镏金镀银的温暖吟诵(评论)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珐琅,玉石,金属,玻璃……陈劲松的诗歌,常常散发一种经过月光、手指、悲慈之心浸润,又经过严苛诗歌工艺再次塑型、抛光、镀金镀银镀镍的光芒。诵念、摘取、敬礼和“活在珍贵的人间”的感触,构成了他的诗歌品相。从江淮地带被命运一路指引,终于长期安顿于青藏地区新兴之城格尔木的诗人,他的迁移并不仅仅是一部个人情感史和心灵史的反映——陈劲松是那种长久睁大双眼,竖起双耳,观察、感知外部世界,继而在对外部事物的辨察中,认出自我的心灵征象;或者是在灵魂的画像中学会使用自然的笔触和线条的那种诗人。他的诗歌在对自然形态和物象的描写中,跳跃着的是一种具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柔软感觉。自然和心境、心灵,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构成可以互读、互补、互映的意象。在这种多重转写中,人情人性的色彩和一种泛宗教感受格外动人,使得自然的事物温润可感。
  神殿里的蓝帷幕
  众神的蓝衣衫
  一爿圣湖,她蔚蓝色眼睛里
  那荡漾的眼波
  是佛的内心
  溢出的小小涟漪
  ——《高原蓝》
  我们以《高原蓝》作为标本,就能看到诗人陈劲松那种在最为精简的诗句,扩展出辽阔和深邃的能力。在这短短的六行诗里,以时间的起始、创世的瞬刻为标志的“蓝帷幕”,延伸到颇具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的象征物“蓝衣衫”,再从外部摹写回到“蔚蓝色的眼睛”——这样湖水荡漾的拟人眼波,其实就是生命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站;最后是内心,是生命对于神启神示的宇宙的感恩和触动,也是宇宙进入人类精神的一种反应。因为这种反应带有极高的纯粹感,于是诗人选择了“佛”来代表“人”的感动和感悟。“那溢出的小小涟漪”,因此既具有个体生命大都会生发的那种莫名的、纯净的激动;同时具有一种诗学意义高度的提纯和凝练,其象征如同花开一般,可以让读者感受。
  在这首诗里,陈劲松的诗歌灵思与青海湖的标志色彩“蓝”高度契合,使得具有寒冷意味的蓝色在突出神殿之高远后,张弛有度地转入了自然之清凉,即是圣湖的质地;而后隐去种种我们可以揣度的千回百折,直接进入眼眸和内心,成为带有体温的生命反应。诗境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寒而暖,意味深长,实属佳作。
  在陈劲松的诗歌中,这样外观酷似中国古典诗词中小令的短诗俯拾即是,却莫不因其转折推拉,深入浅出,高飞秘潜,出水入云,而提供了一幅幅经过现代诗歌思维排列组合的画卷,这在陈劲松的诗集《纸上涟漪》第一辑《A面高原》中反映得尤为强烈。
  被无边的苍茫一遍遍锻打过的银币
  它的光芒被斟入十万雪山的灯盏
  草木褴褛,安于宿命
  星辰寂寥,是疲惫的霜粒
  冰冷,又温暖
  天空中那枚密纹唱片
  正兀自,空转
  ——《荒原上空的月亮》
  这首诗起句气魄非凡,却又经过细致打磨锻炼后,化为了精致可感的意象。月亮、雪山,被晶莹剔透地化置为银币和灯盏。——这是陈劲松书写自然的高超手法之一,即将大事物、大自然以比例尺缩小,而后改造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予以画像、写意和表达情感深度。此诗末节,意象突兀,却又极富质感,耐得住挑剔的读者的品评。荒原上空的月亮,此刻被诗人冷静地化为了“密纹唱片”,“兀自,空转”。所谓荒原之苍茫和阔大,所谓时间的浩渺与流转,所谓月亮之光芒和形状,最后以听觉的方式萦绕于耳畔,生命的有效性和荒诞感,以同一的面孔昭示——这样的正在天空兀自空转的唱片,称得上是惊心动魄。
  陈劲松诗歌《黄河上游》的第一节,较为明显地呈现了诗人将抽象事物具象化、将气态和液态的事物固态化的艺术才能。“每一滴水是神的幼兽/他们有着发亮的毛发,/干净的脚掌/都有着清澈而好听的低低的吼声/它们用蔚蓝拥抱了蔚蓝/用纯净接纳了纯净。”我读当代诗人写黄河上游的作品,也还算不少,但如陈劲松这般柔软、温暖、明净地将黄河上游之水,以幼兽之形态拟写的的确未见。诗人赋予这神的幼兽以生动的肢体,其细节“发亮的毛发”“干净的脚掌”,视觉强烈,动感十足,合乎情理地点出了全诗“纯净”的主题。
  让高原上的事物发光,有些像神的孩子般轻盈清澈,有着琉璃、玻璃、青玉一样的脆亮之美;有些雄沉亘古的物象则被诗人抛光磨亮,镏金镀银,在一种带着金属的冷凉中,显示出一种“流水如斯,法度自在”的庄严和庄重。而让读者感动的是,诗人在这样完全透明或者冰凉的形态内里,却涌动着一种本然的温暖、怜悯和爱。这样的反差,让陈劲松的诗歌极具杀伤力,直指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比如在《青藏公路边的小镇》一诗中,陈劲松冷静地“画出”人和事物的疏离之后,最后这样写道:“雪大起来时,运煤车上/雪花和煤块/正相互抱紧。”雪花和煤块相互抱紧,除去诗人慧眼之外,更是一种悲悯。所以诗人笔下不时流淌出这样的句子:“春风柔软/如一个人的好心肠……”“暮色的桑烟/是这人间的布道者!”诗人自己也不止一次写到这种悲悯。在诗题为《佛》的诗行里,他这样写道:“瘦小的老石匠/把佛从石头里请出来/哦,石头也有一颗柔软的慈悲之心”
  陈劲松的诗歌,点数自然事物都充满慈悲之心;当他的目光和笔触,与人间、与亲人相遇之后,更是如冰雪融化,温湿感人。如果说《纸上涟漪》的第一辑充满了神示和自然的光芒,那么第二辑《B面故乡》,则是人间之诗、人世之诗,是人在世间奔波、搓磨、回望和行走的情感之诗。此辑第一首诗《娘》,读来让人泪奔。我不用在这里解释什么,大家读读就能感受到这六行诗里所包含的那种人人怀有的情感“:家中有事/去教堂接母亲回家/虔诚的赞美诗的声音中,在教堂门口/我大声叫——娘!/啊,那么多白发的母亲/一起回过头来。”这些回过头来的母亲的目光是什么样的啊,这是一个让人不能直视,又必须直视的场景。在这一辑的诗歌里,我们不时会被深涵情感的句子所击中,比如:“忽然想起去世多年的祖父母/争吵了一辈子/如今埋在地下/像两枚永久沉默的种子/开始思念远方的父母/念及他们在时光中老去/就默然流泪……”(《想念》),再如:“万物开口说话/迎春杜鹃芍药/牡丹杏花桃花……/包括满腹心事的苦楝//也包括那个/沉默的失语者/他含混而兴奋地指着葱茏的原野/说——呀。”这首诗的名字非常好,叫作《万物都有开口说话的一天》。诗人要为万物说话,要为众生发言,这是一种涉及灵魂的艺术。在这首诗里,诗人选择春夏这个万物最为丰美的季节,作为一切生命感恩的答词。满腹心事的苦楝和沉默的失语者,在迎春、杜鹃、芍药、牡丹、杏花、桃花之间显得突兀而又自然,从而有力地突出了诗末那一声千回百转才冲出体腔和口腔的——呀!在陈劲松的作品里,我们不时会被诗人的言辞所触动,所感动,所激动。诗人在人间的历练,形成了这些既具有艺术独立性,又满溢人性的诗句。这是一种杜甫式的在时光的万条彩练、万条河流、万种冰川中,仍然“惊呼热中肠”的经验之旅、锻造之旅。诗人于此也有着高度的自觉和自醒,他的《金蔷薇》一诗,令人想起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那部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和读者的同名作品。陈劲松以他的那种标志性的文字写道:“五月,金匠隐身于/金蔷薇花朵的背后/每一条脉络/都被他精细地錾刻//每次走过/都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锤揲之声/从一朵朵金蔷薇的体内涌出。”
  这样捶揲出的诗行就是一片片金蔷薇之叶,这样的诗歌就是一朵朵金蔷薇;诗人也是一朵被时间、命运和时代锤揲的金蔷薇。我们相信诗人陈劲松会奉献出一朵朵更为精美的金蔷薇。
  作者简介:郭建强,生于青海西宁。作品刊于《人民文学》《诗刊》《花城》《上海文学》《光明日报》等国内外百种文学报刊;作品入选国内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穿过》《植物園之诗》《昆仑书》等。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宁市作家协会主席,《西海都市报》副总编辑。
其他文献
陪陪我      阳光伸向高心所的每一间病房,用足够的温暖唤醒了病房里的心脏病患者。早晨未过,每个门里都是进进出出、挤挤挨挨的人。医院里的热闹赛过早市闹街,床位是抢手货,一走人立马就有人替补空床。   嗯。来病友了!九号病房三号床位上看来又来新病人了。一男一女正推着一位老太太走进了九号病房,四处打量寻找着被安排的床位。“呶,在那!”年轻的姑娘伸手指着靠近窗户的三号床位对男青年
期刊
郭勒木德镇: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地位突出,尤其是在多民族乡镇,其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突出。  郭勒木德镇是格尔木市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格尔木市区西郊,距市府驻地仅7千米。辖区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人
期刊
2019年6月3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玉树市结古张灯结彩、国旗鲜艳。人们喜气洋洋,感受着迎面吹拂而来的新时代的徐徐暖风,玉树藏族自治州正在隆重举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总结表彰大会,玉树州、玉树市、治多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州、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前夕,即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玉树州委统战部、玉树市委荣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宗金才、更松拉吉、堪布多杰及
期刊
本期推荐的《路过一个人是如此之快》这首小长诗的灵感,缘起于一次装修房子时的经历。  那一年夏天,装修房子独自跑前跑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类人物。在和他们打过一段时间关乎切身利益的交道后,我觉得有必要把他们传递给我的生存感受和执着情感表达出来。就像诗名一样,虽然和他们只是短暂的接触,甚至有些人只有一面之交或者几句话的交流,但我想,路过一个人的速度再快,他身上所带的温度总会隐藏在擦肩瞬间
期刊
在我提笔写这篇作家印象时,这篇文字的主人公班玛南杰正组织贫困户采摘野生林菌。在那个种植了大片黑青稞与蓝青稞、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的藏族贫困村,他已经驻扎了一年。  初见南杰,是三年前的一個夏日。在省城西宁,从果洛回来不久的他带着准备出版的诗集《闪亮的结》的清样,想让我帮忙看一看。  暮色渐沉。在城市如水的车流中,他匆匆停车交付书稿,未及多言便匆匆告别。  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那么年轻,藏族
期刊
当下诗坛众多诗人中,马非无疑是一位个性鲜明、诗艺别具一格的诗人;当下诗人们纷纷混迹于各种诗歌活动的环境中,马非却是一位不凑热闹、静听风雨的诗人;当下诗人们以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诗作而得意,马非是一位早已将此看得云淡风轻的诗人。其更多地看重一个诗人高产的创作和高质量的诗作,只用作品来发声,以此来衡量一个诗人生命质量的高低。  马非的诗更多着眼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度关怀,善于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诗意,以反传
期刊
听说,贵德县人民医院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江苏“曼巴”,刚到贵德就当了副院长,他是专门看眼病的,摘除白内障“一把抓”,挺厉害!但有些老百姓认为,年纪太轻的医生不可过分相信,在他们心里,医生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值钱,三十多岁就是个“才长全了牙的毛头小伙子”嘛。  带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疑问,我于2018年6月7日走进了贵德县人民医院。按照在单位找人的惯性思维,我朝着副院长办公室走去,副院长办公室有三个,门都
期刊
1  严格来说,我最早接触的新诗是昌耀老师的诗。所谓严格,即通读诗集,并对我深具影响。昌耀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深奥的词汇,看起来像深埋大地的宝藏,很古旧,符合我的审美,那是茶凉的、怀旧的基调。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神性藏地,我曾在《青海日报》介绍藏地诗歌的引言中写道:“西藏大地的每一个石块里都栖居着一位神明。”藏族早期的宗教信仰“本波”就是泛神論,对藏族的世界观影响很大,对我的诗歌创作也深具影
期刊
我和劲松的相知似有一点戏剧性。1999年《散文诗》刊的“跨世纪散文诗大奖赛”,我是评委之一。在评选中,我将组诗《在冬日深处打开春天》推为金奖的候选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不知道,因为评奖稿件是隐去作者姓名的,以示公正。我在给主编邹岳汉、冯明德先生的信中,陈述了我对此作品的观点,其中有言:“我觉此章作品在语言和音乐性的把握上,深得散文诗文体的独特风韵,它的精炼和跳跃性节奏,不仅体现了音乐美,而且有多层次
期刊
万物不言,自有其静默的光芒,它们与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也会激起平常人无法洞察的细小涟漪。诗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洞隐烛微的捕捉者,他们用文字的器皿,捕捉着世间万物的光芒或者涟漪。法国诗人兰波曾说:诗人应是“通灵者”,其任务就是通过感觉的“错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世间万物的光芒和涟漪就是这种神秘“未知”的一部分。  我与诗歌的渊源,来源于我的阅读。我出生在安徽北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子里,小学三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