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真正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人文教育,创设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社会与人生的关怀,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整体提高,从而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1. 有关“人文”的基本概念
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汉语中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人文教育,不光是指以人文为内容的教育,而是指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挖掘、利用文章体现出的美,唤起学生美的感受。
2.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的语文是不存在的,语文和价值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相反,教会他们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把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打通。
3.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培养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正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文教材所具有的艺术形态之美和思想感情之美,具有强烈的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作用。
情是趣的基点和诱因,趣是情的延伸和优化,而语文教学的特殊的“美情”背景为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了基础。唐诗宋词中,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友好和睦、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投降、英勇献身、安邦治国、鞭挞黑暗、同情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热爱自然、珍重友谊、珍惜时间、人生哲理、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这些思想精神,与学校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回肠荡气的情感力量,都足以激荡起学生兴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心灵之所。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斯语 )。马克思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之中。”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存在物的不同。教育如果只从客观层面去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 ”。而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 ”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的“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关注心灵,高中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精品,许多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如:母性形象——华大妈、夏四奶奶(《药》)、老妇人(《夜》)、葛朗台太太、巴威尔的母亲、淳君的母亲(《一碗阳春面》)等,悲剧人物——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做非常有趣而又深入心灵的比较。学会关注心灵,就学会了把握人物,也学会了把握自我。
(3)尊重“独”性。 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并不是先天预成的,而是后天生成的。海德格尔指出,人和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不是现存的东西,人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存在中,人不断领会着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人只是根据他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个性化。而不同于他人的意识,便成了个性。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的个性,鼓励发展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帮助养成一种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介绍鲁迅时,我先告诉学生:“鲁迅虽被尊为'战士',但并非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能挺身而出的;他在生前,并非受万人崇拜总生活在鲜花掌声之中,他也有过颠沛流离郁郁寡欢的时候,也有过委屈求全的时候。”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引导学生以“人”的角度来对待鲁迅。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而是富有人情味,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都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语文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红苓. 语文教育学[M],1993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No.9.
[3] 《“文理相通,以文见长 ”教学框架浅论》常学勤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年第2期.
[4] 《试论主体性教学的人学基础》王啸《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8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1. 有关“人文”的基本概念
所谓人文,古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汉语中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人文教育,不光是指以人文为内容的教育,而是指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挖掘、利用文章体现出的美,唤起学生美的感受。
2.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的语文是不存在的,语文和价值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语文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相反,教会他们以斗的眼光、恨的情感。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把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打通。
3.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培养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正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文教材所具有的艺术形态之美和思想感情之美,具有强烈的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作用。
情是趣的基点和诱因,趣是情的延伸和优化,而语文教学的特殊的“美情”背景为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奠定了基础。唐诗宋词中,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友好和睦、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投降、英勇献身、安邦治国、鞭挞黑暗、同情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热爱自然、珍重友谊、珍惜时间、人生哲理、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这些思想精神,与学校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回肠荡气的情感力量,都足以激荡起学生兴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心灵之所。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斯语 )。马克思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之中。”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存在物的不同。教育如果只从客观层面去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 ”。而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 ”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的“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关注心灵,高中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精品,许多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如:母性形象——华大妈、夏四奶奶(《药》)、老妇人(《夜》)、葛朗台太太、巴威尔的母亲、淳君的母亲(《一碗阳春面》)等,悲剧人物——玛蒂尔德、葛朗台、别里科夫、阿Q等,都可以做非常有趣而又深入心灵的比较。学会关注心灵,就学会了把握人物,也学会了把握自我。
(3)尊重“独”性。 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并不是先天预成的,而是后天生成的。海德格尔指出,人和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不是现存的东西,人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存在中,人不断领会着属于本身规定性的东西,人只是根据他内在的可能性在筹划,在自我设计,并不断获得自己的本质。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个性化。而不同于他人的意识,便成了个性。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他的个性,鼓励发展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帮助养成一种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介绍鲁迅时,我先告诉学生:“鲁迅虽被尊为'战士',但并非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能挺身而出的;他在生前,并非受万人崇拜总生活在鲜花掌声之中,他也有过颠沛流离郁郁寡欢的时候,也有过委屈求全的时候。”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引导学生以“人”的角度来对待鲁迅。我想,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会面目可憎枯燥无味,而是富有人情味,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都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语文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红苓. 语文教育学[M],1993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No.9.
[3] 《“文理相通,以文见长 ”教学框架浅论》常学勤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年第2期.
[4] 《试论主体性教学的人学基础》王啸《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