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凸显,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手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科本位”和“以人为本”两种教育两种教育理念一直以来被教育者所热议,在关注人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科本位”的教育理念逐渐不合时宜,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在教育上“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 学科本位 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國不断地出现大学生、研究生问题事件,如大学生、研究生跳楼,啃老;在疫情严峻期间,留学生、博士等知识分子发表辱国言论。这让我们不得不去反省,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这些知识能力过硬的学生,但为何良好的心理品质、优秀的个人素养无法在他们身上体现?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传统的教育没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播,也就是学科本位。学科本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教书育人,教书是过程,育人才是目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教和学,具体来讲就是知识、经验和思想品质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教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无论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和认同的个体,所以教学又被认为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现在的教育状况,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装裹知识的容器,却没有给他精神上的点拨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做到了“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或者是说,没有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样子。这和我们的“育人”背道而驰。
改变学科本位,回归以人为本才是我们教育的出路。
一、学科本位下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以人为本成为教育必然的趋势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观念,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漠视,把自己所有的关注点都聚集在提高成绩上。这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危害很大。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个性特征,全面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把人培养成适应社会所需求的具有高尚品德,技术过硬,专业水平高的合格人才。
传统教育缺乏创新理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社会有质的改变,往往是创新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我们说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通过什么来竞争的?创新就是人才竞争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需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点。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教育需要一个更开放的教育观念。在社会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书籍、报刊、电视教学等途径使知识的学习具有开发性,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只有接纳这种改变,利用开放资源,从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学科本位下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人为本能够补其短板
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中国的人才选拔很多时候是通过应试来实现的,如中考、高考。这很容易导致学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应试上,形成应试教育模式:学校就像一座高考加工厂,学生就像工厂中的机器不停运转。但这种的模式下,学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创造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素质的教育,学生在思想品德上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学科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它们是不同的,以人为本要求老师立德树人,做好榜样作用,用良好的品德影响学生;以人为本要求老师不厌其烦的对后进生进行劝导,用行动来体现老师对她们的重视和关爱;以人为本强调批评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说服学生,告诉我们如果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哪怕我们怎样义正言辞,一切都是徒劳。而这些能够用应试来解决吗?显然不能!
三、学科本位下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存在合理,以人为本更有其现实意义
传统教育的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在课程内容上也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建立了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课程体系形式,选修课有丰富性和扩展性的特点,选修课的丰富性能满足学生对其感兴趣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多样性;选修课的扩展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必修课具有确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确定性稳定了学生知识学习的范围,学生在一定的知识框架里稳步向前,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骨架,满足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习的需求,它能让学生打好根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可以说,新课程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并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学科本位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以人为本将关注点回归到人
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显性,也有隐性,但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体独特性从人的出生开始就已经拥有,这主要是受人的生理遗传和生理成熟的影响;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直接,持续性最长的影响因素,是形成认知事物,规范行为的组成部分;
3.学校因素
不同的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实际上这种个性特征是在学校因素综合影响下打下的学校烙印;
4.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沟通与协作,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之一。
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不足,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很少甚至不能结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因素,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得到预防和疏导。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然会代替学科本位。逐渐成为新世纪教育思想的主导趋势。
关键词:教育 学科本位 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國不断地出现大学生、研究生问题事件,如大学生、研究生跳楼,啃老;在疫情严峻期间,留学生、博士等知识分子发表辱国言论。这让我们不得不去反省,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这些知识能力过硬的学生,但为何良好的心理品质、优秀的个人素养无法在他们身上体现?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传统的教育没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播,也就是学科本位。学科本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教书育人,教书是过程,育人才是目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教和学,具体来讲就是知识、经验和思想品质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无论教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无论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和认同的个体,所以教学又被认为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现在的教育状况,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装裹知识的容器,却没有给他精神上的点拨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做到了“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或者是说,没有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样子。这和我们的“育人”背道而驰。
改变学科本位,回归以人为本才是我们教育的出路。
一、学科本位下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以人为本成为教育必然的趋势
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观念,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漠视,把自己所有的关注点都聚集在提高成绩上。这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危害很大。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个性特征,全面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把人培养成适应社会所需求的具有高尚品德,技术过硬,专业水平高的合格人才。
传统教育缺乏创新理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社会有质的改变,往往是创新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我们说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通过什么来竞争的?创新就是人才竞争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需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点。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教育需要一个更开放的教育观念。在社会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书籍、报刊、电视教学等途径使知识的学习具有开发性,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只有接纳这种改变,利用开放资源,从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学科本位下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人为本能够补其短板
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中国的人才选拔很多时候是通过应试来实现的,如中考、高考。这很容易导致学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应试上,形成应试教育模式:学校就像一座高考加工厂,学生就像工厂中的机器不停运转。但这种的模式下,学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创造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素质的教育,学生在思想品德上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学科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它们是不同的,以人为本要求老师立德树人,做好榜样作用,用良好的品德影响学生;以人为本要求老师不厌其烦的对后进生进行劝导,用行动来体现老师对她们的重视和关爱;以人为本强调批评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说服学生,告诉我们如果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哪怕我们怎样义正言辞,一切都是徒劳。而这些能够用应试来解决吗?显然不能!
三、学科本位下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存在合理,以人为本更有其现实意义
传统教育的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在课程内容上也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建立了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课程体系形式,选修课有丰富性和扩展性的特点,选修课的丰富性能满足学生对其感兴趣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多样性;选修课的扩展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各个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必修课具有确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确定性稳定了学生知识学习的范围,学生在一定的知识框架里稳步向前,对自己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骨架,满足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习的需求,它能让学生打好根基,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可以说,新课程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并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学科本位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以人为本将关注点回归到人
影响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显性,也有隐性,但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体独特性从人的出生开始就已经拥有,这主要是受人的生理遗传和生理成熟的影响;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直接,持续性最长的影响因素,是形成认知事物,规范行为的组成部分;
3.学校因素
不同的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实际上这种个性特征是在学校因素综合影响下打下的学校烙印;
4.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沟通与协作,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之一。
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不足,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很少甚至不能结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因素,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得到预防和疏导。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然会代替学科本位。逐渐成为新世纪教育思想的主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