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小路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8月23日,我随“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团,来到北安市的通北林业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走在深山里,这首东北抗联的《露营之歌》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旋。每次我到抗联老战士李敏阿姨家里,她都要带着我们唱这首歌,李敏阿姨把这首歌的歌谱挂在她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可见在她心里的分量。
  “冰趟子战斗遗址”就在眼前,这里松柏密集、山峦起伏。通北林业局的范建军场长一边带着我们走,一边向我们介绍。
  抗联历史中,最扬眉吐气的莫过于“冰趟子”战斗,它是在赵尚志领导、敌众我寡的恶劣条件下,利用地形优势进行的以少胜多的伏击战,是东北抗联历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重大胜利。
  1937 年,时任北满抗联总司令的赵尚志率领抗联第三军三百多人向西北远征,北方的3月仍是冰封雪寒,赵尚志率远征部队沿着运木材的山道向通北山里开进,日伪军七百多人的讨伐队尾随其后。
  当部队来到一个两侧山坡长满茂密树林的山谷时,出现一片雪白的狭长地段,山谷里有一眼常年不冻的山泉,泉水顺着山谷流下来,结成一条一里多长的冰带,冰上覆雪,雪上又结冰,光滑无比,老百姓称此地为“冰趟子”。
  赵尚志立驻战马左右瞭望,道北是冰坡,道南是一座小山,附近还有四座伐木工人住的木营,每个木营都有火炉,里面能住上百人。睿智的他马上决定在这里用冰雪构筑工事,从山口到谷底布置成一个“口袋阵”,在此和敌人较量。
  3月7日,700名日伪军陆续开进了伏击圈,待敌人全部进入后,赵尚志一声令下,子弹呼啸着飞向敌群,猝不及防的敌人在光滑路面上站立不稳,被打得蒙头转向,狼狈不堪,抱头逃窜。
  不甘心的日伪军很快就组织了第二次进攻,这次他们乘马爬犁赶来,凭着兵力和雾气的优势,轮番对我军发起进攻。
  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到了晚上,天寒地冻,战士们在木营墙壁上挖了一排排枪眼,利用工事向敌人射击。随着气温下降,枪冻得拉不开栓,手指也无法扣动扳机,战士们就轮流到木营里烤火,轮番进攻。而在冰面上的日伪军就惨了,机油凝固,机枪成了“哑巴”。快天亮时,精疲力竭的敌人不堪一击,连滚带爬地向沟口撤走。此次战斗,日伪军死伤三百多人,其中日本军官守田大尉等7人被击毙,我军仅牺牲7人。
  “冰趟子”战斗,灭了敌人的威风,捷报在东北大地上空迅速传播,让在敌人铁蹄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和老百姓为之振奋。据说,就是这次战斗,被杀红眼的日本人发了毒誓,不惜一切代价捉拿赵尚志。
  说话间,眼前出现了一棵剥掉一块树皮的老树。
  范场长抢上一步,指着上面的字给我们看,上面写道:“东北抗联第三路军 冰趟子战迹地 二〇〇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李敏题”。
  此处见到心中最尊敬的李敏阿姨字迹,我的心猛地一跳,急忙走上去辨认。
  范场长说,抗联老兵李敏同志一共到这里来过三次,2000年、2001年和2004年。范场长还说,每一次李敏同志来到这里,就在这大树旁默默坐一会儿,有一次坐了有四十分钟时间。
  我想那次也许是2004年,因为,那是个不寻常的一年。我听李敏阿姨给我讲过,就在那一年,经过多方寻觅,找到了赵尚志烈士的头颅。
  在李敏阿姨家里,她曾经详细地和我说过这段历史。那是在1942年2月12日凌晨,一直和敌人战斗的赵尚志,在距梧桐河两公里的吕家菜园附近,被特务刘德山从侧后射击,子弹从赵尚志的后腰下部穿过,赵尚志中弹的瞬间立即掏枪转身射向刘德山,刘当场毙命,而赵尚志被俘。喜出望外的日伪军把他拉到驻地审问,赵尚志宁死不屈,八小时后,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34岁。残忍的敌人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把他的躯体扔到了江里,而把头颅示众,之后,就杳无音讯。赵尚志牺牲后,党组织努力寻找他的头颅,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没有结果,但赵尚志的精神在东北大地传颂,在那里建立了赵尚志纪念碑、纪念館,哈尔滨有尚志大街,他的战友和人民没忘记他。
  1987年冬天,有个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采访了李敏阿姨,结束后,李敏阿姨希望她回国能协助寻找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受到重托的山崎枝子回国后千方百计查询线索,几经曲折,终于传来消息,赵尚志的头颅在长春护国般若寺。但是,偌大的护国寺,要找到头颅谈何容易!
  直到2004年5月31日,护国寺僧人在院内维修时,在后院北墙地下50厘米处发现一颗头颅。消息传来,李敏阿姨和爱人陈雷同志及赵尚志的家属于6月2日迅速赶到现场。经多方辨认,最后证实,此头颅就是赵尚志将军的。
  李敏阿姨告诉我,大家把将军的头颅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箱子里,然后用透明胶带封住。返回的路上李敏阿姨就把箱子放在身边守护着,她怕一不留神再丢失了。我问她,您不害怕吗?她说:“那是我的战友,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害怕呢?”
  仰望着这棵见证了浴血奋战胜利的大树,我久久不愿离开,这棵树,这片山林,这黑黑的土地,硝烟已散,忠魂不灭。
  脚下的路一眼望不到头,曾几何时,抗日联军就在这茫茫林海中艰难前行,渴了就捧一把雪或者掬一捧山泉水;饿了,把树皮煮煮充饥;累了,坐下来,挑破脚上的泡,拿炭火烤烧一下,继续前行……可是,再苦再难,歌声不能断,斗志不能减。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光……”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露营之歌》点燃了壮士们的豪迈情怀和爱国激情。
  一路追寻,我们来到了“白皮营密营遗址”。
  这里曾是西征的抗日后方基地和指挥所,也曾是北满临时省委指挥中心。抗日的号角曾在这里吹起,抗日的口号曾在这里呼喊,抗日的战斗曾在这里决策,抗日的军歌也曾在这里谱写……不灭的篝火像团团燃烧的心,虽然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但这是我祖国大好山河,岂容倭寇横行暴虐。
  1940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千方百计企图割断抗日联军和群众的联系,但北安地区的百姓们没有被日本人的残暴征服,他们不仅为抗联买粮、买菜、做衣服,还送丈夫、儿子上前线,涌现出来一批像“尚大嫂”这样的抗日救国会成员。
  一个崇尚英雄、尊重英烈的民族,必定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他们走过的这条红色的小路,我们要领着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走下去。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是大地上的异乡者,诗意地栖居着。  ———题记在南京,街道上总是川流不息,每当夜幕降临,高楼大厦里依然亮如白昼。夜晚,当我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走到窗边眺望远方时,只有古老的城墙、红色的灯笼映入眼帘,才能让我心神宁静。对于身处繁华都市里的市民来说,生活已经被填满,人们是否还要繼续阅读?  在竞争与物质双重压力的社会中,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作”着,许多人忘记了方向,忘记了初心,甚至抛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从乐学、有趣、创新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乐学;创新;游戏;个性;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12-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
美国人喜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方式千奇百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写的请假条也充满想象力,当然,这些请假条的内容看上去不够真实,有撒谎的嫌疑,但对于小孩子来讲,能想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借口也实在难得,也许看到请假条的老师也会会心一笑吧。  ◇亲爱的老师: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我家的炉子着火了,很不幸,我就住在炉子着火的隔壁房间。于是,我被烟呛着了。可是,我还是很勇敢地帮妈妈叫了火警。值得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问老师,最终得到解答的故事。其编排目的是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作为统编教材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它和精读课文的不同,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是这堂课的首要任务。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感受孙中山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既是民族之魂,又是照亮當今时代的精神火炬。  就算身处不同时代,我们也能听见爱国志士的呐喊:钱三强辞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职位,回国任教;朱光亚拒绝美国邀请,坚持回国;钱学森拒绝美国优厚待遇,历经种种磨难,毅然携家眷踏上归国之路……(围绕主题展开,结合作文材料,简明扼要,概述精辟。)你是否被他们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热切报国的赤子
立春  乡村的月夜很美,美得清静又朦胧。清静时像是一幅木刻的画,线条简练而宁静;朦胧时像是一幅中国画,水墨交融问迷茫又悠远。清静与朦胧只是一种意象,内在却是蕴含着静谧与和谐。这种清静,是清清的静,静静的清。  我们家的四合院就坐落在这片平坦开阔的原野水乡里,坐东朝西,屋后是一片百草园。院子左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悠悠的河水缓缓地流向东海。四合院前是石板路。过石板路,左边是一座娘娘宫,再走个五十来
1.  楼下的猫在叫。叶子躺在床上,一口接一口地灌酒。跟周辰在一起后,叶子开始失眠,每夜需要把自己灌醉才能扔上床。  家中的酒瓶都空了,她却依然可以清楚地背诵圆周率前十四位。无奈,只好下楼去便利店买酒。  青莲居的夜,玉兰悄然开放,莲池的水摇碎了月光,野猫的叫声在春风里荡漾。拎着两瓶酒上楼的时候,叶子撞了一个人。大厦的电梯十二点就停运,平常叶子上下楼连鬼都不会碰上一个,可是今夜,这人突然出现,似月
1.  那段,索如的心一直在何宣和子昊之间徘徊。渐渐地,就偏向了子昊。  其实何宣更好看一些,帅气,温文尔雅,去吃饭,晓得为索如拉凳子。家境好,装扮自是更胜一筹。去环境幽雅的餐厅,会穿整齐的衬衣、西裤、黑皮鞋。  子昊不是,春秋两季永远是套头毛衣和牛仔裤,神情里有索如过于熟悉的、那种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自由、散漫,又略带一点不屑和叛逆的气息。  其实索如一直说服自己应该选择何宣,可就是那么莫名其妙,
普通而伟大之光   在我心里一直如同生身父母的舅舅和妗子,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去世,这让一颗原本已因痛失父亲和姐姐而被悲伤深深击杀的心,更加破碎不堪,泪血模糊……我不明白万能的上帝为什么如此残忍,是上帝真的也死了吗?为什么就在刚刚过去的两年多的短暂时光中,我竟接连失去父亲、舅舅、妗子、姐姐四位亲人?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悲泣的心,如西山巅上那枚坠落的夕阳,整个人由血红一下子沉入黑暗
从我记事时始,母亲的眼睛,严格来说是母亲的眼眶一直是红着的。虽不是通红,但总不同于她的同龄同代人,准确地说与她自己当下的心情心境不相称、不配套,无论是高兴之时,还是悲伤之际,她总让我误读出一种刚刚揉擦过的感觉。  母亲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算是“地主子弟”嫁到我家——那时还没我,称我家似乎不十分准确,应该是我父亲的家或说祖父的家——是下嫁。虽说是下嫁,却又不完全准确,因为我家虽属“贫下中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