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设计在发现形态构成的规律后把它变成一种通行的方法,运用它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在审美上就是形式美的法则。人们通过意识形态总结出逻辑规律,从而得到设计理念,在得到大众的认可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关键词】:意识形态;形态观察;形式法则
形態无处不在,人类的认知是从形态开始的,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意识形态都是形态的组成部分,人类从蛮荒步入文明,就是一个对自然形态发现、认知、定位的过程。通过形态观察理解复杂形态生成的原理,将形式法则通过自我探索表现出来。
一、意识形态分析
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同。
大自然是伟大而美丽的,人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感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感情融入自己的作品,通过作品传达给其他人。艺术是一种微妙的语言,通过画面表达作者的情感,就如同文学通过文字传达情感,由此产生了剧本、小说、散文等;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声音传达情感,由此产生了民歌、交响乐、金属乐、独奏等。
仁者乐山,意为仁爱者喜爱山。比喻像山一样平静稳定,宽容仁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雾灵山,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山之左右,峰栾拱列,深松茂柏。层峦叠嶂的山峰,给人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感觉,巍峨的山峰,给人雄壮、沉稳、大气的感觉;山顶上苍劲的松柏,给人不畏艰难困苦,而奋发向上的感觉。行走于山中,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雾蒙飘渺,令人心旷神怡。面对着松柏,让人不由地想到它的种子,不怕风吹日晒,不怕暴雨琳打,坚强的突破重重困难,吸收着贫瘠土壤中的些微养分,努力的长大。虽不如参天大树般高大,却以其独特的身形风貌,傲然立于天地之间,这份坚韧,让人感动。游山观松,可以让观者在面对挫折而失去信心的时候,重新获得勇往直前、不畏艰苦的信念,这大概就是人们喜欢山的原因。
面对着高俊的雾灵山,选取适宜能够体现山的特点的角度进行拍摄(图1),在选景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作者主观的情感,一幅通过摄影师主观处理的摄影作品便应运而生了。通过分析画面的主要色系,便可总结出代表画面色彩的色标,继而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做铺垫。如果面对自然山川是通过文字描述和表达作者的情感,便有了散文、诗词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出现,如杜甫的《望岳》,毛泽东的《沁园春》等。如果是通过水墨泼彩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作用在画纸上,便有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张大千《石涛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的问世。
二、形态观察分析
运用形态为设计分析,前提是要学会“阅读”形态,读懂形态内部蕴含的形式美,也就是发现美,欣赏美,解析美,创作美的过程。对艺术创作而言,要打破常规、教条和常规习惯,要以心灵为出发点,挖掘自我感受,让自我意识真正解放出来。观察形态的视角和态度是重要前提,必须心态平和,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观察他们的存在,赋予感情的发现和感悟,感悟生命的意志和力量,形式与美的发现与观察者的心态息息相关。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果实是大自然的奖励!一颗种子在春季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经过大地的孕育,成长为坚实的果树,而果树吸收天地之精华、日月之洗礼,到了秋季,硕果累累。我们如同那果树一般,从一颗小小的幼芽,经过学校的教育,学习知识并茁壮成长,然后通过自己的思索感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升华,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晶,最后将所学服务于社会。
在这张一棵挂满果实的果树的照片(图2)上,右侧是壮实的枝干,左侧以繁茂的果实为主。那簇簇的红果、黄绿交织的树叶、深棕色的树干,还有那零星的光亮。虽说不出那红色果实的名字,但却能让人驻足而观,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幅精美的画面,激发出强烈的绘画欲望。
三、形式法则分析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研究和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分析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通过实景拍摄的照片(图2),经过概括提炼之后,形成一幅写实性的艺术小品(图3)。再通过分析画面的疏密对比、明度对比、黑白灰分布等之后,绘制出一幅黑白装饰小品(图4)。最后总结出逻辑规律(图5),可以得出美的构图形式法则(图6)。
结语
总之分析自然中存在的形态结构、组合规律是破译自然和创造的基本法则,无论科学和艺术都离不开对它们的分析,只是艺术更加感性化,科学更加定量化。只有从自然中的元形态中得到自然规律,得到形式美规律,才能最终得到美的认同,创作出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晶晶(1991.11—),女,河北省人,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应用。
课题项目: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7S61。
【关键词】:意识形态;形态观察;形式法则
形態无处不在,人类的认知是从形态开始的,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意识形态都是形态的组成部分,人类从蛮荒步入文明,就是一个对自然形态发现、认知、定位的过程。通过形态观察理解复杂形态生成的原理,将形式法则通过自我探索表现出来。
一、意识形态分析
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同。
大自然是伟大而美丽的,人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感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感情融入自己的作品,通过作品传达给其他人。艺术是一种微妙的语言,通过画面表达作者的情感,就如同文学通过文字传达情感,由此产生了剧本、小说、散文等;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声音传达情感,由此产生了民歌、交响乐、金属乐、独奏等。
仁者乐山,意为仁爱者喜爱山。比喻像山一样平静稳定,宽容仁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雾灵山,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山之左右,峰栾拱列,深松茂柏。层峦叠嶂的山峰,给人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感觉,巍峨的山峰,给人雄壮、沉稳、大气的感觉;山顶上苍劲的松柏,给人不畏艰难困苦,而奋发向上的感觉。行走于山中,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雾蒙飘渺,令人心旷神怡。面对着松柏,让人不由地想到它的种子,不怕风吹日晒,不怕暴雨琳打,坚强的突破重重困难,吸收着贫瘠土壤中的些微养分,努力的长大。虽不如参天大树般高大,却以其独特的身形风貌,傲然立于天地之间,这份坚韧,让人感动。游山观松,可以让观者在面对挫折而失去信心的时候,重新获得勇往直前、不畏艰苦的信念,这大概就是人们喜欢山的原因。
面对着高俊的雾灵山,选取适宜能够体现山的特点的角度进行拍摄(图1),在选景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作者主观的情感,一幅通过摄影师主观处理的摄影作品便应运而生了。通过分析画面的主要色系,便可总结出代表画面色彩的色标,继而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做铺垫。如果面对自然山川是通过文字描述和表达作者的情感,便有了散文、诗词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出现,如杜甫的《望岳》,毛泽东的《沁园春》等。如果是通过水墨泼彩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作用在画纸上,便有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张大千《石涛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的问世。
二、形态观察分析
运用形态为设计分析,前提是要学会“阅读”形态,读懂形态内部蕴含的形式美,也就是发现美,欣赏美,解析美,创作美的过程。对艺术创作而言,要打破常规、教条和常规习惯,要以心灵为出发点,挖掘自我感受,让自我意识真正解放出来。观察形态的视角和态度是重要前提,必须心态平和,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观察他们的存在,赋予感情的发现和感悟,感悟生命的意志和力量,形式与美的发现与观察者的心态息息相关。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果实是大自然的奖励!一颗种子在春季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经过大地的孕育,成长为坚实的果树,而果树吸收天地之精华、日月之洗礼,到了秋季,硕果累累。我们如同那果树一般,从一颗小小的幼芽,经过学校的教育,学习知识并茁壮成长,然后通过自己的思索感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升华,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晶,最后将所学服务于社会。
在这张一棵挂满果实的果树的照片(图2)上,右侧是壮实的枝干,左侧以繁茂的果实为主。那簇簇的红果、黄绿交织的树叶、深棕色的树干,还有那零星的光亮。虽说不出那红色果实的名字,但却能让人驻足而观,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幅精美的画面,激发出强烈的绘画欲望。
三、形式法则分析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等。研究和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分析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通过实景拍摄的照片(图2),经过概括提炼之后,形成一幅写实性的艺术小品(图3)。再通过分析画面的疏密对比、明度对比、黑白灰分布等之后,绘制出一幅黑白装饰小品(图4)。最后总结出逻辑规律(图5),可以得出美的构图形式法则(图6)。
结语
总之分析自然中存在的形态结构、组合规律是破译自然和创造的基本法则,无论科学和艺术都离不开对它们的分析,只是艺术更加感性化,科学更加定量化。只有从自然中的元形态中得到自然规律,得到形式美规律,才能最终得到美的认同,创作出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晶晶(1991.11—),女,河北省人,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应用。
课题项目: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7S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