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探索——以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为例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设计学是对设计实践活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表达的一门学问,其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普适性影响和指导着设计实践.在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宏观布局中,以艺术设计学为代表的设计理论专业和其他设计实践专业共同决定着艺术设计学科的未来前景,也推动着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品质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深化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内涵,提升艺术设计学专业建设的层次,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一系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探索尝试,天津美术学院不仅实现了对艺术设计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有效应对,更赋能艺术设计学教育的当代发展,使艺术设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了实处,产生了效能和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根据近代上海“自通型”设计培训方式新史料,梳理者提出“自通型”设计培训方式的概念,并阐释其自主为学的内在理路,以丰富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本质的认识,探索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历史起点的根性智慧.
在中国画领域中,山水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法层面,也体现在将中国画这一艺术门类的思想性提升到了更高的程度.山水画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也成为一代代山水画家不断去探索的精神桃花源.
摘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在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中,防水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也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近些年来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问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迫使人们在建筑工程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该文就针对此问题对建筑防水工程中的防水材料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防水材料;材料分类;发展
期刊
颜色的搭配运用是改变家居审美品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自然的色彩是奇妙梦幻的,常常被古代文人艺术家们在诗词歌赋中加以演绎.本文解密色彩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品位以及其中的配色方式.通过解读古代诗词中绚丽的色彩表达方式,理解古代文人艺术家对色彩卓越的表现、创造和想象能力,从而用诗情画意般的艺术色彩理念来建立现代色彩审美意识和配色造型理念.在欣赏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引导读者在传统色彩搭配及艺术审美意识上进行不断探索,并通过分析古代文人艺术家们对艺术审美、色彩美感的理解和表现来启发读者在现代家居设计方面的理解
目前情况下,城市中遗存的历史民居因年久失修且受重视程度不足,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一大障碍.过去许多地方的做法是拆掉原有的历史建筑,代之以高楼大厦,对城市文化形成了断崖式的破坏,造成了城市文脉的断裂.这种更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城市文化长远发展形成了无法修复的损坏.本文以天津市和平区多伦道福厚西里为例,探讨在最大经济比的条件下,如何对此类历史遗存建筑进行更新改造,使其焕发全新价值.保护城市建筑文化的完整性,使固有生活文化得以保留,给传统的民俗文化一个鲜活的生存载体,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重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当今文旅项目设计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梳理、归纳、总结乡村民宿的特点,探索传统民居建筑采用新旧交替的方法,在材料和构筑中注入文化理念,诠释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脉络,以便在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中,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的方法保护我国传统民居文化,防止文化流失,从而促进现代设计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为民宿设计增添趣味性、感染力和新的文化内涵.
在今天,艺术市场逐渐多元化,中国当代油画在西方现代艺术潮流的影响之下,从最初的“模仿”阶段逐渐“独立”出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仍深藏在中国艺术家的心中,传统得以延续并与现当代结合,是中国油画的必经之路.从民国时期开始,大批画家留洋欧洲,再到后来本土油画的发展壮大,中国油画是从欧洲油画历史长河中分支出来的一条河流.在学习西方艺术技法的同时,文化的积淀与融合也是多少代中国艺术家终年研究的对象.运用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创作,融合本土文化精神,是当下必然的一种“文化产物”,是中国油画未来的走向.
一直以来,内丘神码因具有特殊的造型价值与文化内涵,而被称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由于与众不同的原始特性,针对内丘神码这一特殊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学研究并不充分,所以,本文基于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对原始宗教信仰的民族志和社会学研究,从“模糊性”这一概念入手,着重分析内丘神码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在的矛盾,以及渊源发展的内生动力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简称“非遗”)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学习当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同时又有政府以及国家文化机构的推广,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非遗热”非同一般的热度.本文从“非遗”的概念,“非遗”的保护、发展需求,以及“非遗热”出现的原因等方面出发,探讨“非遗热”背景下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