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郜金福的家在鹤庆的赵屯,在这个屯子里,只有郜金福一家还在坚持做瓦猫,“你找郜金福可能没人知道,可你要说找‘猫福’就能找到”
郜金福搬了一张矮桌放在太阳底下,一欠身坐在小椅子上,拿起桌上的泥胚,泥胚是前一天就准备好了的,硬度刚刚好。他蹙眉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就开始在手里揉捏了起来。
捏制瓦猫最关键的是泥胚,郜金福用的泥是一种特殊的泥巴,叫金刚泥,都是挖泥工从赵屯附近的田里挖来的,经过处理后封存在院子里阴凉的地方。对一个制作瓦猫的手艺人来说,泥胚的水分非常重要,做出来的瓦猫是否形神兼备,除了手上的工夫,就是这泥胚的软硬了。
阳光下,郜金福反复揉捏着手里的泥胚,用手掌不停摩挲着,渐渐就隐去了泥土的粗糙,泛出细腻的纹理。半个小时过去了,瓦猫的雏形在郜金福的手里跳脱出来,褐色的身形正襟蹲坐着,张着大嘴,阳光在金刚泥身上投下光影,那姿态甚是威武。
郜金福眯着眼睛端详着自己的作品,然后慢慢地拿起带尖的锉刀,凝神聚力,刀尖很快在瓦猫夸张的身形上幻化出纵横的纹路,那些刀尖挑出的线条粗细均匀,没有明确的走向,但泥猫忽然就有了一种呼之欲出的庄严。他向后撤了椅子,仰起身子,又左右端详了一阵儿,然后把瓦猫的头摆正,朝向阳光的方向,放下手里的锉刀,看着我们,那意思是说,怎么样?
鹤庆的白族人建新屋房子都会在屋脊上放瓦猫,因为瓦猫是和砖瓦一起烧制出来的,所以他也就开始捏瓦猫。说起和瓦猫的渊源,到今天算起来也几十年了。
1978年,他从鹤庆的赵屯学校初中毕业后,和村里的同伴们一道承包了村里的瓦窑,做起了烧制砖瓦的营生。他祖籍河南,做泥瓦匠人是祖传的手艺。
鹤庆泥塑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兴盛于元、明屯军、屯田时,中原地区的民间匠人来到鹤庆,泥塑种类由寺庙佛像扩展到民间儿童玩具(菜园村民间艺人做的“小鸡”、“蚱螂”、“叫雀”)、祈福用具(赵屯村泥瓦匠做的“瓦猫”)等,用烧制砖瓦的窑泥捏制成泥坯,晾干后,与砖、瓦的泥坯同时放入窑中烧制而成。鹤庆制作瓦猫的历史始于明代,匠人多是瓦窑上的技艺精良者。
在白族的文化里,瓦猫是吉祥的象征,集强宅聚气、驱魔镇邪、迎吉纳瑞、获福平安、招财进宝、吞金纳银于一身,庇佑着人间的幸福。他们把瓦猫称作镇脊虎、吉祥虎、降吉虎。在鹤庆、丽江、中甸、剑川等地,当地民居的屋脊上都会端坐着一只瓦猫,而且安放瓦猫还会有一个庄重的仪式。
郜金福没有认真考证过这种建筑传统的来由,但听老辈人讲要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白族人眼里,瓦猫更像一种图腾,可以判断其原初的目的并非是把玩,符合祭器或礼器的庄严肃穆,纹饰与原始陶器、岩画风格有相似之处,且带有生殖崇拜的指向性,充溢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色彩上以黑色、青色和金刚泥色为主,据称是周易八卦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说艺术观的再现。
瓦猫泥塑以捏塑为主,造型随意且奇特,点面刻画得比较深,光影效果很强烈,富于变化,但整体上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郜金福的家在鹤庆的赵屯,在这个屯子里,只有郜金福一家还在坚持做瓦猫,“你找郜金福可能没人知道,可你要说找‘猫福’就能找到。”因为手艺精良,他还被聘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客座工艺大师,每周都要去丽江给学生们上课。虽然耽误了一些做活的时间,但郜金福还是非常高兴,因为对他来说,能够让瓦猫这门民间的技艺流传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郜金福现在能捏制两百多种形态的瓦猫,他家的堂屋里到处摆满了瓦猫,没有供奉的意味,倒也随性。也许是从乡间的泥土中脱胎而来,瓦猫自带一种稚拙的天真,粗糙中隐含着浑然天成的灵性,放在哪里也不显突兀。
阳光很好,郜金福家的院子里,晒着捏制完成的瓦猫,古朴,厚实、粗壮,造型别致,咧嘴、昂首、翘尾、蹲坐、站立,这些都是喜欢收藏瓦猫的人专门来定做的。郜金福也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威武的瓦猫逐渐走下屋脊,从民俗建筑饰物变成人们把玩观赏的民间工艺品了。
无论如何,这对于郜金福来说都是件高兴的事情,因为需求量大,他在丽江和鹤庆都开了店,屯子里的年轻人也都纷纷到他的作坊里来干活。
2000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还为郜金福拍了专题片,这让全中国都知道了鹤庆的瓦猫。 “猫福”的瓦猫还被游客们带到了世界各地,被美国福特基金协会收藏了。
如今,郜金福的媳妇、两个儿子和儿媳,一家人都在捏制瓦猫,这门手艺也养活了全家。郜金福再也不用担心它失传了。社会事务多了,亲自捏瓦猫的时间就少了,但当灵感来的时候,郜金福还是喜欢捏制瓦猫,他希望还能做出更多的造型。对现在的郜金福来说,“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这些荣誉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责任感。
刚刚捏好的瓦猫就站在阳光下,郜金福小心翼翼地在底座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什么称号都比不上刻着自己名字的作品,只有这才是恒久不变的。
“捏瓦猫这活儿快不得的”,这句话好像是郜金福说给这个世界听的。
郜金福搬了一张矮桌放在太阳底下,一欠身坐在小椅子上,拿起桌上的泥胚,泥胚是前一天就准备好了的,硬度刚刚好。他蹙眉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就开始在手里揉捏了起来。
捏制瓦猫最关键的是泥胚,郜金福用的泥是一种特殊的泥巴,叫金刚泥,都是挖泥工从赵屯附近的田里挖来的,经过处理后封存在院子里阴凉的地方。对一个制作瓦猫的手艺人来说,泥胚的水分非常重要,做出来的瓦猫是否形神兼备,除了手上的工夫,就是这泥胚的软硬了。
阳光下,郜金福反复揉捏着手里的泥胚,用手掌不停摩挲着,渐渐就隐去了泥土的粗糙,泛出细腻的纹理。半个小时过去了,瓦猫的雏形在郜金福的手里跳脱出来,褐色的身形正襟蹲坐着,张着大嘴,阳光在金刚泥身上投下光影,那姿态甚是威武。
郜金福眯着眼睛端详着自己的作品,然后慢慢地拿起带尖的锉刀,凝神聚力,刀尖很快在瓦猫夸张的身形上幻化出纵横的纹路,那些刀尖挑出的线条粗细均匀,没有明确的走向,但泥猫忽然就有了一种呼之欲出的庄严。他向后撤了椅子,仰起身子,又左右端详了一阵儿,然后把瓦猫的头摆正,朝向阳光的方向,放下手里的锉刀,看着我们,那意思是说,怎么样?
鹤庆的白族人建新屋房子都会在屋脊上放瓦猫,因为瓦猫是和砖瓦一起烧制出来的,所以他也就开始捏瓦猫。说起和瓦猫的渊源,到今天算起来也几十年了。
1978年,他从鹤庆的赵屯学校初中毕业后,和村里的同伴们一道承包了村里的瓦窑,做起了烧制砖瓦的营生。他祖籍河南,做泥瓦匠人是祖传的手艺。
鹤庆泥塑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兴盛于元、明屯军、屯田时,中原地区的民间匠人来到鹤庆,泥塑种类由寺庙佛像扩展到民间儿童玩具(菜园村民间艺人做的“小鸡”、“蚱螂”、“叫雀”)、祈福用具(赵屯村泥瓦匠做的“瓦猫”)等,用烧制砖瓦的窑泥捏制成泥坯,晾干后,与砖、瓦的泥坯同时放入窑中烧制而成。鹤庆制作瓦猫的历史始于明代,匠人多是瓦窑上的技艺精良者。
在白族的文化里,瓦猫是吉祥的象征,集强宅聚气、驱魔镇邪、迎吉纳瑞、获福平安、招财进宝、吞金纳银于一身,庇佑着人间的幸福。他们把瓦猫称作镇脊虎、吉祥虎、降吉虎。在鹤庆、丽江、中甸、剑川等地,当地民居的屋脊上都会端坐着一只瓦猫,而且安放瓦猫还会有一个庄重的仪式。
郜金福没有认真考证过这种建筑传统的来由,但听老辈人讲要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白族人眼里,瓦猫更像一种图腾,可以判断其原初的目的并非是把玩,符合祭器或礼器的庄严肃穆,纹饰与原始陶器、岩画风格有相似之处,且带有生殖崇拜的指向性,充溢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色彩上以黑色、青色和金刚泥色为主,据称是周易八卦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说艺术观的再现。
瓦猫泥塑以捏塑为主,造型随意且奇特,点面刻画得比较深,光影效果很强烈,富于变化,但整体上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郜金福的家在鹤庆的赵屯,在这个屯子里,只有郜金福一家还在坚持做瓦猫,“你找郜金福可能没人知道,可你要说找‘猫福’就能找到。”因为手艺精良,他还被聘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客座工艺大师,每周都要去丽江给学生们上课。虽然耽误了一些做活的时间,但郜金福还是非常高兴,因为对他来说,能够让瓦猫这门民间的技艺流传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郜金福现在能捏制两百多种形态的瓦猫,他家的堂屋里到处摆满了瓦猫,没有供奉的意味,倒也随性。也许是从乡间的泥土中脱胎而来,瓦猫自带一种稚拙的天真,粗糙中隐含着浑然天成的灵性,放在哪里也不显突兀。
阳光很好,郜金福家的院子里,晒着捏制完成的瓦猫,古朴,厚实、粗壮,造型别致,咧嘴、昂首、翘尾、蹲坐、站立,这些都是喜欢收藏瓦猫的人专门来定做的。郜金福也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威武的瓦猫逐渐走下屋脊,从民俗建筑饰物变成人们把玩观赏的民间工艺品了。
无论如何,这对于郜金福来说都是件高兴的事情,因为需求量大,他在丽江和鹤庆都开了店,屯子里的年轻人也都纷纷到他的作坊里来干活。
2000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还为郜金福拍了专题片,这让全中国都知道了鹤庆的瓦猫。 “猫福”的瓦猫还被游客们带到了世界各地,被美国福特基金协会收藏了。
如今,郜金福的媳妇、两个儿子和儿媳,一家人都在捏制瓦猫,这门手艺也养活了全家。郜金福再也不用担心它失传了。社会事务多了,亲自捏瓦猫的时间就少了,但当灵感来的时候,郜金福还是喜欢捏制瓦猫,他希望还能做出更多的造型。对现在的郜金福来说,“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这些荣誉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责任感。
刚刚捏好的瓦猫就站在阳光下,郜金福小心翼翼地在底座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对于一个手艺人来说,什么称号都比不上刻着自己名字的作品,只有这才是恒久不变的。
“捏瓦猫这活儿快不得的”,这句话好像是郜金福说给这个世界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