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比作一场战役,就会发现,我们常用的战术就是“题海战”,战士们打得昏天黑地,战绩却微乎其微。这样看来,必须调整我们的战术。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计策就是“攻心”之策。用在语文学习上,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一上场就动刀动枪让人发怵,或者动辄就技巧要领,倒人胃口。
语文是“慢”的艺术,既然不能以显见的结果吸引学生,那就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爱上读书,爱上语文。所以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曲径通幽,让学生慢慢欣赏,收获一路风光。我曾经与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语言题,题目提供的语境是: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请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表达树叶对阳光的感激,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阳光的谦逊。学生很乖,又习惯性地低头拿笔苦思了。这时我让他们停下来,一起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呀,这是让人多么感动的画面,宁静、恬然、和谐,不张扬、不暴戾,充满了感恩之情、友爱之意。再想想我们的多少个早晨,懒在被窝里,急吼吼地奔向教室,埋怨天气不好,早餐没味,任务繁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哪一天的早晨,我们也能像树木那样与亲爱的阳光般的妈妈来一场亲密交谈呢。学生无疑动了情,表情放松了,笑意写在脸上了,语言表达分外真好,要得高分真是易如反掌,似乎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反观整个解题的过程,无疑是愉悦的,是诗意的。这样的感受、体验多了,学生的感悟也就深了,表达的愿望也强了,语文的心也就被俘获了,学生与语文,“相看两不厌”,语文怎么会学不好呢?
《孙子兵法》上还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领导者充分放权,不要对被领导者不放心,要敢于放手。这个计谋运用于语文教学就是: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表现在解读文本上,教师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能用一家之见束缚学生的视野。英国的斯宾塞也曾经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为什么有的学生如此热爱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可是,一旦作品进入教材,他们就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望而生畏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反思了,我们是不是霸占了作品。所以文学作品一定要允许学生多元解读,读出“岭”与“峰”的不同美点。这种多元性,既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也是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所赋予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自由、宁静、专注的精神状态去阅读作品,允许学生摆脱束缚,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保护学生的智慧闪光,使他们不盲从,能分析,有自我,有个性,课堂充满生成、充满生机。
放手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多发动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德国的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而活动无疑更能引发学生的热情、激情、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美好遐想。可是,眼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委实少得可怜,大家都在慨叹着课时少,任务多,正如泰戈尔在《鸿鹄集》中所写的“迷恋果实,错过花朵”,为了追求有用,错过了教学的真谛。最近我在班上举办的诗歌朗诵受到了学生的喜爱。高中的学生,正是诗一般的年华,他们的生活里如果没有诗歌只有分数和名次,那是多么的枯燥。法国作家雨果说:“心灵的诗启发人高尚情操、高尚行为以及高尚著作,诗歌把他们心灵之火点燃,诗歌对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领航的作用。”学生在选择朗诵的诗歌时,才更深地认识了徐志摩、闻一多、艾青、舒婷、北岛、海子、席慕容,认识了惠特曼、普希金、泰戈尔等等。有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初读《我愿意是激流》这首诗,我就被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折服了。”还有一位学生选择了《乡村》,他告诉我:诗歌的题目似乎并不诱人,但还是有一种力量吸引他读下去,读到“从乡村夜晚捡回的几句虫鸣”时,一幅画面在他面前呈现出来,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乡村度过的那一段美好的时光。还有一位学生喜欢《愿站成一棵树》,选择的理由是诗歌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轻松和谐的氛围,想起了小时候听着鸟儿鸣叫晒着午后阳光睡觉的情景。朗诵时,他们的语音语调或许还不够抑扬顿挫,节奏和情感的处理似乎也不够完美,但我相信,他们的心田受到了真善美的滋润,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变大了,他们也有了更宽广的情怀去拥抱世界,语文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提升了许多。除此之外,演讲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每周的演讲主题。自己组成小组,每周派一名学生代表小组演讲。演讲主题之丰富,材料之充实,学生对活动之期待,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带给我满怀的喜悦。
当然,“放手”并不意味着听之任之,“攻心”也不是耍小聪明,用小伎俩,而是以一颗真诚的热烈的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学生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其聪明才智。实践证明,只有“放手”才能“攻心”,只有“攻心”才敢“放手”。有誰知道,当学生以热爱语文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时,他们的能量有多大!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苏州附属中学)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计策就是“攻心”之策。用在语文学习上,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一上场就动刀动枪让人发怵,或者动辄就技巧要领,倒人胃口。
语文是“慢”的艺术,既然不能以显见的结果吸引学生,那就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爱上读书,爱上语文。所以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曲径通幽,让学生慢慢欣赏,收获一路风光。我曾经与学生遇到了这样一个语言题,题目提供的语境是: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请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表达树叶对阳光的感激,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阳光的谦逊。学生很乖,又习惯性地低头拿笔苦思了。这时我让他们停下来,一起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呀,这是让人多么感动的画面,宁静、恬然、和谐,不张扬、不暴戾,充满了感恩之情、友爱之意。再想想我们的多少个早晨,懒在被窝里,急吼吼地奔向教室,埋怨天气不好,早餐没味,任务繁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哪一天的早晨,我们也能像树木那样与亲爱的阳光般的妈妈来一场亲密交谈呢。学生无疑动了情,表情放松了,笑意写在脸上了,语言表达分外真好,要得高分真是易如反掌,似乎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反观整个解题的过程,无疑是愉悦的,是诗意的。这样的感受、体验多了,学生的感悟也就深了,表达的愿望也强了,语文的心也就被俘获了,学生与语文,“相看两不厌”,语文怎么会学不好呢?
《孙子兵法》上还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领导者充分放权,不要对被领导者不放心,要敢于放手。这个计谋运用于语文教学就是: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发展。表现在解读文本上,教师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能用一家之见束缚学生的视野。英国的斯宾塞也曾经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为什么有的学生如此热爱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可是,一旦作品进入教材,他们就觉得索然无味或者望而生畏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反思了,我们是不是霸占了作品。所以文学作品一定要允许学生多元解读,读出“岭”与“峰”的不同美点。这种多元性,既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也是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所赋予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自由、宁静、专注的精神状态去阅读作品,允许学生摆脱束缚,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保护学生的智慧闪光,使他们不盲从,能分析,有自我,有个性,课堂充满生成、充满生机。
放手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多发动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德国的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而活动无疑更能引发学生的热情、激情、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美好遐想。可是,眼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委实少得可怜,大家都在慨叹着课时少,任务多,正如泰戈尔在《鸿鹄集》中所写的“迷恋果实,错过花朵”,为了追求有用,错过了教学的真谛。最近我在班上举办的诗歌朗诵受到了学生的喜爱。高中的学生,正是诗一般的年华,他们的生活里如果没有诗歌只有分数和名次,那是多么的枯燥。法国作家雨果说:“心灵的诗启发人高尚情操、高尚行为以及高尚著作,诗歌把他们心灵之火点燃,诗歌对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领航的作用。”学生在选择朗诵的诗歌时,才更深地认识了徐志摩、闻一多、艾青、舒婷、北岛、海子、席慕容,认识了惠特曼、普希金、泰戈尔等等。有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初读《我愿意是激流》这首诗,我就被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折服了。”还有一位学生选择了《乡村》,他告诉我:诗歌的题目似乎并不诱人,但还是有一种力量吸引他读下去,读到“从乡村夜晚捡回的几句虫鸣”时,一幅画面在他面前呈现出来,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乡村度过的那一段美好的时光。还有一位学生喜欢《愿站成一棵树》,选择的理由是诗歌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轻松和谐的氛围,想起了小时候听着鸟儿鸣叫晒着午后阳光睡觉的情景。朗诵时,他们的语音语调或许还不够抑扬顿挫,节奏和情感的处理似乎也不够完美,但我相信,他们的心田受到了真善美的滋润,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变大了,他们也有了更宽广的情怀去拥抱世界,语文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提升了许多。除此之外,演讲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每周的演讲主题。自己组成小组,每周派一名学生代表小组演讲。演讲主题之丰富,材料之充实,学生对活动之期待,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带给我满怀的喜悦。
当然,“放手”并不意味着听之任之,“攻心”也不是耍小聪明,用小伎俩,而是以一颗真诚的热烈的心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学生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其聪明才智。实践证明,只有“放手”才能“攻心”,只有“攻心”才敢“放手”。有誰知道,当学生以热爱语文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时,他们的能量有多大!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苏州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