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是高中课程之一,其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精神。教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异步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本文分析了如今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从学生自学以及教师指导方面分析了使用异步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便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异步教学法;具体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使用异步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依赖传统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将自身放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通过口述以及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老旧。同时,教师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单方面强调课堂安静,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无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
2、学校注重学生成绩。相比学生个人素质,大部分高中更为关注学生高考成绩以及学校升学率。学校这一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于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再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为此,教师更倾向于为学生布置大量例题,希望利用“题海战术”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要求学生反复记诵化学公式以及定理。教师这样教学不仅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学生虽然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考题,但却不能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学生个人因素。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化学课程内容较为复杂,部分内容抽象,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学生便会认为自身的能力有限,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会与教师的教学计划产生差距,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除此以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也不愿向教师咨询,致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学习效率无法提升。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的应用
1、学生自学。异步教学法当中,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六步进行学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总结。其中,自学是后续步骤进行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注意该步骤的学习。异步教学法当中的“自学”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划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与学习便能理解的知识。之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程内容。学生可选择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理解课程内容,达到自学的目的。也可以选择和其他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或是请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下载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思考能够获得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更为深刻。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一课便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师在教授该节课程时,可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以容量瓶为例,容量瓶是化学实验当中较为常用的化学仪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可知道容量瓶是用以精准配置浓度溶液的容器,同时了解不可在容量瓶内进行药品溶解实验,也不得将碱液长期存储于容量瓶之内等知识点。然而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上述内容之后,并没有完全学会。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往往不会注意上述特殊事项,依旧存在使用方法不当甚至错误的现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便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自学之后,握容量瓶的姿势依据依旧不正确,溶液配制也存在问题,导致实验用具损坏,实验结果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学生完成自学步骤之后,通过后续步骤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2、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异步指导分为两类:其一为宏观指导。所谓宏观指导,指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相差不多,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往往是相同的,教师认真归纳总结,将大部分学生常出现的失误以及错误罗列出来,并一一向学生进行讲解,以引起整体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令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其二是微观指导。微观指导指教师对某一名学生或某一小部分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部分问题与学生个人有关,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忽略某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此时便需对该学生进行指导。然而,无论教师是在进行宏观指导还是微观指导,都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指导工作:提出问题、指明方法、了解学习情况、研究探讨、知识强化。
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不断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更为准确牢固地掌握课程知识,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微观探析[J].教育研究,2010,07:57-61.
[2] 黎世法.异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3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3-10.
[3] 邱细荣.课堂和谐: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有效结合——以异步教学法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66-168.
关键词:高中化学;异步教学法;具体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使用异步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依赖传统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将自身放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通过口述以及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老旧。同时,教师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单方面强调课堂安静,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无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
2、学校注重学生成绩。相比学生个人素质,大部分高中更为关注学生高考成绩以及学校升学率。学校这一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于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再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为此,教师更倾向于为学生布置大量例题,希望利用“题海战术”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要求学生反复记诵化学公式以及定理。教师这样教学不仅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学生虽然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考题,但却不能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学生个人因素。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化学课程内容较为复杂,部分内容抽象,对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学生便会认为自身的能力有限,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会与教师的教学计划产生差距,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除此以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也不愿向教师咨询,致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学习效率无法提升。
二、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的应用
1、学生自学。异步教学法当中,要求学生按照以下六步进行学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总结。其中,自学是后续步骤进行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注意该步骤的学习。异步教学法当中的“自学”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划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与学习便能理解的知识。之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程内容。学生可选择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理解课程内容,达到自学的目的。也可以选择和其他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或是请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下载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思考能够获得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更为深刻。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一课便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教师在教授该节课程时,可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以容量瓶为例,容量瓶是化学实验当中较为常用的化学仪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可知道容量瓶是用以精准配置浓度溶液的容器,同时了解不可在容量瓶内进行药品溶解实验,也不得将碱液长期存储于容量瓶之内等知识点。然而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上述内容之后,并没有完全学会。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往往不会注意上述特殊事项,依旧存在使用方法不当甚至错误的现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便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自学之后,握容量瓶的姿势依据依旧不正确,溶液配制也存在问题,导致实验用具损坏,实验结果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在学生完成自学步骤之后,通过后续步骤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2、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异步指导分为两类:其一为宏观指导。所谓宏观指导,指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相差不多,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往往是相同的,教师认真归纳总结,将大部分学生常出现的失误以及错误罗列出来,并一一向学生进行讲解,以引起整体学生的注意,同时也令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其二是微观指导。微观指导指教师对某一名学生或某一小部分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部分问题与学生个人有关,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忽略某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此时便需对该学生进行指导。然而,无论教师是在进行宏观指导还是微观指导,都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指导工作:提出问题、指明方法、了解学习情况、研究探讨、知识强化。
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不断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更为准确牢固地掌握课程知识,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微观探析[J].教育研究,2010,07:57-61.
[2] 黎世法.异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3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3,09:3-10.
[3] 邱细荣.课堂和谐: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有效结合——以异步教学法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