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年9~10月份,我校几位初中语文老师被市局教研室抽调到全市部分学校进行教学与研究调研,主要采用听课、评课、查看学生作业、召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对11所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调研,听课近35节,召开语文教师座谈会11次,培训教师近100人,查看学生作业本200余本,查看教师备课本40余本。通过查、看、听、访活动,对全市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教研进行了督查与指导。在教学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学校和教师的质量意识在增强,课堂绩效在提高;教师在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试题研究上在下功夫;语文课堂教学总体在异彩纷呈;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在明显加强;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也越做越好。
一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1.加强了教学文本的朗读。走进课堂,我们发现,许多老师都特别重视学生语文课本的朗读的教学。将文本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情调;琅琅书声时时回荡在课堂中,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在朗读中让学生把握了内容,理清了思路,体会了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汲取了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了语文素养。
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加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整合。语文课重视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教学,将课标在“识字与写字”中指出的:“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落到实处。如在上七年级课文《蝉》时,开课就是听写词语并解释词义,将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加以区别。古诗文教学重视了背诵默写,做到了经典诗文滥熟于心,用优秀文化、先进思想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加强语文与生活实际、实践活动的整合,运用语文知识学写广告词,写对联,仿句子等,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师在学生学了《故乡》《藤野先生》后,给出上联:闰土麻木与吾隔膜,学生对出下联:藤野正直令我怀念。就是一个好例子。
3.集体备课、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许多学校语文组都是实行的集体备课,强化教材研究,加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有的学校,他们每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的教案,交集体讨论、修改,然后同一年级共同使用,这样既提高了教案质量,又分工合作,实现每一位教师的资源共享;有的学校,他们让年轻语文教师承担小说《杨修之死》的教学,共同探讨小说的教法与学法,人人向上课者提意见,让年轻的语文教师获益匪浅,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能力,尽快适应教学任务。
4.课堂呈现方式多样。许多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讲堂”变“学堂”。走进教室,有多媒体教学,有配音朗诵,有听写词语,有默写诗文,有对关键词句理解的讨论,有对精彩片段的朗读,有对精彩词句摘抄与点评。练题、讲解、议论、看书、整理、批注、听写、默写,交错相通。课堂成为学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
5.教师素养越做越好。许多学校教师素养越做越好。一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如有的学校一位教师上《信客》时,首先板书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逐一击破,教学层次分明。二是创新教法。如有的学校一位教师上《隆中对》时,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第一课时先讲对前、对后,第二课时再讲对中,避免了教学的平铺直叙。再如有的学校教师在上《杨修之死》,讨论杨修死因时,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心智,课堂十分火爆。三是教师普通话好,语言干净,提问巧妙,板书简洁。有一位教师在上《致女儿的信》时,黑板上仅10来个字,就将全文内容勾画出来,体现了教师较好的素质。
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师的教材培训要加强。特别是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他们对课程标准,对教材没有整体的认识,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连课都备不来,备课本无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无板书设计,无课堂课后练习。学校教研活动应定时安排新教师的教师培训。培训的方式可开展讲座、听课、集体备课、走出去听课、参加省、市、区教学研究活动等。
2.学生的练习题要解决。现在课堂的练习资料花样百出,质量也不理想,不利于指导全市教学。有的课堂根本就无任何练习题,学生的知识无法巩固,效果大打折扣。建议:一是课后练习涉及词、句的练习必须书面作业,并加以批改讲评;二是每个单元同年级要有一套综合练习题,限时完成,批改讲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作文每学期至少6次,配合教材综合性学习,加强训练,每次作文要有指导、有评改、有讲评。
3.教师的研究能力要提高。提高课堂绩效,关键在教师,所谓“名师出高徒”。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考试,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如研究教材,主要是研究课文本身是什么?这里要回答三个什么?即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方法、技巧)为什么写?(主题);课文本身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这个内容主要表现在单元导读、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杨修之死》就是要学习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构建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的文体知识。再者教师应多订杂志,关心时事,关注民生和社会,把课堂知识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一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1.加强了教学文本的朗读。走进课堂,我们发现,许多老师都特别重视学生语文课本的朗读的教学。将文本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情调;琅琅书声时时回荡在课堂中,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在朗读中让学生把握了内容,理清了思路,体会了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汲取了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了语文素养。
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加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整合。语文课重视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教学,将课标在“识字与写字”中指出的:“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落到实处。如在上七年级课文《蝉》时,开课就是听写词语并解释词义,将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加以区别。古诗文教学重视了背诵默写,做到了经典诗文滥熟于心,用优秀文化、先进思想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加强语文与生活实际、实践活动的整合,运用语文知识学写广告词,写对联,仿句子等,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师在学生学了《故乡》《藤野先生》后,给出上联:闰土麻木与吾隔膜,学生对出下联:藤野正直令我怀念。就是一个好例子。
3.集体备课、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许多学校语文组都是实行的集体备课,强化教材研究,加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有的学校,他们每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的教案,交集体讨论、修改,然后同一年级共同使用,这样既提高了教案质量,又分工合作,实现每一位教师的资源共享;有的学校,他们让年轻语文教师承担小说《杨修之死》的教学,共同探讨小说的教法与学法,人人向上课者提意见,让年轻的语文教师获益匪浅,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能力,尽快适应教学任务。
4.课堂呈现方式多样。许多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讲堂”变“学堂”。走进教室,有多媒体教学,有配音朗诵,有听写词语,有默写诗文,有对关键词句理解的讨论,有对精彩片段的朗读,有对精彩词句摘抄与点评。练题、讲解、议论、看书、整理、批注、听写、默写,交错相通。课堂成为学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
5.教师素养越做越好。许多学校教师素养越做越好。一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如有的学校一位教师上《信客》时,首先板书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逐一击破,教学层次分明。二是创新教法。如有的学校一位教师上《隆中对》时,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第一课时先讲对前、对后,第二课时再讲对中,避免了教学的平铺直叙。再如有的学校教师在上《杨修之死》,讨论杨修死因时,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心智,课堂十分火爆。三是教师普通话好,语言干净,提问巧妙,板书简洁。有一位教师在上《致女儿的信》时,黑板上仅10来个字,就将全文内容勾画出来,体现了教师较好的素质。
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师的教材培训要加强。特别是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他们对课程标准,对教材没有整体的认识,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连课都备不来,备课本无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无板书设计,无课堂课后练习。学校教研活动应定时安排新教师的教师培训。培训的方式可开展讲座、听课、集体备课、走出去听课、参加省、市、区教学研究活动等。
2.学生的练习题要解决。现在课堂的练习资料花样百出,质量也不理想,不利于指导全市教学。有的课堂根本就无任何练习题,学生的知识无法巩固,效果大打折扣。建议:一是课后练习涉及词、句的练习必须书面作业,并加以批改讲评;二是每个单元同年级要有一套综合练习题,限时完成,批改讲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作文每学期至少6次,配合教材综合性学习,加强训练,每次作文要有指导、有评改、有讲评。
3.教师的研究能力要提高。提高课堂绩效,关键在教师,所谓“名师出高徒”。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考试,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如研究教材,主要是研究课文本身是什么?这里要回答三个什么?即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方法、技巧)为什么写?(主题);课文本身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这个内容主要表现在单元导读、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杨修之死》就是要学习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构建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的文体知识。再者教师应多订杂志,关心时事,关注民生和社会,把课堂知识融入社会,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