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87-01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
要学好语文,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有限的课文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让学生广泛地涉猎一些优秀的课外读本,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1、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读;2、老师没有布置,学生亦没有发自内心地产生自读的渴望和要求;3、学生不胜沉重的作业负担,无暇自读或重理轻文,不屑于一读。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应首先认识到,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
1 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的衔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等角度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完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可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某单元后,用在该单元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与该册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自读课本中相对应的单元课文,就必然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这两种方法也适合指导学生去阅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
2 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丰富情感积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加强技巧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⑴簿本式,即用笔记本、活页本、日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⑵剪贴式,即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⑶卡片式,即购买或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⑷提要式,即概述原文要点。可以在对原文阅读领会的基础上,或从原文中抽出要点,或用原文语言缩写过程,或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原文的故事,以突出重点,加强记忆。⑸札记式,即记录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想或对文章予以联想、评论。在阅读后,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一有所的,便诉诸于笔记或卡片上,以强化和巩固对原文的理解。
3 要指导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通常运用的阅读方法有:⑴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⑵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批注的文字可以是解说式、析因式、联系式、归类式、判断式、分解式、心得式等。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及表层信息的吸收和贮存等低水平的思想活动,而且是一种运用自己的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借助想象、判断、推理、评价等一系列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因此,阅读不可能只是读读而已,而应该是读写结合,搞多种形式。惟其如此,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质量。
杜甫说:“群书万卷常暗诵。”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得以提高。
而这种意外其实是一种资源,一种生成性资源,一种可以被我们教学所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有时候还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这些孩子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我们,关注的不仅仅只是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细细的反复的品味。在他们身上我们可能会收获更多的意外的惊喜。我清楚地记得曾经在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时,学生在理解“不约而同”这个词上碰到了麻烦。本来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后来班上一位最腼腆的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小亦鼓足勇气造了个句子:“听说明天要去野炊,我们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大叫起来。”
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小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意外的事情发生,坐在小亦身后的同学举报他偷看工具书。教室里立刻传来了嘈杂的窃窃私语声。此时的小亦同学脸涨得通红,手不停的攥着衣角,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不知所措:该怎么办呢?还是向以前一样?不理睬他,对他们的议论也置之不理,继续上课?如果我选择以前的做法,显然,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学生的情绪很难稳定下来,他们会埋怨老师的不公平。同时也容易挫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今后也可能还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一番思考之后,一个主意在笔者心里诞生了。“好了,同学们不要在小声议论了,现在我们就暂停,就刚才这件事我们来讨论一下,发表你自己的观点。小亦同学看书回答问题对还是不对呢?”沉静的课堂又开始热闹起来,同学又开始热烈地讨论。同学的意见倾向于: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但是首先要自己先动脑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么能不动脑就去查了呢?最后笔者表态:“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局限地判断是非。其实每一件事,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同一件事有多种看法多种解决方法。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要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仅仅只是答案。这样,你将受益非浅的。大家说,对吗?”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欲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和负效生成,需要教师冷静处理。本案例中,我抓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会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事件的方法这比这节课要教给他们的东西更珍贵。我们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预设和生成和谐相生,化负效生成为有效生成,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总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阅读课堂的负效生成,既要关注效率,又不急功近利,积极化解负效生成,一切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去看待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周玉仁.课堂的生命力缘自何方[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
[3] 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
[4] 張志武.让精彩在随机中生成[J].小学语文研究,2005,(5).
[5] 王慧琴.“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5).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
要学好语文,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有限的课文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让学生广泛地涉猎一些优秀的课外读本,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1、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读;2、老师没有布置,学生亦没有发自内心地产生自读的渴望和要求;3、学生不胜沉重的作业负担,无暇自读或重理轻文,不屑于一读。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应首先认识到,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
1 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的衔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等角度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学完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可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某单元后,用在该单元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与该册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自读课本中相对应的单元课文,就必然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这两种方法也适合指导学生去阅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
2 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丰富情感积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加强技巧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⑴簿本式,即用笔记本、活页本、日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⑵剪贴式,即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⑶卡片式,即购买或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⑷提要式,即概述原文要点。可以在对原文阅读领会的基础上,或从原文中抽出要点,或用原文语言缩写过程,或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原文的故事,以突出重点,加强记忆。⑸札记式,即记录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想或对文章予以联想、评论。在阅读后,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一有所的,便诉诸于笔记或卡片上,以强化和巩固对原文的理解。
3 要指导学生的阅读的方法
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通常运用的阅读方法有:⑴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⑵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批注的文字可以是解说式、析因式、联系式、归类式、判断式、分解式、心得式等。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及表层信息的吸收和贮存等低水平的思想活动,而且是一种运用自己的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借助想象、判断、推理、评价等一系列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因此,阅读不可能只是读读而已,而应该是读写结合,搞多种形式。惟其如此,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质量。
杜甫说:“群书万卷常暗诵。”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得以提高。
而这种意外其实是一种资源,一种生成性资源,一种可以被我们教学所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有时候还在不经意间伤害了这些孩子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我们,关注的不仅仅只是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细细的反复的品味。在他们身上我们可能会收获更多的意外的惊喜。我清楚地记得曾经在教学《路旁的橡树》一课时,学生在理解“不约而同”这个词上碰到了麻烦。本来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后来班上一位最腼腆的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小亦鼓足勇气造了个句子:“听说明天要去野炊,我们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大叫起来。”
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小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意外的事情发生,坐在小亦身后的同学举报他偷看工具书。教室里立刻传来了嘈杂的窃窃私语声。此时的小亦同学脸涨得通红,手不停的攥着衣角,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不知所措:该怎么办呢?还是向以前一样?不理睬他,对他们的议论也置之不理,继续上课?如果我选择以前的做法,显然,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学生的情绪很难稳定下来,他们会埋怨老师的不公平。同时也容易挫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今后也可能还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一番思考之后,一个主意在笔者心里诞生了。“好了,同学们不要在小声议论了,现在我们就暂停,就刚才这件事我们来讨论一下,发表你自己的观点。小亦同学看书回答问题对还是不对呢?”沉静的课堂又开始热闹起来,同学又开始热烈地讨论。同学的意见倾向于: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但是首先要自己先动脑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么能不动脑就去查了呢?最后笔者表态:“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局限地判断是非。其实每一件事,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同一件事有多种看法多种解决方法。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要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仅仅只是答案。这样,你将受益非浅的。大家说,对吗?”
课堂上,学生常会跳出教师课前欲设的“规范化框架”,冷补丁来个“意外”和负效生成,需要教师冷静处理。本案例中,我抓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会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事件的方法这比这节课要教给他们的东西更珍贵。我们教师只要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预设和生成和谐相生,化负效生成为有效生成,课堂教学就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总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阅读课堂的负效生成,既要关注效率,又不急功近利,积极化解负效生成,一切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去看待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周玉仁.课堂的生命力缘自何方[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
[3] 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
[4] 張志武.让精彩在随机中生成[J].小学语文研究,2005,(5).
[5] 王慧琴.“课堂任意生成”的透视与反思[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