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子”的明示与隐秘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4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888年的一天.风雪交加,两名美国西部牛仔为寻找走失的牛,来到了科罗拉多州荒无人烟的梅萨·佛德峡谷。透过厚厚的雪幕,他们在那从未听说有建筑的地方隐约地分辨出房屋的轮廓好奇的年轻人顺着峭壁爬下去,在半腰处进入一个凹坑:这里俨然是一座由多层石建筑组成的小城,各家的室内外散布着陶器、工具和烧饭后留下的灰烬……
  两个牛仔发现的就是现在远近闻名的“峭壁宫”,它是北美印第安人阿那萨基部族的居住地之一。虽然这个神秘的部族在公元13世纪时,就莫名其妙地从大陆上消失了,但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化和石建筑却如此先进,以至于早期的考古学者将这座废墟错误地归功于南方32千米外的托尔秦克那族。
  阿那萨基文化的遗迹,在科罗拉多州、犹他州、亚利桑纳州和新墨西哥州均有发现,但最典型的地方恐怕还是处在新墨西哥州西北方长24千米、宽1.6千米的查科峡谷。居住在这个峡谷里的人突然在公元1050年左右,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这个被考古学家称为“查科现象”的“大跃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造就了10座玲珑剔透的小镇,逐渐形成了阿那萨基人的宗教、政治和商业中心。如果将外围的零散聚居地也算在内,整个峡谷的人口估计在5000人以上。对于一个仍处在石器社会的部族来说,这样的人口数字是极其庞大的。不仅如此.他们居住的多层式建筑被称为“大房子”,其大之甚,只有数百年后大都市里出现的高楼大厦才能与之相比。
  在当时土地广阔、可任意取舍的情况下,为何一定要把居住点集中在一块弹丸之地上呢?这是个谜。
  每一所“大房子”都由几十万块扁石和两万多条松木或云杉木檀条构成。在当时不可能有牲畜和轮式工具的情况下,这些材料全靠肩扛手拽,从56千米之外运来。建筑上表现出的砖石工艺独具匠心,每块石料凿得有棱有角,石块间用一层薄薄的细泥加固,上面又有微小的石片镶盖。具有美学意义的是,所有建筑都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大房子”中最壮观的是“皮布罗·波尼托”。它是幢五层建筑,内含约800个房间,占地共有1.2公顷。
  “大房子”中还有圆形房间,叫做“凯沃”,这种房间仅在“皮布罗·波尼托”中就有37间之多。它在阿那萨基人的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有人认为它是举行礼拜的地方。每一问“凯沃”都有一个用木料拼成的蜂窝形顶盖,顶盖的最上端塞满土块和碎石,唯一的入口是室顶上的豁口。室内地上又有一个神洞,专供冥界的精灵出入。新鲜空气沿一条石管导入室内。最大的一间“凯沃”直径达19米,深度达4.6米,室内的音响效果极佳,从一端耳语,声音可传到另一端;打一个喷嚏就会引起闷雷般的轰响。
  每个家族都拥有“大房子”中的一套房间,除了饮食起居之外,有的用作储藏室、鸡圈、垃圾室,甚至偶尔用作葬室。起居室一般有3.7米长、2.5米高,用灰泥抹遍,并在上面涂有各样的壁画。窗和门开得很小,以便冬天时减低热量的散发速度。室内采用生火取暖,但是没有烟囱,这使得每间屋顶上都有一层厚厚的烟黑。
  “大房子”中的家庭纽带似乎很牢固,阿那萨基人显然乐于赡养年迈和残疾者。人死之后,亲属将他体面地入葬,墓室内放上不少装饰品、工具、陶器,以及死者可能在冥界使用的其他物品。从挖掘出来的人体骨骼看,阿那萨基人体魄强健,男人的平均身高是1.65米,女人的平均身高是.1.58米,相当于同时代欧洲人的身高。
  阿那萨基人为何要选定这样一个荒凉、土地贫瘠而又频有旱情的峡谷作为生存之地呢?这又是一个谜。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掌握了灌溉技术,这使他们能获取足够的粮食。他们发明了一种筑坝与挖池相结合的聚水、贮水的方法,把汛期沿峡谷壁流下的宝贵的雨水积攒起来。他们开凿出一条条水槽和水渠,并合理地安置水门,把水引向开垦出来的块块梯田,灌溉玉米、大豆和南瓜。由于干旱经常出现,他们在丰年总要留下足够的粮食以备荒年充饥。
  阿那萨基人的物质生活是富足的,他们吃南瓜、野菜、炖肉、玉米粥和在石铛上烙的玉米饼:他们穿着用骨针和丝兰花纤维缝制的皮革衣服、毛皮衣服、羽毛衣服和棉衣服,有的人还用狗毛搓成腰带,扎在腰间。
  他们不懂书写和计算,但他们是出色的天文学家。他们在峭壁顶端建有多处类似观象台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建在查科峡谷的法耶达·布特峭壁上。查科似乎曾是兴旺发达的贸易中心,这里的人从居住在其他地区的阿那萨基人那里买到生棉,从东部平原上的印第安人那里买来干牛肉,从墨西哥买来铜铃,从太平洋沿岸买来贝壳。作为交换,他们向外地提供从100余千米外开采的绿松石。
  “大房子”里挖掘出来的陶器中,有不少制成兽状,绘有对比鲜明的黑白几何图案。阿那萨基人能把绿松石和贝壳改制成精美的饰物,还能把野生的草芥编成漂亮的篮子。他们不仅用鼓、拍板、木哨和鸟骨做的笛子奏乐,还在峭壁上绘制抽象的图画。
  查科的阿那萨基人以自己的居住点为中点,向四周开拓放射性的大路,以保持其贸易中心的地位。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那步行的时代里,每条路竟有48千米宽,而且路面坚硬。迄今发现的几百千米长的大路在崎岖的地段上笔直地展开,遇到溪谷就筑起堤道,碰到峭壁就在岩石上凿开宽大的阶梯。每隔12千米或16千米就有一个歇脚点,路边不时出现圆形的碎石堆,显然是传递信息用的烽火台。
  在公元1150年前后,也就是阿那萨基人正值辉煌的关头,查科文化却开始神秘地衰败,峡谷里的居民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立即迁走。这突如其来的现象又是一个谜。对此曾有多种解释,例如干旱、人口过剩、变冷的气候缩短了庄稼生长期、对土地的过分耕种等等,不一而足。
  也许有更为严重的原因。在公元12世纪中期,本来酷爱和平的阿那萨基人将“大房子”的外层房屋中所有朝向外界的窗子和门全部用墙堵起来,把集体住所的主要入口也用石块堵上,只留一个梯子方便出入。这种做法似乎是在防范入侵者,但在废墟中却没发现残缺不全的尸首或任何战争的痕迹。无论如何,他们离开了居住达几百年的地方,从此再不复返。
  几乎在查科的居民离去的同时,梅萨·佛德的居民也撤离了过于暴露的居住点,缩入石洞和建在峡谷悬崖上的新居。这些房屋可起到防范敌人的作用,它们深深地嵌入峭壁,自上而下的石块无论如何也落不到头上。但是.他们的敌人是谁呢?没人知道。考古学者推测,他们的部族之间可能因水和耕地引起了内讧。梅萨·佛德的居民曾繁荣一时,不久,灾难像100年前驱赶查科居民那样落到他们头上。根据树木年轮测定,1276年,一场浩大的干旱侵袭了美国西南方,并持续了23年,人们不得不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所谓的“查科现象”到此也完全消失殆尽了。
  阿那萨基人作为一个整体就这样被分解了,他们散布到亚利桑纳州、东边的新墨西哥州以及里奥格兰德谷上曲等地,成为后来的霍比、祖尼等部落的祖先。后人们继承了祖先的宗教和社会传统,住在用土坯垒成的、处处呈现峭壁建筑风格的集体住所里。
  阿那萨基人无声无息了,但“大房子”却千古流芳。如今在墨西哥城仍有这样的传说:他们曾住在七座金砌的城里。据史料记载,1540年,弗朗西斯科·德·科罗纳多率领一支远征队发现了这片遗迹,并对此进行了大肆搜掠,但经过两年的时间也没发现任何珍宝。不过,这个美丽的传说或许是十分易于理解的:如果从远方向这堆建筑群眺望,西斜的太阳把缕缕光线投射到金碧辉煌的表面上,古建筑的确像是用纯金砌就的。
其他文献
在1872年12月5日,英国“戴·格雷西亚”号双桅船上的船员在亚述尔群岛东面的海面上,发现了在海浪中随波逐流的一艘船。船长莫尔豪斯惊讶地发现,这艘无人驾驶的船正是比他早8天离开纽约的“玛丽。赛勒斯特”号。于是船长莫尔豪斯决定改变航道,前去救援。    船上乘员已成冤魂    莫尔豪斯派了一支救援小队登上“玛丽,赛勒斯特”号,只见船舱内一片狼藉,海图甩得到处都是,船员们的日常用具都还在,但船上唯一的
目的:观察大黄、谷氨酰胺联合应用对创伤致大鼠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50只雄性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肠内营养组(EN组)、大黄肠内营养组(R-EN组)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与丹参对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大鼠血浆和肺组织匀浆中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
成功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24例,现将临床急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生命的形成已是十分不易,而自我个体的形成那更是千难万险——如果你细细推敲的话便会发现,每一个自我个体的形成,都需要有千千万万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来造就,并且还是缺一不可!
目的 观察大黄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60 例 ARDS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