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统计数据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统计数据就像比基尼游泳衣,人们更关注的是比基尼的“里面”,而不是游泳衣本身。最近一段时间,围绕居住成本统计数据的诸多争议,恰恰成为了这个比喻的现实演绎。
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为111元。统计结论甫一公布,引发质疑声一片。随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表署名文章称,2010年城镇居民每人每月用于居住的实际支出在680元以上。对此,统计局发言人表示,每月680元的数据存在指标口径和数据的误用,不准确,仅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家统计局。
当然,我们不可贸然否认统计局的统计结论,但现在的问题是,官方统计的目的是为后续政策决策服务,而非遵循书面定义下的闭门造车。公众和舆论之所以对这些数字极为敏感,其实并不是要质疑统计部门的工作本身,而是诧异于数据与自身现实生活的偏离。既然相关表述与老百姓切身感受差距巨大,那么就表明这一统计项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关部门的重任不是反复向社会解释所谓的科学定义、自证清白,而是应尽快寻求更具实效性的统计项取而代之。
显然,在许多人尚在为实现居住梦想而疲于奔命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的结论着实让闻者惊诧。有人甚至戏称,“这样的统计数据和地球人无关”。然而,面对坊间接连拍出的“板砖”,统计部门也满腹委屈。为了证明数据经得起推敲,统计部门强调,人均每月111元的居住支出并不是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而是住户调查得来的,它只包括房租、水电费、燃料费、取暖费、物业费、维修费等日常消费支出,而不包括居民购、建房支出,因为后者在统计学上算作投资而不是消费。遗憾的是,老百姓并不需要统计学扫盲,他们只是希望居住支出统计数据能够切实反映大众的生活压力,并向决策部门传递出房价当降的明确信号。
在国人传统思维里,安居乐业的大前提是拥有一席落脚之地。但随着投资性需求在楼市的不断膨胀,房价飙涨,自住等刚性需求受到了严重挤压。在一些大型城市中,房价收入比已经高达15倍左右,远超发达国家水平,有人甚至连成为“房奴”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历经数轮楼市调控之后,房价似乎显示出了愈挫愈勇的“顽强”精神。当下,即便是限购令、房产税试点等“猛药”也只是将楼市带入观望氛围而已,房价下降的趋势依然难觅踪影。在楼市胶着时期,统计数据显示,居民每月为居住支付的成本只有区区百元,老百姓敏感的神经难免会被刺痛。事实上,在刚性需求看来,买房就是一种自住消费,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谈论物业费等开支。除了租房客之外,没有人可以在不拥有物业的前提下,单单凭借缴纳水电费、取暖费等公用事业费来满足居住需求。而一旦将购房成本计入,居民每月的居住开支数据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此观之,“111元”之说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如果说统计数据是各界评判政策绩效和预测未来指向的重要指标,那么官方的居住成本数据是否意味着楼市调控可松绑了呢?
当下,还有一项重要决策待定,那就是各界正在热议的个税起征点问题,究竟3000元的起征点是否合适,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可谓重要。因为个税起征点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对居民的基本开支征税。如果居民每月居住开支不过百元左右,那么总体开支水平的理论值就较实际情况有大幅度降低。而现实情况是,多数一线城市居民的住房开支至少在千元以上。所以,当下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很难满足居民基本消费开支,这也正是个税成为“工薪税”的根源所在。正因此,公众关注“111元”的原因就是担心比基尼里面的“东西”。如果因此而导致个税起征点过低,那才是最关键的事情。远离公众感受的数据,说直白点不过是块遮羞布罢了。▲
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为111元。统计结论甫一公布,引发质疑声一片。随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表署名文章称,2010年城镇居民每人每月用于居住的实际支出在680元以上。对此,统计局发言人表示,每月680元的数据存在指标口径和数据的误用,不准确,仅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家统计局。
当然,我们不可贸然否认统计局的统计结论,但现在的问题是,官方统计的目的是为后续政策决策服务,而非遵循书面定义下的闭门造车。公众和舆论之所以对这些数字极为敏感,其实并不是要质疑统计部门的工作本身,而是诧异于数据与自身现实生活的偏离。既然相关表述与老百姓切身感受差距巨大,那么就表明这一统计项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关部门的重任不是反复向社会解释所谓的科学定义、自证清白,而是应尽快寻求更具实效性的统计项取而代之。
显然,在许多人尚在为实现居住梦想而疲于奔命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的结论着实让闻者惊诧。有人甚至戏称,“这样的统计数据和地球人无关”。然而,面对坊间接连拍出的“板砖”,统计部门也满腹委屈。为了证明数据经得起推敲,统计部门强调,人均每月111元的居住支出并不是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而是住户调查得来的,它只包括房租、水电费、燃料费、取暖费、物业费、维修费等日常消费支出,而不包括居民购、建房支出,因为后者在统计学上算作投资而不是消费。遗憾的是,老百姓并不需要统计学扫盲,他们只是希望居住支出统计数据能够切实反映大众的生活压力,并向决策部门传递出房价当降的明确信号。
在国人传统思维里,安居乐业的大前提是拥有一席落脚之地。但随着投资性需求在楼市的不断膨胀,房价飙涨,自住等刚性需求受到了严重挤压。在一些大型城市中,房价收入比已经高达15倍左右,远超发达国家水平,有人甚至连成为“房奴”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历经数轮楼市调控之后,房价似乎显示出了愈挫愈勇的“顽强”精神。当下,即便是限购令、房产税试点等“猛药”也只是将楼市带入观望氛围而已,房价下降的趋势依然难觅踪影。在楼市胶着时期,统计数据显示,居民每月为居住支付的成本只有区区百元,老百姓敏感的神经难免会被刺痛。事实上,在刚性需求看来,买房就是一种自住消费,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谈论物业费等开支。除了租房客之外,没有人可以在不拥有物业的前提下,单单凭借缴纳水电费、取暖费等公用事业费来满足居住需求。而一旦将购房成本计入,居民每月的居住开支数据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此观之,“111元”之说难免有掩耳盗铃之嫌。如果说统计数据是各界评判政策绩效和预测未来指向的重要指标,那么官方的居住成本数据是否意味着楼市调控可松绑了呢?
当下,还有一项重要决策待定,那就是各界正在热议的个税起征点问题,究竟3000元的起征点是否合适,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可谓重要。因为个税起征点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能对居民的基本开支征税。如果居民每月居住开支不过百元左右,那么总体开支水平的理论值就较实际情况有大幅度降低。而现实情况是,多数一线城市居民的住房开支至少在千元以上。所以,当下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很难满足居民基本消费开支,这也正是个税成为“工薪税”的根源所在。正因此,公众关注“111元”的原因就是担心比基尼里面的“东西”。如果因此而导致个税起征点过低,那才是最关键的事情。远离公众感受的数据,说直白点不过是块遮羞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