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生成逻辑、理论旨趣与实践路径

来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是我国空间生产实践与城市化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它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聚焦于新时代我国空间生产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发展为基础、以平等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以多样性为追求是它的伦理诉求。其实践路径沿着三重维度展开: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消解宏观全球空间中心—边缘的对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实现中观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人民城市,以保障微观城市空间中人民的空间权益。
其他文献
期刊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孕育于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后筑路开荒、平乱改革、生产建设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与西藏地区革命建设相结合的先进产物,其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精神实质历久弥坚、始终不渝。
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教师应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础,也是相关教师管理制度的建构依据。因公办中小学教师身份的获得是基于政府公务任用,以及从事代表国家履行义务教育责任的服务活动,具有典型的公务性与明显的公共性,凸显了将其纳入国家公职人员范畴的合理性。相比较来看,公办中小学教师拥有较大程度的职业自主权、更多要承担道德性责任义务,且权益纠纷救济具有行政可诉性,又彰显其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性。基于此,需要不断在相关制度上落实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明确与其特殊法律地位相符的权利义务体系,建立健全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1年5月27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信阳市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大别山干部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原智库论坛(春季)在河南新县举行.来自广东、陕西、江西、河北、四川、河南等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及相关市县党史研究室、党校,中共信阳市委及相关部门,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河南省内近20所高校和干部学院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出席或参加了此届论坛.本届论坛围绕"学党史悟思想,谱新篇开新局"主题开展学术交流.
大众媒体是当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媒体人类学研究的梳理有助于厘清文化与媒体的概念,提炼出媒体人类学的内在文化本质,概括出媒体人类学研究对象的流变特征,从而推动学界对媒体人类学独立学科身份的更广泛认同与探索。媒体人类学的未来研究应充分运用民族志方式,结合数字网络和新型技术便捷、即时的优势,在大众媒介、人类学和社会文化的不断互动中向前发展。在新旧媒体对文化生活的讲述、散布和影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对文化的调解、制造、再解释过程,而这一体系化过程本身也构成了文
列宁的《怎么办?》是一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典著作,该书蕴含着丰富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思想。通过批判俄国党内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错误观点,列宁阐释了坚定政治信仰、强化组织功能、加强政治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涵,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挖掘列宁《怎么办?》一书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总结建党百年历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重要指导,要想更好地指导实践,就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和生活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本身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基础,民间观念和认知常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普及是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源头,已然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相关理论大众化、生活化的坚实土壤。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生活化大众化,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突出以“五个认同”作为政治生活领域的引领,凸显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社会生活领域的抓手,强调以公民意识培育作为公共领域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算法共谋即是如此。算法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共谋形成的条件,降低了经营者数量和市场壁垒的准入门槛,但算法共谋的反竞争效果仍需结合个案具体分析。在具体规制路径上,宜采用垄断协议原理,从而实现与立法倾向的契合。针对违法性判断,执法机关应尊重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同时考虑创新监管手段,采用监管科技实现对共谋事实的认定。在责任承担方面应结合主体的过错程度,厘清责任边界,以此对算法共谋进行合理准确的规制。
摘 要: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参加并完成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之一。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據地,配合了川陕、陕甘红军的斗争;西征北上的行动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最先到达陕北地区,为党中央落脚陕北地区创造了条件;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长征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始终坚持和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
以黔西南州一个苗族村落为田野点,通过对其民间信仰的重塑与新发展轨迹进行脉络梳理,解析该过程中固有的文化力在区域社会时空背景中的衍生基础、建构维度与实践逻辑。道教影响下的苗族传统文化构筑了文化力的内核与主体,融通共生的区域文化生态助力了文化力的形成,以信仰仪式、民族节俗等为表征的社会效应则渐次呈现出来,彰显出地域文化传统、民族内生发展动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这三重实践要素之间的环状关联逻辑。苗族民间信仰重塑的文化力实践逻辑体证了由民族村落到民族区域社会继而到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体系的客观存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