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05-02
新的美术课程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1]因此在美术课程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在美术教育中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观,光是从依仗现有的美术教材,在课堂里来完成,恐怕是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的。笔者认为,要真正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美术教育中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观,除了认真地坚决完成美术教材教学的大纲要求之外,还应另辟蹊径,让美术教育在回归生活中得到体现。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小学美术教育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努力地教会他们运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观察、感悟生活画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要帮助学生去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回归生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审美情趣,享受创作的喜悦。由此,懂得美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的道理。让美术教学在回归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和丰富他们的人文情操。要达到这些教学要求,真正做到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凸显视觉性" [2],这就是说,美术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经验,发展其感知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最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本领,提高其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能力。教师要多激发学生去观察自己、亲戚、同学家中的住宅装饰、家居摆设、生活用品、阳台上或室内的盆栽花木、小区环境设施的布局等等。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感受蕴藏在其中的美。还可以指导学生选择美的造型或角度进行写生和创作,从而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激发他们追求情境美的心理。比如:学生在欣赏家居插花中,感受到插花能为家居设计增光添彩,而插花错落有致的造型更让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插花写生中,就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各种花卉的造型、结构特点。
二、从生活应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应用设计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妙用等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居、服装、饰品等进行设计和改造,让美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装修设计,为家装设计出谋划策;针对原有家装中的不足,如何巧妙的通过"局部改造"或"旧物改造"来为家装达到旧貌换新颜;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制作装饰品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精心搭配自己的日常穿着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创意手工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设计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作冲动,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美术应用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从自然风光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的创造美。比如面对蓝天、白云、山水、朝霞、落日以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教师可以指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环境美、自然美,认识、观察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变化,并感受其瞬息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也可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跟家人一起游览家乡、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并及时拍摄下美景。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现这些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从城市建筑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们所创造的生活。现代化城市中形式多样的各种建筑物,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成果,更是一种美的意念在设计中的创新。充满未来感的高楼大厦、各种主题公园、多功能休闲广场、仿古风格的特色街道以及层出不穷的城市雕塑等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城市建筑,就是美术教育的现成素材,它能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到身边的城市建筑所带来的创意美,激发他们对城市设计的无限遐想。通过对城市建筑的欣赏,追寻其设计的灵感来源及设计的精巧之处,感受设计师的大胆创意。如在引导学生参观、欣赏王澍先生设计的宁波博物馆时,首先让学生思考设计师为什么选用破旧的青砖、瓦片等来构成这座建筑的外墙,有些地方甚至故意留下了竹排压在混凝土上的粗糙印痕来作为建筑的表面。学生在感受到设计师另类的设计风格和别出心裁的创意中体会到设计师利用废弃老房子的建筑元素,使新建筑既不拙劣仿古,又传承了传统韵味,并将充满现代感的造型设计和充斥着历史沧桑感的外墙设计巧妙地融合,充分地与博物馆中的博物概念相吻合。由此激发学生也来想像、设计、描绘"心中的城市"、"未来环保家园"等,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从民俗文化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
宁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有着十分丰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积聚的文明和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这都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丰厚的教育资源,有机渗透和整合在美术教育的实际中。如图案古朴、刀法浑厚、金碧辉映的朱金漆木雕;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的金银彩秀;构图自由、层次清晰、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国家、乃至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何乐而不为!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也在于生活。所有美术作品都是由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从而使他们有感而发,有感而画,这样做就让学生将现实的生活和想像中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由此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并逐渐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和热切希望表达对美的追求,在心灵深处,对美产生一种乐趣和需要。当学生在认识上一旦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会对生活产生绵绵情感,由此,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描绘生活的冲动,随之就会用他们的画笔,下意识地去运用各种手段,不同形式去表现生活的美,描绘生活的美。在他们描绘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地学到美学知识和美术技能,在描绘美的生活中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其实,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从宏观上来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和追求,那就会逐渐形成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从而给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个生动活泼的欣喜局面。
当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脱离美术新课程标准,脱离美术教材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实施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得一种返朴归真,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也并不是去冷落现存的美术教材,而是对现有的美术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新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两者并不矛盾。笔者以上表述是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和领悟,不知妥否,恳望与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的美术课程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价值观"。[1]因此在美术课程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在美术教育中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观,光是从依仗现有的美术教材,在课堂里来完成,恐怕是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的。笔者认为,要真正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美术教育中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观,除了认真地坚决完成美术教材教学的大纲要求之外,还应另辟蹊径,让美术教育在回归生活中得到体现。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小学美术教育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努力地教会他们运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观察、感悟生活画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要帮助学生去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回归生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审美情趣,享受创作的喜悦。由此,懂得美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的道理。让美术教学在回归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和丰富他们的人文情操。要达到这些教学要求,真正做到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凸显视觉性" [2],这就是说,美术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经验,发展其感知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最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本领,提高其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能力。教师要多激发学生去观察自己、亲戚、同学家中的住宅装饰、家居摆设、生活用品、阳台上或室内的盆栽花木、小区环境设施的布局等等。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感受蕴藏在其中的美。还可以指导学生选择美的造型或角度进行写生和创作,从而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激发他们追求情境美的心理。比如:学生在欣赏家居插花中,感受到插花能为家居设计增光添彩,而插花错落有致的造型更让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插花写生中,就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各种花卉的造型、结构特点。
二、从生活应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应用设计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妙用等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居、服装、饰品等进行设计和改造,让美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装修设计,为家装设计出谋划策;针对原有家装中的不足,如何巧妙的通过"局部改造"或"旧物改造"来为家装达到旧貌换新颜;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制作装饰品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精心搭配自己的日常穿着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创意手工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设计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作冲动,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美术应用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从自然风光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的创造美。比如面对蓝天、白云、山水、朝霞、落日以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教师可以指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环境美、自然美,认识、观察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变化,并感受其瞬息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也可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跟家人一起游览家乡、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并及时拍摄下美景。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现这些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从城市建筑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们所创造的生活。现代化城市中形式多样的各种建筑物,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成果,更是一种美的意念在设计中的创新。充满未来感的高楼大厦、各种主题公园、多功能休闲广场、仿古风格的特色街道以及层出不穷的城市雕塑等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城市建筑,就是美术教育的现成素材,它能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到身边的城市建筑所带来的创意美,激发他们对城市设计的无限遐想。通过对城市建筑的欣赏,追寻其设计的灵感来源及设计的精巧之处,感受设计师的大胆创意。如在引导学生参观、欣赏王澍先生设计的宁波博物馆时,首先让学生思考设计师为什么选用破旧的青砖、瓦片等来构成这座建筑的外墙,有些地方甚至故意留下了竹排压在混凝土上的粗糙印痕来作为建筑的表面。学生在感受到设计师另类的设计风格和别出心裁的创意中体会到设计师利用废弃老房子的建筑元素,使新建筑既不拙劣仿古,又传承了传统韵味,并将充满现代感的造型设计和充斥着历史沧桑感的外墙设计巧妙地融合,充分地与博物馆中的博物概念相吻合。由此激发学生也来想像、设计、描绘"心中的城市"、"未来环保家园"等,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从民俗文化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
宁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有着十分丰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积聚的文明和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这都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丰厚的教育资源,有机渗透和整合在美术教育的实际中。如图案古朴、刀法浑厚、金碧辉映的朱金漆木雕;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的金银彩秀;构图自由、层次清晰、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国家、乃至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何乐而不为!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也在于生活。所有美术作品都是由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从而使他们有感而发,有感而画,这样做就让学生将现实的生活和想像中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和美术联系起来,由此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并逐渐养成自觉的审美习惯和热切希望表达对美的追求,在心灵深处,对美产生一种乐趣和需要。当学生在认识上一旦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会对生活产生绵绵情感,由此,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描绘生活的冲动,随之就会用他们的画笔,下意识地去运用各种手段,不同形式去表现生活的美,描绘生活的美。在他们描绘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轻松愉快地学到美学知识和美术技能,在描绘美的生活中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其实,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从宏观上来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和追求,那就会逐渐形成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从而给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个生动活泼的欣喜局面。
当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脱离美术新课程标准,脱离美术教材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实施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得一种返朴归真,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也并不是去冷落现存的美术教材,而是对现有的美术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新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两者并不矛盾。笔者以上表述是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和领悟,不知妥否,恳望与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