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城郊初中的阅读教学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教学设施较为简陋,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只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面对这些困难,在这四年多的时间内,我尝试着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级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84-01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郊初级中学,实行新课改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质。而多年来,城郊初中的阅读教学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
困境之一:教学设施较为简陋,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有效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孩子就是想买书,也不知道买什么,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
困境之二: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只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有多少老师能经常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体会?又有多少老师能随时把新出版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学校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阅读教学工作始终处在“吃力不讨好”的疲软状态,特别是在“生源大战”日益激烈的今天,阅读教学工作更是舉步维艰。
困境之三:教师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但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本体知识还需要条件知识,需要实践经验,有多少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有多少人是在上课的铃声刚一响过,便夹着课本进教室,多少人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早早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有多少人人浮于世,身在曹营心在汉,有多少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用自己的经验和生命却读解教材,作个性化的读解呢!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也就势必让他们产生一种“拿来主义”——毫无扬弃的照本宣科。
面对这些困难,在这四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1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周摘抄两篇优秀作文,这样长期的积累,终究会对学生有益。
让学生带一本图书到教室,建立图书角,这样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两本名著,他们还可以相互传阅。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写出读后感,老师抽查,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深挖洞”,还应该是“广积粮”,学生阅读量达不到,感性认识就会不足,哪来的理性认识上的飞跃呢?
2 加强学生的背诵记忆
初中语文教学,老师普遍有重视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范”。中国古代文学中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再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出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这种感悟,有的是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深切领会文章的妙处,有的,也许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作为一种情绪记忆在你思维的深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思维。虽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进行阅读理解或分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 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形式多样,且具有相对广阔的抽象空间,为学生活跃思维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因此,学生因人而异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表现自我意识,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过激言行。但是,中学生的自尊心强,又十分敏感,教师不可动辄训斥学生。任何向学生心灵施暴的行为都有可能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教育活动的失败。相反,“情感交流”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
第四:上课时把复述故事情节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生的复述不能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故事情节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在一起发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
加强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无疑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不一样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级读书会 》 王淑芬 天街文化出版社88年四版
[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刘华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踏出阅读的第一步》 信谊出版社, 90年初版
[4] 《阅读教学现状探因》胡明道,《语文教学通讯》2001.7A
[5] 《上阅读课喽》 许慧贞 天街文化出版社 90年初版
[6] 《从听故事到阅读 》 蔡淑英 富春出版社 90年初版
[7]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张定元,语文出版社
【关键词】初级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84-01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郊初级中学,实行新课改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质。而多年来,城郊初中的阅读教学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
困境之一:教学设施较为简陋,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有效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孩子就是想买书,也不知道买什么,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
困境之二: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只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有多少老师能经常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体会?又有多少老师能随时把新出版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学校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阅读教学工作始终处在“吃力不讨好”的疲软状态,特别是在“生源大战”日益激烈的今天,阅读教学工作更是舉步维艰。
困境之三:教师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但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本体知识还需要条件知识,需要实践经验,有多少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有多少人是在上课的铃声刚一响过,便夹着课本进教室,多少人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早早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有多少人人浮于世,身在曹营心在汉,有多少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用自己的经验和生命却读解教材,作个性化的读解呢!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也就势必让他们产生一种“拿来主义”——毫无扬弃的照本宣科。
面对这些困难,在这四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1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周摘抄两篇优秀作文,这样长期的积累,终究会对学生有益。
让学生带一本图书到教室,建立图书角,这样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两本名著,他们还可以相互传阅。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写出读后感,老师抽查,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深挖洞”,还应该是“广积粮”,学生阅读量达不到,感性认识就会不足,哪来的理性认识上的飞跃呢?
2 加强学生的背诵记忆
初中语文教学,老师普遍有重视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范”。中国古代文学中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再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出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这种感悟,有的是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深切领会文章的妙处,有的,也许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作为一种情绪记忆在你思维的深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思维。虽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进行阅读理解或分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 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形式多样,且具有相对广阔的抽象空间,为学生活跃思维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因此,学生因人而异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表现自我意识,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过激言行。但是,中学生的自尊心强,又十分敏感,教师不可动辄训斥学生。任何向学生心灵施暴的行为都有可能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教育活动的失败。相反,“情感交流”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
第四:上课时把复述故事情节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生的复述不能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故事情节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在一起发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
加强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无疑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不一样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级读书会 》 王淑芬 天街文化出版社88年四版
[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刘华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踏出阅读的第一步》 信谊出版社, 90年初版
[4] 《阅读教学现状探因》胡明道,《语文教学通讯》2001.7A
[5] 《上阅读课喽》 许慧贞 天街文化出版社 90年初版
[6] 《从听故事到阅读 》 蔡淑英 富春出版社 90年初版
[7]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张定元,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