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从1988年第一条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今天已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也初上轨道。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2万人从事高速公路收费、养护、管理和服务区经营。正确分析高速公路人才配置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采取措施,对于整合和挖掘高速公路人力资源,构建现代人才资源管理体系,提高营运管理综合效益,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尤为重要。
一、树立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的兴起,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样,带来了营运管理方式上的质的变化,促使高速公路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现代知识集聚型的转化,人才资源成为新的生产力系统的第一要素。要彻底改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人才资源的管理理念。
一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物资性资源向人才性资源的转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人才发展是第一动力的人才资源理念,以人才资源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开发促进高速公路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加强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学会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资源管理的理念。加快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对单位人事工作的基本管理活动,它的管理职能仅仅满足于招募新人、调配员工、工资管理等日常事务活动。而现代人才资源管理体系,是以识人为基础的工作与分析、以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和以留人为基础的考核与薪酬等五大系统的集成。以上五大系统的建立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良好的标志,也是其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
三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战略管理的理念,加快人才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运营的转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围绕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将人才视为一种可增值的资本进行深度的开发与经营,将人才资本与单位其他有形或无形资本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和整体运作。所以,要加快更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构建和谐宽松的选人用人育人的环境,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提升人力资本的含金量水平,共同促进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是要树立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理念。加快行政化干预向市场化配置的转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切实改变过去以单纯的行政手段对人才工作的干预和约束,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加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人才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要通过对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研究,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人才“进出”“上下”合理有序的流动平台,完善科学规范的人才录用、培训、使用和选拔等机制,构建良性互动、内外和谐的人才资源管理环境。
二、解决目前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人才资源现状的几种途径
当前,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努力加大人才资源开发、运用与管理的力度,建立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人才资源总量适量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资源结构趋于合理,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以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快速推进我省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率先构建形成。
一是要进行人才开发研究,科学制订人才发展规划。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筹划、超前打算”的原则,从本单位未来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实际出发,围绕人才资源总量增长、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和科学规划。使人才培养目标同事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工作措施同营运机制改革要求相一致,人才资源结构同产业战略转型相协调。要着力加强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即:造就一支德才兼备、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党政人才队伍;建成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富有开拓精神的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善于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挖掘一支文化素质较高。适应先进设备要求、熟练掌握先进工艺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一支敬业爱岗、服务诚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基础人才队伍。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使用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建立体现人才价值标准的薪酬管理体系。注重把收入分配从过去的以固定工资模式为主逐步调整到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多元化分配办法上来,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实行“以岗定薪,按绩计酬”。其次,要创造事业留人的工作氛围。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对有所作为、独当一面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通过建立完善的选拔任用机制。将其充实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考察,为人才资源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创造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要坚持把稳定人才队伍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切实做好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沟通,架起感情桥梁,凝结起感情纽带,创造留人拴心的良好环境。
三是要积极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展现平台。首先,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使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机构的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员工个人素质、工作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做到定性与定量、工作能力与岗位业绩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反映员工的工作效能及贡献大小。第三,要公平竞争量才录用。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实行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选用,促进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优化配置。
四是要按需引进人才资源,着力解决数量质量结构性矛盾。要解决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人员“富余”与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坚持“按需设岗、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营运管理特点、规范要求、工作流程及岗位评估,有效盘点人力资源存量,科学测算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比例,通过人员的合理分布,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坚持“公开招录、合理筛选”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招录部分符合高速公路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条件的基础性人才,改善人才资源数量不足的现状。第三,要坚持“广开门路、唯才是举”的原则,积极拓展人才引进的新渠道,打破资源、身份、学历和地域等限制,主动创造条件,为部分岗位急需引进的专业管理和技能型人才提供“绿色通道”。
五是要切实加强教育培训,注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坚持“以岗定训、训用结合、注重实效”,开展分对象、多层次、有重点的岗位技能教育培训活动。其次,要以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对生产岗位人员分期、分批、分工种进行在岗培训或技能比武:举办营运管理、道路养护、经营开发等高层次的人才研讨交流,开拓视野,促进提高。第三,要以继续教育培训为支撑,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鼓励职工开展自学成才和职(执)业技能教育。最后,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联系,通过产、教、研的有机结合,选送有培养前途、发展潜能的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短期深造。通过培训教育,着力打造一批技术型、复合型和知识型的高速公路员工队伍,全面提升高速公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本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袁 文
一、树立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的兴起,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样,带来了营运管理方式上的质的变化,促使高速公路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现代知识集聚型的转化,人才资源成为新的生产力系统的第一要素。要彻底改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人才资源的管理理念。
一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物资性资源向人才性资源的转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人才发展是第一动力的人才资源理念,以人才资源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开发促进高速公路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加强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学会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进行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资源管理的理念。加快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对单位人事工作的基本管理活动,它的管理职能仅仅满足于招募新人、调配员工、工资管理等日常事务活动。而现代人才资源管理体系,是以识人为基础的工作与分析、以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和以留人为基础的考核与薪酬等五大系统的集成。以上五大系统的建立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良好的标志,也是其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
三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战略管理的理念,加快人才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本运营的转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围绕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将人才视为一种可增值的资本进行深度的开发与经营,将人才资本与单位其他有形或无形资本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和整体运作。所以,要加快更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构建和谐宽松的选人用人育人的环境,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提升人力资本的含金量水平,共同促进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是要树立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理念。加快行政化干预向市场化配置的转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切实改变过去以单纯的行政手段对人才工作的干预和约束,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加速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人才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要通过对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研究,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人才“进出”“上下”合理有序的流动平台,完善科学规范的人才录用、培训、使用和选拔等机制,构建良性互动、内外和谐的人才资源管理环境。
二、解决目前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人才资源现状的几种途径
当前,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努力加大人才资源开发、运用与管理的力度,建立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人才资源总量适量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资源结构趋于合理,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以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快速推进我省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率先构建形成。
一是要进行人才开发研究,科学制订人才发展规划。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筹划、超前打算”的原则,从本单位未来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实际出发,围绕人才资源总量增长、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和科学规划。使人才培养目标同事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工作措施同营运机制改革要求相一致,人才资源结构同产业战略转型相协调。要着力加强五支人才队伍建设。即:造就一支德才兼备、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党政人才队伍;建成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富有开拓精神的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支掌握先进技术、善于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挖掘一支文化素质较高。适应先进设备要求、熟练掌握先进工艺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一支敬业爱岗、服务诚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基础人才队伍。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使用激励机制,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建立体现人才价值标准的薪酬管理体系。注重把收入分配从过去的以固定工资模式为主逐步调整到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多元化分配办法上来,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实行“以岗定薪,按绩计酬”。其次,要创造事业留人的工作氛围。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对有所作为、独当一面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通过建立完善的选拔任用机制。将其充实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考察,为人才资源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创造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要坚持把稳定人才队伍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切实做好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沟通,架起感情桥梁,凝结起感情纽带,创造留人拴心的良好环境。
三是要积极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展现平台。首先,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使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机构的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员工个人素质、工作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做到定性与定量、工作能力与岗位业绩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反映员工的工作效能及贡献大小。第三,要公平竞争量才录用。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实行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选用,促进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优化配置。
四是要按需引进人才资源,着力解决数量质量结构性矛盾。要解决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单位人员“富余”与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坚持“按需设岗、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营运管理特点、规范要求、工作流程及岗位评估,有效盘点人力资源存量,科学测算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比例,通过人员的合理分布,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坚持“公开招录、合理筛选”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招录部分符合高速公路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条件的基础性人才,改善人才资源数量不足的现状。第三,要坚持“广开门路、唯才是举”的原则,积极拓展人才引进的新渠道,打破资源、身份、学历和地域等限制,主动创造条件,为部分岗位急需引进的专业管理和技能型人才提供“绿色通道”。
五是要切实加强教育培训,注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坚持“以岗定训、训用结合、注重实效”,开展分对象、多层次、有重点的岗位技能教育培训活动。其次,要以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对生产岗位人员分期、分批、分工种进行在岗培训或技能比武:举办营运管理、道路养护、经营开发等高层次的人才研讨交流,开拓视野,促进提高。第三,要以继续教育培训为支撑,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鼓励职工开展自学成才和职(执)业技能教育。最后,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联系,通过产、教、研的有机结合,选送有培养前途、发展潜能的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短期深造。通过培训教育,着力打造一批技术型、复合型和知识型的高速公路员工队伍,全面提升高速公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本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袁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