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认知过程;发展过程;情境;参与意识;参与度;正迁移;杠杆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Feng Yi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we need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he creation of a good problem scenario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so that student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whole process,so as to real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processe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ituation;iparticipate in awareness;participation;positive transfer;lever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要先复习整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是怎么计算的?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如计算0.78÷0.15=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直接除?②可以怎么计算?能否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充分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计算今天学习的内容,这样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
又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转化成已学过图形面积问题,从而分散了难点,降低难度。
上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通过回顾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学生熟悉图形的面积问题,从而求出面积;我又提问了图形转化有什么方式,学生明确了需要切割和填补的方式;接着我抛出今天要研究的主题,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试着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样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手中的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后,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会很快研究出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能又兴趣的进行着教学活动的实践.享受着学习成功的体验,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课,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1)如何把圆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切拼组合)
(2)以圆心为中心把圆切割成许多等份,(如16等分)再把它们拼合起来,拼合起来是一个什么图形?(近似的长方形)
(3)长方形的长等于什么?宽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
圆的周长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
(4)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思考,然后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
公式。
又如:在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懂得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和1/3这个常数。在学习圆锥体积后,有一道题: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中取出时,桶里的水下降了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在辅导讲解时,可找来一只圆柱形量杯,用一节旧电池做钢材,引导学生做这个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3 创设趣味化情景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感情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样缺乏交流的数学活动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情感是调节数学活动的杠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数,创设出趣味化的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拿三个饼分给小猴,它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分一份给小猴甲,小猴乙嘴馋嚷道:“我要两份。”猴王又拿出一个饼平均分成8份,拿出2份给小猴乙。小猴丙更贪心了,它要3份,猴王又把另一个饼平均分成12份,拿出3份给小猴丙。这时提问:猴王这样做公平吗?经过这样趣味化小故事的渲染,学生的情绪被词动起来了,纷纷投入到探索是否公平的活动中去,刺激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它们的意识趋于兴奋.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将教材中的图画改编为: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游戏,每个小动物的身上都有一道“6乘几”的算式,一只小熊在旁边哭着。出示画面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后有的同学说:“一只小熊在旁边哭。”“它为什么在哭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道算式,小熊在为算不出算式的结果而找不到朋友一起玩游戏而着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6乘几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怎样算呢?(提出问题后)接下来,学生全部都参与到帮小熊找朋友的活动中,从而效果很好,因此,低年级学生从画面、故事、感性物体方面去设置情景,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我分别设计了三个梯度的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地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练习。
(1)判断下面各数能被2、5和3分别整赊,回答能被2、5和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
270、243、675、4170、6192、475、618、210、120
(2)以上各数哪些能同时被2、5和3同时整除,并说说各个位上有什么特征?
(3)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能被2、5和3同时整除。
27、4 60、 1250、 20
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认知过程;发展过程;情境;参与意识;参与度;正迁移;杠杆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Feng Yi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we need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he creation of a good problem scenario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so that student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whole process,so as to real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processe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ituation;iparticipate in awareness;participation;positive transfer;lever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要先复习整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是怎么计算的?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如计算0.78÷0.15=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直接除?②可以怎么计算?能否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充分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计算今天学习的内容,这样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
又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转化成已学过图形面积问题,从而分散了难点,降低难度。
上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通过回顾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学生熟悉图形的面积问题,从而求出面积;我又提问了图形转化有什么方式,学生明确了需要切割和填补的方式;接着我抛出今天要研究的主题,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试着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样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手中的学具进行实际操作后,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会很快研究出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能又兴趣的进行着教学活动的实践.享受着学习成功的体验,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课,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1)如何把圆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切拼组合)
(2)以圆心为中心把圆切割成许多等份,(如16等分)再把它们拼合起来,拼合起来是一个什么图形?(近似的长方形)
(3)长方形的长等于什么?宽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
圆的周长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
(4)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思考,然后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
公式。
又如:在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懂得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和1/3这个常数。在学习圆锥体积后,有一道题: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水中取出时,桶里的水下降了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在辅导讲解时,可找来一只圆柱形量杯,用一节旧电池做钢材,引导学生做这个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3 创设趣味化情景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感情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样缺乏交流的数学活动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情感是调节数学活动的杠杆,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数,创设出趣味化的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拿三个饼分给小猴,它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分一份给小猴甲,小猴乙嘴馋嚷道:“我要两份。”猴王又拿出一个饼平均分成8份,拿出2份给小猴乙。小猴丙更贪心了,它要3份,猴王又把另一个饼平均分成12份,拿出3份给小猴丙。这时提问:猴王这样做公平吗?经过这样趣味化小故事的渲染,学生的情绪被词动起来了,纷纷投入到探索是否公平的活动中去,刺激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它们的意识趋于兴奋.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将教材中的图画改编为:一群小动物正在玩游戏,每个小动物的身上都有一道“6乘几”的算式,一只小熊在旁边哭着。出示画面后,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后有的同学说:“一只小熊在旁边哭。”“它为什么在哭呢”?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哭的原因,此时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道算式,小熊在为算不出算式的结果而找不到朋友一起玩游戏而着急。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6乘几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怎样算呢?(提出问题后)接下来,学生全部都参与到帮小熊找朋友的活动中,从而效果很好,因此,低年级学生从画面、故事、感性物体方面去设置情景,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我分别设计了三个梯度的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地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练习。
(1)判断下面各数能被2、5和3分别整赊,回答能被2、5和3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
270、243、675、4170、6192、475、618、210、120
(2)以上各数哪些能同时被2、5和3同时整除,并说说各个位上有什么特征?
(3)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能被2、5和3同时整除。
27、4 60、 1250、 20
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得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