者反思西方的制度改革,提出改革举措的“嵌入性”概念,实质上是对自身发展措施过于片面、不能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反思。中国当前同样应高度重视“经济账”和“政治账”的发展观问题,辩证认识二者优缺点。算“经济账”有局限,也有优点。现代社会,诸多行业领域必须精确统计才能掌握情况,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精确统计,算“政治账”就成为空谈。同时,一味强调算“政治账”也有诸多弊端,一是因其考虑的制约因素过多,因循守旧者往往将此作为借口苟且偷安,导致最终积重难返。二是要求主导者有较强的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还要有透过各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货币现象而把握本质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深入体察,真正能算“政治账”的人才不可多得。
  (责编 / 傅建芬)
其他文献
朱散眼看着快七十的人了,头几年,村里建筑队活儿多,干个小工,他好歹还能找到,可现如今哪儿都控建,再加上他年岁已高,手脚不大灵便,到哪儿,人家也都不要他,没有法,朱散只能蜗居在家,地就那四五分地,打的粮食还不够塞牙缝的呢,要是哪天有个头疼脑热,挂瓶吊针也得三四十块,钱不够用啊!朱散坐在床上,数来数去,还是那几张,且抽一张少一张,没有来钱路,直愁得朱散一宿没合眼。  第二天,天还没大亮,朱散就去找耿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主题重要、意义重大、成果丰硕。最具标志性历史性意义的成果,就是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信息一经公开,党
党员干部学好哲学,拥有这个“精神武器”,能使我们在思考事情和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主观思维更接近客观实际,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大有裨益。毛泽东是全党重视并下苦功学哲学的典范。1938年,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任组长、陈云任副组长,四五十名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地点设在中组部,每两周开一次会,每次半天。当时,毛泽东对哲学的研究,废寝忘食。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记述:“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
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提高学员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思修课具有与学员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思修课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如果在思修课中引入情景剧教学法,让学员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到思修课中,在情景剧的采编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思修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不仅要研究这一精神的科学内涵,更要挖掘这一精神不同于其他精神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要避免"移花接
面对海外媒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在今年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   对2015年来说,除了降税减费、降息降准等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外,总理的政策工具箱里还装着哪些利器呢?长期参与重要文件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认为,消费方面启动六大消费工程,投资方面确定七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是各级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做到严实结合、融为一体。   严以修身贵在正。严以修身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入党时庄严宣誓的誓
新时代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要求。11月2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准则》《条例》)正式发布。综观《准则》和《条例》,有七个方面鲜明特点值得关注。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深入领会六中全会精神,有助于把《准则》和《条例》更好地贯彻执行到位,下面为您梳理。  特点一:以党章为根本依据  无论是《准则》还是《条例》,一个突出的特
2015年7月14日,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以"努力成为鲜明的思想旗帜"为主题召开《领导之友》创刊30周年纪念座谈会。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忠昌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