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快速发展下的纸媒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媒体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微信、B站、抖音等平台凭借着强大的算法和丰富的内容迅速吸引用户。
2019年,新媒体公司收入不断增加。有5家新媒体公司总市值共计579.4亿元,较去年增长25.9%,实现营业收入共计107.2亿元,增长4.6%。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35.9万亿元,经济增速十分可观,规模将进一步提升,为新媒体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并且,移动社交用户规模预计达到7.8亿,網民使用率高达94.1%,其中,短视频和在线直播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分别达到6.0亿和5.0亿。
这也就说明,我国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新媒体,并且在迅速扩大范围,吸引更多人。
和新媒体蒸蒸日上的发展现状截然不同的是同属于媒体的纸媒。
截至201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317.6亿份,较2018年降低5.8%,降幅收窄1.1个百分点。全国出版期刊21.9亿册,降低4.5%,收窄3.5个百分点。
于是,《武汉晨报》休刊、《本溪晚报》休刊、全国唯一的都市金融类报纸《上海金融报》宣布将于元旦休刊……一家又一家的报纸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迫停刊,一份又一份的记忆即将封存。
在疫情期间,我国纸媒行业更是遭到严重打击。根据中国传媒经营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报业经营下降幅度为30%,其中省级党报平均降幅为13%,全国城市日报平均降幅为42%。
不仅国内,在疫情期间,美国印企平均利润亏损率达27%,这就表明,如今纸媒发展在国内外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状况。
纸媒需要刻意保护吗
新媒体更迭频繁,纸媒依然存在
从上述而言,纸媒仿佛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纸媒已死已经成为一个定局,接下来,是新媒体的天下。
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截至2019年,全国117家图书出版、报纸出版、发行和印刷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52.8亿元,增长1.1%,资产总额增长7.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0.0%,8家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百亿,其中,“三百亿”阵营增加2家。
这还能说明纸媒已死吗?
但在日益繁荣的新媒体背后,是无数发展失败的先人。
从最开始的门户时代,被许多人给予厚望,接着随着博客的诞生,无数人可以在博客上分享自己的日常和看法。在2012年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平台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自媒体,通过运营平台来获取效益。再后来就是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大势所趋。
这些平台你还在使用哪些?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过几年又出现一个新的平台,那现在这些做自媒体的又如何维持自身生存?
反观纸媒,从门户时代火起来的时候,无数人就开始说纸媒已到黄昏,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但随着这些平台的不断逝去,纸媒依旧顽强的生存。
技术杀死新媒体的速度,要远比杀死纸媒的速度快。在如今这个时代,纸媒仍有自身的使命和需求,有着远胜于新媒体的优势。
部分积弊沉疴的纸媒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并不是说明我们一定要保护纸媒,也并不是说纸媒就一定会发展下去。
有些纸媒官场气息浓厚,社长、总编辑首先最在意自己的行政级别,不断强调自己的官级。还有些记者经常跟着领导出活动,仿佛自己就是领导,总是斜眼看人,高人一等。这些报社不是采访能力强,而是善于钻机、长于逢迎,并无真材实料,这些报社还能发展下去吗?
还有些报纸总是热衷报道吸人眼球的黄色新闻,而不报道人民真正关心的好新闻。并且有时传播虚假消息,对于毫无根据的新闻,不经求证,直接刊发,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几乎为零,这样的报社也不会一直发展。
不仅如此,某些报业人士尸位素餐,或者贪恋体制内的好处而留下来,却置媒体性质和底线于不顾,还天天埋怨媒体的种种缺点,天天诅咒纸媒已亡。
既然纸媒已亡,那《三联生活周刊》怎么存活下来的?《南风窗》又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实际上,不是纸媒已经死亡,而是在这些人日复一日的抱怨诅咒而不付出行动中消失的。
纸媒发展到这一步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就是体制机制的僵化,从人员的招聘到内容的制作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模一样。小孩子饿了,都知道自己去找食物,那某些纸媒怎么就不知道去做出改变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我们不能一直坚持僵硬的体制机制,苏联解体的教训还不够吗?
其次是一步步摧毁的社会公信力。身为纸媒,最重要的就是对社会、对大众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但部分纸媒却被利益驱使,用自身公信力做起买卖。发布虚假信息,包庇黑心商家。大众不是瞎子,你做了对不起他们的事,他们都能看见的。
如今的纸媒发展到这一步,不仅有外部原因,更有内部原因。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自身的周期发展,而这个发展是靠市场来决定的。只有做的好的纸媒才能得到发展,那些组织混乱、混吃等喝的纸媒不可能一直顺利发展,必然走向灭亡。
这些刻板腐朽的纸媒是没有存在的必要,它不仅会影响报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损害人民对于信息的需求,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纸媒的消失只是一场新陈代谢
在这个被称为“纸媒寒冬”的时代,大部分人可能认为纸媒的存在已经岌岌可危,但令人意外的是,纸媒数量依然十分庞大。
截止201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 1851 种,平均期印数17303.34 万份,每种平均期印数 9.35 万份,总印数 317.59亿份,总印张 796.51 亿印张。
其中,全国性和省级報纸960张,总印数218.54亿张。
中国一共有23个省。包括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域,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域有28家报纸。
这样一看,还会认为我国的报纸已经走向消亡,乃至缺乏吗?
但是,面对市场上如此密集繁多的报纸种群,人们对报纸的购买力又相对低下,我国的报纸已经过度饱和,人们不需要这么多的报纸。
我们需要精简报业规模,集中报纸种类。这样不仅减少纸媒的经营成本,简化读者阅读的渠道和时间,还聚合了忠实读者,有益于长期发展。
通过新媒体的发展来倒逼传统媒体转型,也是推动纸媒发展的措施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媒体的发展,只有做的好的新媒体账号才能获得更多关注,更多粉丝,更多收益。同样,只有做的好的纸媒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所以,这也说明纸媒和新媒体其实并不是相互对立,你死我活的关系。哪个媒体能存活下来是由市场决定的,是由人民需求决定的。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契合人民需求,做人民满意的媒体。所谓的媒体消亡,不过是一场新陈代谢。
我们为什么需要纸媒
纸媒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载体已经存在数百年,虽然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纸媒已不复当年辉煌。网络为媒体提供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便捷的平台,人们长期依赖的媒体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那纸媒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
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至少是目前为止,大众仍然非常信任纸媒。
在如今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皆可发声的网络时代,虽然可以极大的丰富信息来源,但是各种营销号、标题党、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今日是“某某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导致其生命危急”,明日就开始辟谣,说是家长自导自演。昨日带节奏的营销号又开始像个墙头草一样顺风直倒,清一色的指责家长。
就在前几天,一则《有辱家门!林则徐后裔被查》的新闻就被各大媒体转发。随之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林则徐基金会发布声明——林东绝非林遵之子、林则徐后裔。
这样的反转大众似乎已经麻木,因为虚假信息太多太多,如今在网上浏览信息时都不约而同的保留怀疑,不再对某一事件立刻表明态度,学会让子弹飞一会。
这样的情况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开始用理性思维看待事情,不再盲目相信。
忧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新闻最基本的要求—真实性居然受到了挑战,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大众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总会抱有怀疑态度,但对纸媒传递的信息还是十分可信的。
一方面是因为纸媒长期以往培养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大众会对纸媒有一种天然的信赖。
另一方面,是因为纸媒拥有十分繁杂的审核程序。报纸的每一篇报道,首先要报选题,初步完成后会有编辑进行修改,最后还会有人专门校对。每个文章、每篇内容,大至整体内容,小至标点符号,每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筛选,确保内容质量。
但对于过度追求时效性的新媒体而言,繁杂的审核程序是难以承受的。
深度获取信息的最佳选择
由于新媒体报道内容的参差不齐,新闻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当我们在获取新闻时,很难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而且如今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充斥人们的世界。网络虽然给大众一个传播声音的平台,但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太多太多,各种七零八碎的事情更是多如牛毛,人们很难获取纸媒带来的深度思考和阅读的乐趣。
纸媒拥有专业的记者和专业的编辑,他们拥有的采写能力大大提高稿件的质量,更能将你带到阅读和思考的世界里畅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媒体融合:唱响纸媒的号角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任何一个媒体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步自封只会导致难以为继,只有保持创新精神,吐故纳新,才能顺利发展。
纸媒也是如此。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纸媒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借助时代发展,推动纸媒更进一步。
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基本价值传承,通过图文、视频、VR、动画等全媒体新型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在多个平台进行内容分发,迅速成长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领跑者之一,拥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澎湃新闻》在媒体融合这条路已经走出自身特色,这也表明着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纸媒不必刻意保护,满足人民需求的自然会保留下来,刻板腐朽的纸媒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源:南方传媒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