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保护纸媒不死,没有必要!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快速发展下的纸媒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媒体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微信、B站、抖音等平台凭借着强大的算法和丰富的内容迅速吸引用户。
  2019年,新媒体公司收入不断增加。有5家新媒体公司总市值共计579.4亿元,较去年增长25.9%,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07.2亿元,增长4.6%。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35.9万亿元,经济增速十分可观,规模将进一步提升,为新媒体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并且,移动社交用户规模预计达到7.8亿,網民使用率高达94.1%,其中,短视频和在线直播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分别达到6.0亿和5.0亿。
  这也就说明,我国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新媒体,并且在迅速扩大范围,吸引更多人。
  和新媒体蒸蒸日上的发展现状截然不同的是同属于媒体的纸媒。
  截至201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317.6亿份,较2018年降低5.8%,降幅收窄1.1个百分点。全国出版期刊21.9亿册,降低4.5%,收窄3.5个百分点。
  于是,《武汉晨报》休刊、《本溪晚报》休刊、全国唯一的都市金融类报纸《上海金融报》宣布将于元旦休刊……一家又一家的报纸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迫停刊,一份又一份的记忆即将封存。
  在疫情期间,我国纸媒行业更是遭到严重打击。根据中国传媒经营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报业经营下降幅度为30%,其中省级党报平均降幅为13%,全国城市日报平均降幅为42%。
  不仅国内,在疫情期间,美国印企平均利润亏损率达27%,这就表明,如今纸媒发展在国内外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状况。

纸媒需要刻意保护吗


  新媒体更迭频繁,纸媒依然存在
  从上述而言,纸媒仿佛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纸媒已死已经成为一个定局,接下来,是新媒体的天下。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截至2019年,全国117家图书出版、报纸出版、发行和印刷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52.8亿元,增长1.1%,资产总额增长7.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0.0%,8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百亿,其中,“三百亿”阵营增加2家。

这还能说明纸媒已死吗?


  但在日益繁荣的新媒体背后,是无数发展失败的先人。
  从最开始的门户时代,被许多人给予厚望,接着随着博客的诞生,无数人可以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日常和看法。在2012年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平台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自媒体,通过运营平台来获取效益。再后来就是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大势所趋。
  这些平台你还在使用哪些?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过几年又出现一个新的平台,那现在这些做自媒体的又如何维持自身生存?
  反观纸媒,从门户时代火起来的时候,无数人就开始说纸媒已到黄昏,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但随着这些平台的不断逝去,纸媒依旧顽强的生存。
  技术杀死新媒体的速度,要远比杀死纸媒的速度快。在如今这个时代,纸媒仍有自身的使命和需求,有着远胜于新媒体的优势。

部分积弊沉疴的纸媒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并不是说明我们一定要保护纸媒,也并不是说纸媒就一定会发展下去。
  有些纸媒官场气息浓厚,社长、总编辑首先最在意自己的行政级别,不断强调自己的官级。还有些记者经常跟着领导出活动,仿佛自己就是领导,总是斜眼看人,高人一等。这些报社不是采访能力强,而是善于钻机、长于逢迎,并无真材实料,这些报社还能发展下去吗?
  还有些报纸总是热衷报道吸人眼球的黄色新闻,而不报道人民真正关心的好新闻。并且有时传播虚假消息,对于毫无根据的新闻,不经求证,直接刊发,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几乎为零,这样的报社也不会一直发展。
  不仅如此,某些报业人士尸位素餐,或者贪恋体制内的好处而留下来,却置媒体性质和底线于不顾,还天天埋怨媒体的种种缺点,天天诅咒纸媒已亡。
  既然纸媒已亡,那《三联生活周刊》怎么存活下来的?《南风窗》又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实际上,不是纸媒已经死亡,而是在这些人日复一日的抱怨诅咒而不付出行动中消失的。

纸媒发展到这一步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就是体制机制的僵化,从人员的招聘到内容的制作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模一样。小孩子饿了,都知道自己去找食物,那某些纸媒怎么就不知道去做出改变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我们不能一直坚持僵硬的体制机制,苏联解体的教训还不够吗?

  其次是一步步摧毁的社会公信力。身为纸媒,最重要的就是对社会、对大众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但部分纸媒却被利益驱使,用自身公信力做起买卖。发布虚假信息,包庇黑心商家。大众不是瞎子,你做了对不起他们的事,他们都能看见的。

  如今的纸媒发展到这一步,不仅有外部原因,更有内部原因。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自身的周期发展,而这个发展是靠市场来决定的。只有做的好的纸媒才能得到发展,那些组织混乱、混吃等喝的纸媒不可能一直顺利发展,必然走向灭亡。
  这些刻板腐朽的纸媒是没有存在的必要,它不仅会影响报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损害人民对于信息的需求,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纸媒的消失只是一场新陈代谢


  在这个被称为“纸媒寒冬”的时代,大部分人可能认为纸媒的存在已经岌岌可危,但令人意外的是,纸媒数量依然十分庞大。
  截止201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 1851 种,平均期印数17303.34 万份,每种平均期印数 9.35 万份,总印数 317.59亿份,总印张 796.51 亿印张。
  其中,全国性和省级報纸960张,总印数218.54亿张。
  中国一共有23个省。包括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域,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域有28家报纸。
  这样一看,还会认为我国的报纸已经走向消亡,乃至缺乏吗?
  但是,面对市场上如此密集繁多的报纸种群,人们对报纸的购买力又相对低下,我国的报纸已经过度饱和,人们不需要这么多的报纸。
  我们需要精简报业规模,集中报纸种类。这样不仅减少纸媒的经营成本,简化读者阅读的渠道和时间,还聚合了忠实读者,有益于长期发展。
  通过新媒体的发展来倒逼传统媒体转型,也是推动纸媒发展的措施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媒体的发展,只有做的好的新媒体账号才能获得更多关注,更多粉丝,更多收益。同样,只有做的好的纸媒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所以,这也说明纸媒和新媒体其实并不是相互对立,你死我活的关系。哪个媒体能存活下来是由市场决定的,是由人民需求决定的。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契合人民需求,做人民满意的媒体。所谓的媒体消亡,不过是一场新陈代谢。

我们为什么需要纸媒


  纸媒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载体已经存在数百年,虽然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纸媒已不复当年辉煌。网络为媒体提供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便捷的平台,人们长期依赖的媒体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那纸媒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

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至少是目前为止,大众仍然非常信任纸媒。
  在如今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皆可发声的网络时代,虽然可以极大的丰富信息来源,但是各种营销号、标题党、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今日是“某某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导致其生命危急”,明日就开始辟谣,说是家长自导自演。昨日带节奏的营销号又开始像个墙头草一样顺风直倒,清一色的指责家长。
  就在前几天,一则《有辱家门!林则徐后裔被查》的新闻就被各大媒体转发。随之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林则徐基金会发布声明——林东绝非林遵之子、林则徐后裔。
  这样的反转大众似乎已经麻木,因为虚假信息太多太多,如今在网上浏览信息时都不约而同的保留怀疑,不再对某一事件立刻表明态度,学会让子弹飞一会。
  这样的情况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开始用理性思维看待事情,不再盲目相信。
  忧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新闻最基本的要求—真实性居然受到了挑战,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大众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总会抱有怀疑态度,但对纸媒传递的信息还是十分可信的。
  一方面是因为纸媒长期以往培养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大众会对纸媒有一种天然的信赖。
  另一方面,是因为纸媒拥有十分繁杂的审核程序。报纸的每一篇报道,首先要报选题,初步完成后会有编辑进行修改,最后还会有人专门校对。每个文章、每篇内容,大至整体内容,小至标点符号,每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筛选,确保内容质量。
  但对于过度追求时效性的新媒体而言,繁杂的审核程序是难以承受的。

深度获取信息的最佳选择


  由于新媒体报道内容的参差不齐,新闻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当我们在获取新闻时,很难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而且如今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充斥人们的世界。网络虽然给大众一个传播声音的平台,但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太多太多,各种七零八碎的事情更是多如牛毛,人们很难获取纸媒带来的深度思考和阅读的乐趣。
  纸媒拥有专业的记者和专业的编辑,他们拥有的采写能力大大提高稿件的质量,更能将你带到阅读和思考的世界里畅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媒体融合:唱响纸媒的号角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任何一个媒体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步自封只会导致难以为继,只有保持创新精神,吐故纳新,才能顺利发展。
  纸媒也是如此。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纸媒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借助时代发展,推动纸媒更进一步。
  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基本价值传承,通过图文、视频、VR、动画等全媒体新型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在多个平台进行内容分发,迅速成长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领跑者之一,拥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澎湃新闻》在媒体融合这条路已经走出自身特色,这也表明着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纸媒不必刻意保护,满足人民需求的自然会保留下来,刻板腐朽的纸媒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其他文献
退休生活尚不满3年,昔日重庆首富、传奇民营企业家尹明善正遭遇企业与个人双重灾难,白手起家创立的国产摩托车大王——力帆股份日前被法院宣布破产重整。正当投资者们揪心重整谈判进展与前景之时,10月13日晚间,上市公司披露尹明善本人及其家人被立案调查的消息。此时尹明善已年逾82岁。强人往事 72岁将企业带入主板上市  在向摩托车行业全国龙头企业进军的同时,力帆已然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  在重庆商界与中国制
来自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李晓莉,身材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李晓莉参加过国际维和,执行过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重大任务。见过了太多的“生死一瞬间”,李晓莉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快出一秒,我们就多出一分救治胜算!”  投入战“疫”1个多月,李晓莉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时速”。一天上午,她查房
她来自遥远的民国,生如夏花,绚烂清雅,逝如秋叶,静美如斯。  她精国学,擅书法,工诗词,会丹青,恋昆曲。  她的画,舒朗脱俗。  她的诗,灵动绝妙。  她的字,娟秀圆润。  她的曲,引人追捧。  她活得通透谦和,过得宁静淡泊。  《红楼梦》中有诗言“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说的就是她这样的女子。  她就是民国“张家四姐妹”中的四妹张充和,被称为民国最后的闺秀。 1  1914年,充和生于上海法租
一个粉丝超千万的“萌娃”博主,对正在拍视频的妈妈说:“在这个家里,我姓刘,爸爸也姓刘,只有你姓李,谁才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心里没点数吗?”别急着为这位母亲抱不平,从账号显示的信息来看,视频内容的拍摄和运营都有这位母亲参与。萌娃类账号如今成为各视频平台上的大类,儿童博主的吸金能力超过成年人已经不是秘密。  在流量意味着收益的背景下,各类“小网红”的吸粉能力不容小觑,有些“小网红”的粉丝数量达到百万甚
亲眼目睹了国破山河碎,经历了敌机在头顶的扫射,那种恐惧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中,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伏身趴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祖国受过的耻辱一点点的擦干净。“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上,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而她也用自己毕生的行动做到了!  她,就是“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  黄令仪,22岁进入微电子领域,现如今84岁仍然奋斗在芯片研发最前线。她带领团队,经过无数的困难和考验,终于攻破了西方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在防治危害尤其严重的传染病方面,我国从古到今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回顾、思考及取鉴。历史上的瘟疫之害  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多不胜数,《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1840年以前就有826条记录,其中有不少疫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重要影响。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军队败于孙刘联军,背后其实有《三国演义》没有写的重要影响因素——瘟疫。《三
我们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记者形象,要么热情饱满,要么理性坚强,要么文采飞扬,要么得体大方。然而,在文字和镜头背后,各种潜在的心理阴影也在时刻准备笼罩着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们。  “像治疗师一样,记者们通过移情也可以体验到受访者的情感痛苦,记者也可能因为采访受害者或者亲临事故现场而遭受间接的继发性的伤害。”来自于鲍尔州立大学的新闻学助理教授Natalee Seely在一篇论文中提到,记者们可能遭遇心理
如今追忆剧情,其实电视剧的很多桥段已经被视为“狗血”:男主角书桓从深情款款的“梦中情人”转变为脚踏两只船的“典型渣男”,女主角依萍也被指责为抢妹妹心上人的“腹黑女”,而幕后的黄金徒手琼瑶更是被新一代男女视为“古早时代”的爱情贩子,矫情有余,时髦不足。  仅仅20年时间,当面大红大紫的一系列“琼瑶剧”登上B站,在弹幕的轰炸下变成了网友吐糟和恶搞的流行素材,而琼瑶的爱情神话也一步步“黑化”和瓦解,这一
老羅,想通了?  “想听相声的可以出去了,我们是来卖货的。"  老罗,回来了。  4月1日晚,那个从前只愿体面赚钱,做生意只为“交个朋友”的罗永浩,在抖音再次创业。  场面热闹,除了售罄、售罄、还是售罄:7.8万支小米“巨能写”中性笔秒售,4.5万张奈雪的茶定制心意卡全部售罄,10余万盒信良记小龙虾抢售一空……  3小时直播,累计观看人数4800万,1.1亿交易额创下抖音最高带货纪录。第一次直播,
“我就一个人,出了问题也不怕!” ——环卫工志愿者转战新战场  环卫工,城市“美容师”;马路,本是他们的主战场。  疫情来袭,定点医院、方舱医院,保洁人员缺乏。一批批环卫工主动请缨,转换抗疫战场——  他们充当志愿者,来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所在病区、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与白衣天使和病人并肩战斗。  “我就一个人,出了问题也不怕!”1月25日,得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急需保洁人员,江汉区55岁的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