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贵州高原上,生活着一个神秘族群——家,他们的身世扑朔迷离,至今没有定论,外界曾把他们划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但他们自称为后羿的传人,祖先在很久以前从江西迁到贵州。据考证,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羿,是一个勇武擅射的古老部族的首领,故国就在今江西一带。
后羿的传人
“把我们算作一个民族,我们是下田、吃饭、睡觉;不把我们算作一个民族,我们也还是下田、吃饭、睡觉。”在凯里市龙场镇麻塘寨,45岁的村民吴应才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家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都跟苗族有很大区别。”
家的总人口只有5万—6万人,分布于贵州省关岭、镇宁、瓮安、福泉、黔西、麻江、兴仁等十几个县市,其中一大半都居住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和黄平县交界的重安江两岸,凯里市龙场镇和黄平县重安镇是 家人口最为密集、家文化最为厚重的地方,而麻塘,正是这一带数以百计的家村寨之一。吴应才的女儿吴玉荣在凯里市第三中学读高中,她的学堂经历也相当于一幅家分布地图:在麻塘读小学时,班上的同学清一色是家人;在龙场镇读初中时,班上近一半的同学是家人;而现在,全班50多个学生里只有她一个家人。
家的人口虽少,但自我认同和向心力很强。
“按照老人家的说法,我们家的老祖先在江西,是一个打猎的老人,那时候天上有七个太阳,晒得地里什么都不生不长,老祖先用弓箭射下来六个太阳,剩下的那个太阳吓得躲了起来,不肯露面,这样又一片漆黑。玉皇大帝派喜鹊去叫,叫不应;派乌鸦去叫,叫不应;最后派公鸡去叫,才把太阳叫出来了”。吴应才吹得一口好芦笙,家里贴满了各种比赛的奖状,年轻时跟随寨里的老人学习吹芦笙,也攒了一肚子故事,而他所讲的,仅仅是家先祖射日传说的众多版本之一。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流传到今天,听上去更像是神话。
然而,家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弓箭崇拜又是真真切切的,似乎在不依不饶地提醒着人们:模糊不等于臆造,远去的未必只是神话,今天的家与古时的后羿,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弓与箭的图腾
家聚族而居,有廖、罗、李、王、杨、兰、吴、高等20多个姓氏。除罗姓以外,家家户户都在堂屋设神龛供奉祖先的牌位,并在神龛的右上角挂一把小小的红白弓箭。罗氏家族虽然不设神龛,但也会在堂屋里挂一把弓箭。家人认为,弓代表了女性,箭代表了男性,把弓与箭敬奉起来,香火就可以传承下去。
像所有的家人一样,吴应才家中的堂屋里很醒目地挂着一把弓箭,不过,它并没有丝毫“弯弓射大雕”的威风,更无法让人联想起后羿手中那把也许闪闪发光的神奇之弓,而仅仅是一把其貌不扬的、用竹条制成的小弓,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玩具。显而易见,它并不具备实用性,而只有图腾一般的象征意义。
当地有句顺口溜:“家男人三件宝,一是芦笙二是刀,红弓白箭不离腰。”据吴应才说,过去家男人出门都不忘带上弓箭,但也不是为了打猎,而只是一种习俗。由此推测,家的先祖也许的确是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擅射部族,在转为农耕的过程中,原本举足轻重的弓箭渐渐失去用武之地而变成图腾崇拜。在21世纪初的今天,恐怕再也没有哪个家男人还随身带着弓箭了,实际上,家男人从外表上已经难以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弓与箭,反倒与家女人形影相随,并成为家人最显眼的“身份标志”。
家的女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到城里赶场,无论身披青色的土布衣裳还是花花绿绿的汉装,头上都必定裹着一方蜡染花巾,戴着一条银抹额,插着一根银簪;银抹额上刻有太阳纹样,代表弓,银簪则代表箭。与挂在堂屋的弓箭如出一辙,这套头饰也象征了香火旺盛、多子多孙,只有当上了祖母、曾祖母,儿孙满堂时才能摘下来。
家女人的节日盛装同样耐人寻味。少数民族的女子盛装大多以妩媚华丽见长,家女子却不爱红装爱武装:头戴红缨帽,身批蜡花衣,外罩贯首衣,胸前银项圈,腰间百褶裙,膝下红绑腿,活脱脱一员英姿飒爽的古代女将,叫人不禁想到她们“后羿传人”的不凡身世。依照家人自己的解释,这套独一无二的打扮的确大有来头:红缨帽从将军的头盔演变而来,蜡花衣与贯首衣与武士的铠甲如出一辙,裙子、绑腿和腰带上细密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率兵征战的历史。
她们,果真是那个能征善战的古老部族的传人吗?
倘若问及家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最重要、最至高无上的是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他们的祖鼓——他们的老祖公的灵魂栖居的地方。
家的祖鼓并不复杂,但颇有讲究:选一株高大的樟树,将根部完整地截下,掏空树心制成鼓身;再挑一头壮硕的本地水牛,择黄道吉日杀了,将牛皮蒙在鼓身两头,举行立鼓为祖的仪式后成为祖鼓。他们深信,祖先的灵魂并没有远去,而就在祖鼓里,因此,他们恭敬地称祖鼓为“老祖公”。家祭祖活动的核心就是祭祖鼓,立鼓为祖的哈戎节更是家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通常一个寨子只有一面祖鼓,平时就存放在寨中,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敲击,祭拜祖鼓也必须严格遵守规矩。
黄平县重安镇望坝村是重安江北岸一座不大不小的家寨子,有上望坝与下望坝之分,全寨共280户人,一大半都居住在下望坝,寨中的重大事情,也是在下望坝商议决定。与麻塘不同,望坝鲜有游人光顾,早春断断续续的细雨里,男耕女织,寨子里到处是恬淡的田园景象,人们也更为热情、淳朴。几个聚在一起纺线的望坝女人告诉我,望坝祖鼓究竟在谁家,可以去找老寨长廖朝英打听。
家社会自古就有一套“阴阳分明”的家族组织管理体系,阴族长通过蛋卜确定,阳族长由公众推选产生,阴族长负责祭祀、祈祷等,阳族长负责社会分工、家庭派丁等,二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维护着整个家族的有序运转。祖鼓存放在谁家,正是由阴族长来决定的。
当我找到年过花甲的寥朝英时,他显然不愿意多谈论祖鼓,很快便找借口出门了,却让小儿子转告我:祖鼓存放在上望坝的廖如贵家。
下望坝上望坝二者相距并不远,但逼仄陡峭的山路雨后格外难行。一个小时后,我找到了正在水田里忙碌的浑身泥巴的廖如贵,他乐呵呵地带着我去看祖鼓——这大大地出乎我的预料。
家的祖鼓是在寨子里轮流存放的,因此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堂屋左侧墙壁上凿出一个脸盆大小的洞,专门用来放祖鼓。到了廖如贵家,一进堂屋就看到了悬挂在鼓洞中的、传说中的祖鼓,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般巨大,陈旧的鼓身在昏暗的光线里散发着难以捉摸的气息。祖鼓面朝东方的一头被称为“鼓公”,另一头是“鼓婆”,在鼓公的下方有一个临时搭起的简单的神龛。据廖如贵说,自打请来了老祖公,他每天都要照规矩行两次祭礼,每次供两碗饭、两碟菜、两杯酒,从不敢间断,辛苦着呢。
当我问起“为什么要供祖鼓”,一直很爽快的廖如贵却支支吾吾。这让我想起先前与廖朝英简短的交谈中,老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老祖公不是谁都可以请、谁都愿意请的,只有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才会请老祖公来保佑。”
后羿的传人
“把我们算作一个民族,我们是下田、吃饭、睡觉;不把我们算作一个民族,我们也还是下田、吃饭、睡觉。”在凯里市龙场镇麻塘寨,45岁的村民吴应才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家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都跟苗族有很大区别。”
家的总人口只有5万—6万人,分布于贵州省关岭、镇宁、瓮安、福泉、黔西、麻江、兴仁等十几个县市,其中一大半都居住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和黄平县交界的重安江两岸,凯里市龙场镇和黄平县重安镇是 家人口最为密集、家文化最为厚重的地方,而麻塘,正是这一带数以百计的家村寨之一。吴应才的女儿吴玉荣在凯里市第三中学读高中,她的学堂经历也相当于一幅家分布地图:在麻塘读小学时,班上的同学清一色是家人;在龙场镇读初中时,班上近一半的同学是家人;而现在,全班50多个学生里只有她一个家人。
家的人口虽少,但自我认同和向心力很强。
“按照老人家的说法,我们家的老祖先在江西,是一个打猎的老人,那时候天上有七个太阳,晒得地里什么都不生不长,老祖先用弓箭射下来六个太阳,剩下的那个太阳吓得躲了起来,不肯露面,这样又一片漆黑。玉皇大帝派喜鹊去叫,叫不应;派乌鸦去叫,叫不应;最后派公鸡去叫,才把太阳叫出来了”。吴应才吹得一口好芦笙,家里贴满了各种比赛的奖状,年轻时跟随寨里的老人学习吹芦笙,也攒了一肚子故事,而他所讲的,仅仅是家先祖射日传说的众多版本之一。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流传到今天,听上去更像是神话。
然而,家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弓箭崇拜又是真真切切的,似乎在不依不饶地提醒着人们:模糊不等于臆造,远去的未必只是神话,今天的家与古时的后羿,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弓与箭的图腾
家聚族而居,有廖、罗、李、王、杨、兰、吴、高等20多个姓氏。除罗姓以外,家家户户都在堂屋设神龛供奉祖先的牌位,并在神龛的右上角挂一把小小的红白弓箭。罗氏家族虽然不设神龛,但也会在堂屋里挂一把弓箭。家人认为,弓代表了女性,箭代表了男性,把弓与箭敬奉起来,香火就可以传承下去。
像所有的家人一样,吴应才家中的堂屋里很醒目地挂着一把弓箭,不过,它并没有丝毫“弯弓射大雕”的威风,更无法让人联想起后羿手中那把也许闪闪发光的神奇之弓,而仅仅是一把其貌不扬的、用竹条制成的小弓,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玩具。显而易见,它并不具备实用性,而只有图腾一般的象征意义。
当地有句顺口溜:“家男人三件宝,一是芦笙二是刀,红弓白箭不离腰。”据吴应才说,过去家男人出门都不忘带上弓箭,但也不是为了打猎,而只是一种习俗。由此推测,家的先祖也许的确是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擅射部族,在转为农耕的过程中,原本举足轻重的弓箭渐渐失去用武之地而变成图腾崇拜。在21世纪初的今天,恐怕再也没有哪个家男人还随身带着弓箭了,实际上,家男人从外表上已经难以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弓与箭,反倒与家女人形影相随,并成为家人最显眼的“身份标志”。
家的女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到城里赶场,无论身披青色的土布衣裳还是花花绿绿的汉装,头上都必定裹着一方蜡染花巾,戴着一条银抹额,插着一根银簪;银抹额上刻有太阳纹样,代表弓,银簪则代表箭。与挂在堂屋的弓箭如出一辙,这套头饰也象征了香火旺盛、多子多孙,只有当上了祖母、曾祖母,儿孙满堂时才能摘下来。
家女人的节日盛装同样耐人寻味。少数民族的女子盛装大多以妩媚华丽见长,家女子却不爱红装爱武装:头戴红缨帽,身批蜡花衣,外罩贯首衣,胸前银项圈,腰间百褶裙,膝下红绑腿,活脱脱一员英姿飒爽的古代女将,叫人不禁想到她们“后羿传人”的不凡身世。依照家人自己的解释,这套独一无二的打扮的确大有来头:红缨帽从将军的头盔演变而来,蜡花衣与贯首衣与武士的铠甲如出一辙,裙子、绑腿和腰带上细密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率兵征战的历史。
她们,果真是那个能征善战的古老部族的传人吗?
倘若问及家人,在他们的生活中,最重要、最至高无上的是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他们的祖鼓——他们的老祖公的灵魂栖居的地方。
家的祖鼓并不复杂,但颇有讲究:选一株高大的樟树,将根部完整地截下,掏空树心制成鼓身;再挑一头壮硕的本地水牛,择黄道吉日杀了,将牛皮蒙在鼓身两头,举行立鼓为祖的仪式后成为祖鼓。他们深信,祖先的灵魂并没有远去,而就在祖鼓里,因此,他们恭敬地称祖鼓为“老祖公”。家祭祖活动的核心就是祭祖鼓,立鼓为祖的哈戎节更是家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通常一个寨子只有一面祖鼓,平时就存放在寨中,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敲击,祭拜祖鼓也必须严格遵守规矩。
黄平县重安镇望坝村是重安江北岸一座不大不小的家寨子,有上望坝与下望坝之分,全寨共280户人,一大半都居住在下望坝,寨中的重大事情,也是在下望坝商议决定。与麻塘不同,望坝鲜有游人光顾,早春断断续续的细雨里,男耕女织,寨子里到处是恬淡的田园景象,人们也更为热情、淳朴。几个聚在一起纺线的望坝女人告诉我,望坝祖鼓究竟在谁家,可以去找老寨长廖朝英打听。
家社会自古就有一套“阴阳分明”的家族组织管理体系,阴族长通过蛋卜确定,阳族长由公众推选产生,阴族长负责祭祀、祈祷等,阳族长负责社会分工、家庭派丁等,二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维护着整个家族的有序运转。祖鼓存放在谁家,正是由阴族长来决定的。
当我找到年过花甲的寥朝英时,他显然不愿意多谈论祖鼓,很快便找借口出门了,却让小儿子转告我:祖鼓存放在上望坝的廖如贵家。
下望坝上望坝二者相距并不远,但逼仄陡峭的山路雨后格外难行。一个小时后,我找到了正在水田里忙碌的浑身泥巴的廖如贵,他乐呵呵地带着我去看祖鼓——这大大地出乎我的预料。
家的祖鼓是在寨子里轮流存放的,因此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堂屋左侧墙壁上凿出一个脸盆大小的洞,专门用来放祖鼓。到了廖如贵家,一进堂屋就看到了悬挂在鼓洞中的、传说中的祖鼓,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般巨大,陈旧的鼓身在昏暗的光线里散发着难以捉摸的气息。祖鼓面朝东方的一头被称为“鼓公”,另一头是“鼓婆”,在鼓公的下方有一个临时搭起的简单的神龛。据廖如贵说,自打请来了老祖公,他每天都要照规矩行两次祭礼,每次供两碗饭、两碟菜、两杯酒,从不敢间断,辛苦着呢。
当我问起“为什么要供祖鼓”,一直很爽快的廖如贵却支支吾吾。这让我想起先前与廖朝英简短的交谈中,老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老祖公不是谁都可以请、谁都愿意请的,只有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才会请老祖公来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