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时代的发展,民间舞蹈创作发生了转向,以多元化的态势影响着舞蹈创作的理念,使得民间有了新的审美观念。文章主要通过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态势、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创作;转向
1 教育视角下的舞蹈创作
因为舞蹈从业者的培养以及作品的创作要有专业化的教育,从而使得舞蹈艺术在规范化的路途中不断前行。但是,民间舞教育上,不应仅仅以学院派传统的教学体系、教育观念作为其唯一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学院派的模式化的“程式”与“规范”不能够全面适用于民间舞蹈教育。
民间舞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与其他舞种有本质区别,这便决定了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民间舞不可能延用西方的某种“教条”。因此,这就迫切的需要有着完善的民间舞蹈教育体系。并且,原生态民俗舞蹈是“学院派”民间舞的根,从这个根上发展起来的“学院派”民间舞已经由一棵种子生长成一棵大树,从枝叶上已看不出其汲取营养的根的状态,只有不断的突破,才能获得发展的多面性。因此,要保留民族的根性就必须强调原生态民俗舞蹈,加强其根系从民间舞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归,这成为了“学院派”民间舞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1]。
诞生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学院派”民间舞蹈创作,大多来自于北京舞蹈学院为首的“领航军团”,其创作成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引导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走向[2]。当学生从根性上看到这种原生的舞蹈文化状态后,民间舞才有更多可能性发展的机遇。对民间舞学生的训练上需要更多精神上的引导,让他们不仅得到身体上的训练,也对民间舞蹈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坚定学生在精神上对民间舞的精神把握。因此,在民间舞蹈的教育中,要与现流行的中国舞教材有分有合、有共性也有差异,更要符合民间舞自身的审美规则与情感表达,其中的技术技法的建构要受民间舞蹈文化的规律制约。
2 消费社会影响下的创作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的扩大,舞蹈事业在此境遇下随之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艺术生活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企业晚会需要舞蹈、文艺晚会需要舞蹈、艺术比赛需要舞蹈等等,这些现象虽然体现了舞蹈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也形成了多产、快出的舞蹈作品大量涌现。
消费社会的驱使下舞蹈作品形式多变,编导的创作思维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不再围绕着舞者而定。对于当代民间舞蹈的创作来说,舞蹈工作者应该在消费社会催动下,合理处置舞蹈的个性与受众的群体性之间的关系。民间舞蹈作品就应该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创出文化、创出风格,在面对当代多元化文艺观念时,应该走有特色的当代民间舞蹈创作道路。每一个作品的形成,编导都要对作品本身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环境有所把握,作品的呈现是否符合当下时代的特色,是否被当下观众的审美水品所接受,这些都是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经历了初探、停滞、复苏和繁盛,总体呈现了脱俗变雅的过程,直到今天所表现的浓郁的风格和现代意识结合下的多元化创作,体现了民间舞蹈创作在当下的新特点。
3 观众欣赏与艺术创作
舞蹈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以综合的心理形式去感受、领悟舞蹈作品的内涵,形成一种与艺术形象相应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把握艺术形象审美价值的能力。舞蹈鉴赏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的鉴赏实践逐渐培养形成。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影响扩大,舞蹈表演的普及,使得大众所能欣赏到舞蹈节目不断增加,从而促使着大众在多方的因素下产生新的欣赏趣味,从而,反过来对舞蹈创作产生影响。
艺作品与受众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正如舞蹈文化的推广和普及需要优秀作品的支撑,舞蹈普及的同时也在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舞蹈作品在让观众欣赏的同时传递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舞蹈传递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舞蹈欣赏是舞蹈普及的一种方式,既然是舞蹈普及,舞蹈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广度为主,深度则需要有侧重、有针对的进行。舞蹈作品的欣赏使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都得到完美的结合。观众欣赏舞蹈的时候,很多人表达“看不懂”,但是有一部分人表示,“虽然不太明白舞蹈作品表达的含义,但是却喜欢看现代舞,因为现代舞的动作很好看,動作的连贯性很强,并且会觉得有很强的意外感。”近年来的舞蹈表演活动中经常可以在演出之余由舞者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这样的交流拉近了舞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观众更好的欣赏舞蹈和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把不同种类的舞蹈展现在大众眼前,促使观众了解不同舞蹈所表达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4 结束语
文章以社会经济环境、教育背景、受众欣赏三个角度对民间舞蹈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展现了民间舞蹈在当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影响其审美秩序变革的因素,以此引发舞蹈工作者对此方面的重视,共同为民间舞蹈的当代发展探寻一条可行、可延续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倪.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96-97+102.
[2]王欢.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32-33.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创作;转向
1 教育视角下的舞蹈创作
因为舞蹈从业者的培养以及作品的创作要有专业化的教育,从而使得舞蹈艺术在规范化的路途中不断前行。但是,民间舞教育上,不应仅仅以学院派传统的教学体系、教育观念作为其唯一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学院派的模式化的“程式”与“规范”不能够全面适用于民间舞蹈教育。
民间舞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与其他舞种有本质区别,这便决定了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民间舞不可能延用西方的某种“教条”。因此,这就迫切的需要有着完善的民间舞蹈教育体系。并且,原生态民俗舞蹈是“学院派”民间舞的根,从这个根上发展起来的“学院派”民间舞已经由一棵种子生长成一棵大树,从枝叶上已看不出其汲取营养的根的状态,只有不断的突破,才能获得发展的多面性。因此,要保留民族的根性就必须强调原生态民俗舞蹈,加强其根系从民间舞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归,这成为了“学院派”民间舞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1]。
诞生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学院派”民间舞蹈创作,大多来自于北京舞蹈学院为首的“领航军团”,其创作成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引导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走向[2]。当学生从根性上看到这种原生的舞蹈文化状态后,民间舞才有更多可能性发展的机遇。对民间舞学生的训练上需要更多精神上的引导,让他们不仅得到身体上的训练,也对民间舞蹈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坚定学生在精神上对民间舞的精神把握。因此,在民间舞蹈的教育中,要与现流行的中国舞教材有分有合、有共性也有差异,更要符合民间舞自身的审美规则与情感表达,其中的技术技法的建构要受民间舞蹈文化的规律制约。
2 消费社会影响下的创作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的扩大,舞蹈事业在此境遇下随之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艺术生活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企业晚会需要舞蹈、文艺晚会需要舞蹈、艺术比赛需要舞蹈等等,这些现象虽然体现了舞蹈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也形成了多产、快出的舞蹈作品大量涌现。
消费社会的驱使下舞蹈作品形式多变,编导的创作思维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不再围绕着舞者而定。对于当代民间舞蹈的创作来说,舞蹈工作者应该在消费社会催动下,合理处置舞蹈的个性与受众的群体性之间的关系。民间舞蹈作品就应该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创出文化、创出风格,在面对当代多元化文艺观念时,应该走有特色的当代民间舞蹈创作道路。每一个作品的形成,编导都要对作品本身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环境有所把握,作品的呈现是否符合当下时代的特色,是否被当下观众的审美水品所接受,这些都是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经历了初探、停滞、复苏和繁盛,总体呈现了脱俗变雅的过程,直到今天所表现的浓郁的风格和现代意识结合下的多元化创作,体现了民间舞蹈创作在当下的新特点。
3 观众欣赏与艺术创作
舞蹈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以综合的心理形式去感受、领悟舞蹈作品的内涵,形成一种与艺术形象相应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把握艺术形象审美价值的能力。舞蹈鉴赏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的鉴赏实践逐渐培养形成。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影响扩大,舞蹈表演的普及,使得大众所能欣赏到舞蹈节目不断增加,从而促使着大众在多方的因素下产生新的欣赏趣味,从而,反过来对舞蹈创作产生影响。
艺作品与受众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正如舞蹈文化的推广和普及需要优秀作品的支撑,舞蹈普及的同时也在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舞蹈作品在让观众欣赏的同时传递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舞蹈传递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舞蹈欣赏是舞蹈普及的一种方式,既然是舞蹈普及,舞蹈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广度为主,深度则需要有侧重、有针对的进行。舞蹈作品的欣赏使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都得到完美的结合。观众欣赏舞蹈的时候,很多人表达“看不懂”,但是有一部分人表示,“虽然不太明白舞蹈作品表达的含义,但是却喜欢看现代舞,因为现代舞的动作很好看,動作的连贯性很强,并且会觉得有很强的意外感。”近年来的舞蹈表演活动中经常可以在演出之余由舞者和观众进行现场交流,这样的交流拉近了舞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观众更好的欣赏舞蹈和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把不同种类的舞蹈展现在大众眼前,促使观众了解不同舞蹈所表达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4 结束语
文章以社会经济环境、教育背景、受众欣赏三个角度对民间舞蹈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展现了民间舞蹈在当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及影响其审美秩序变革的因素,以此引发舞蹈工作者对此方面的重视,共同为民间舞蹈的当代发展探寻一条可行、可延续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倪.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96-97+102.
[2]王欢.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