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似”概念为中心的文本性与维纳斯作品分析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ney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知道,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我们对于作品内涵的诠释,艺术作品的文本性是由作者所选择的,也就是说,假借一个文本,我们想赋予这件文本另一层的含义的时候,我们会保留这件文本的基本特征,借由這件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再加上我们的想法,或者讥讽,或者烘托,或者升华的表达出我们赋予这件文本的新涵义。
  以维纳斯图像的历程为例,浅析在传统图像至当代图像中的变化:
  维纳斯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如果说赫拉象征高贵美丽、阿尔忒弥斯代表女性美、雅典娜体现智慧美,那么维纳斯就是容貌美的化身。维纳斯最初为丰收女神之一,奥林波斯教形成后,被作为爱情、性欲及美的女神。最早崇拜她的地方是塞浦路斯、库忒拉岛、小亚细亚,后来对她的崇拜传入希腊;作为女海神,她的祭品是海豚;作为丰收女神,她的祭品是麻雀、鸽子和兔子,最宠爱的圣鸟是鸽子;作为爱情女神,她有一条神奇的宝腰带,在古希腊女子结婚时,要把自己织成的带子献给她。维纳斯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我们记忆中的维纳斯雕像是一个断臂的女神,包含着古典时期各种特点,女神神态平静,不露笑容,那半裸的姿态,使整个形象产生巨大的魅力。是古希腊到苏的精华,也是代表希腊荣耀的标志,她充满了诗意,是一种含蓄的、耐人寻味的、理想的美。
  以法国卢浮宫维纳斯为例,维纳斯雕像至于出自谁手至今也是个谜题,但是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她是由公元前5世纪希腊雕塑家卡列马霍斯所创作的。我们暂时先不去考虑这件雕塑的历史渊源,单从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断臂的维纳斯或许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维纳斯,一百年来,人们对于爱神的双臂众说纷坛,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已认可了这尊独一无二的“断臂的维纳斯”,似乎爱神就本应如此。那么维纳斯断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有人发现上世纪法国舰长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才解开了这个一百多年来的谜。 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的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
  也许,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历史造就了无以弥补的缺憾,恰恰因为这种缺憾,使人们对此愈加垂青,虽然她缺少了手臂,但却赋予了其他完美的雕塑品所展现不出来的魅力。还有就是艺术家根据史诗中描述的形象复原的维纳斯雕塑,以大英博物馆没断臂的维纳斯为例,我们去对比这两件作品的时候,是否也会感觉到断臂后的维纳斯才是完整的呢?
  798工厂里面的红色维纳斯雕像,采用的是方形的不锈钢材质,选取了维纳斯的形象,但用不同的文本与素材去表现了这件作品的另一种涵义,印象中婀娜多姿的女神被塑造成了用刚硬的材料去表现的形象,更加烘托了之前作品的柔美,我们会在意识上更加肯定维纳斯的婀娜多姿的唯美身形,这也是文本相似中一种烘托概念的表现形式,作者在文本性的选择中也大胆的表现了他思维中对维纳斯的理解,方格所形成的像素化的维纳斯可能更加的符合现代的时代特征。
  著名的广东雕塑家李春华,在新太湖石系列中《东方维纳斯》的作品,表现的是多个不同程度伤痕累累的维纳斯形象,我对这些作品的第一感观印象是强烈的控诉了战争对世界的破坏(值得讽刺的是维纳斯的断臂也是在战争中掉落),伤痕累累的维纳斯完全颠覆了我们印象中女神的形象,作者采用反比的手法,结合维纳斯本身在史诗中所记载的文化,更加衬托了我们这位爱神的“大爱”的理念,利用其独特的手法与维纳斯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件作品的产生也恰恰说明了艺术作品中虽然存在相似的文本性,但是却拥有着不同的涵义。
  中国艺术家结合西方与东方的不同观点所创造出来的不同的维纳斯形象,其中一个是根据“千手观音”做出的维纳斯形象,结合了维纳斯和千手观音两种文本所塑造的新形象、新概念,如果站在佛教文化的立场上去思考,我认为这件作品强调了我们所信仰的千手观音形象所表达的普爱,在世界各个角落所散落的属于我们的信仰,在融合两种文本(千手观音和维纳斯)的基础上又融合了神话和佛教所宣扬的大爱的文化理念,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文本在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作用,在文化融合的层次上更加高度的表现了不同维纳斯,但是却表现了相同的概念。其中在西方与东方相结合的维纳斯作品中,有一件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是比较无厘头的,作者将兵马俑与维纳斯的形象结合,表现出兵马俑与维纳斯相拥吻的形象,或许作者本身是想表现的两种文化的融合,但是这种表现形式过与牵强,甚至可以说是将两种文本强加在一起所编造出来的作品,无论从形式、内涵上来讲,我认为毫无意义可言,就个人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件失败的作品。
  文本性与艺术作品中相似文本的摄入,取决与该时代的文化理念,不同的文化理念的产生,使得该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表现也不相同,带有时代气息。在不同的时代中,艺术家们在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通过对主观意识的客观表达,创造出不同理念的新作品。艺术作品的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是在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当前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和敏捷,这也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更加具有开拓性。艺术家用现代的理念重新去描述新的形象,也正是现代艺术理念的新形势。
  作者简介:朱景曦(1990-),女,吉林省德惠市人,延边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其他文献
摘 要: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关键词:唐诗;中国文化;生命精神  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
期刊
摘 要:明清两朝,漕运作为国家的命脉为政府所倚重,漕运可分为征收、运输和交仓三个阶段,其中,漕粮的征收是整个漕运制的基础,也是漕运这一国家制度直接与地方民众相联系的环节,清中后叶,漕政日益败坏,征漕地区漕赋日重,农民不堪重负,纷纷采取手段抗漕,对地方经济、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江苏作为征漕最重的地区之一,抗粮运动也最先兴起。民众采取种种手段应对过重的漕赋的活动中官、绅、民在此中扮演的角色透视出国
期刊
摘 要:世俗化是当今世界宗教发展的一大特点与趋势,它包括宗教非神圣化和社会化两个过程,是宗教应对社会发展、变化所做的一种适应性调整。本文试图以基督教的世俗化为例,说明世俗化并不是宗教的末路或终结,而是宗教一种特殊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宗教世俗化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它是一种更加深入的与社会等的融合与互动,是宗教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宗教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汉语、日本语、阿拉伯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撰写的英语说明文和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人撰写的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比对研究,揭示了第二外语学习者在撰写英语文本时,其母语习惯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跨语言的修辞差异和读者的文本结构运用以及文本阅读理解之间的尚不确定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日本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说明文;对比修辞  Arabic and English
期刊
摘 要:现在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明确网络安全概念,提高网络安全性,成为了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网络发展来看,网络安全对于互联网用户具有重要意义,用户在网络上进行的信息传输、数据管理、银行支付等行为,如果不能有效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但会制约互联网的发展,也会给用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必须认识
期刊
摘 要:崔致远对新罗儒学思想传播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按照实际需要论释了儒学 “仁” 的思想,并且倡导仁政,重视仁的波及效应。其次,崔致远还进一步提出了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倡导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最后,崔致远的儒学思想中準确地把握了“时中”思想,并将“时中”思想贯彻于文章之中。崔致远是儒学的传播者, 并对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崔致远;儒学;思想  崔致远于公元868年入
期刊
摘 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使用了诸多关于“道”的典型的意象与词汇,表明道家美学思想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结合意象说,从《二十四诗品》中所构置的意象着手来探究《二十四诗品》所蕴含的道家美学思想,同时研究中国古代文艺作品运用意象的原因及意义,最终将对诗歌等艺术的“传情”与“体道”功能进行论述。  关鍵词:二十四诗品;意象;道家美学 ;诗歌功能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美学
期刊
摘 要:历来对“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理解是,“江湖”喻道,“于”训为在。这与庄子的无所待的逍遥思想是不一致的,应破“于”为“与”来理解,这样更符合庄子的整体思想。  关键词:处陆;江湖 ;于; 与 ;逍遥  “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全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没有多大的分歧。利用网络,搜索一下,归纳起来,对其的理解不外乎
期刊
摘 要:近百年梁启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北洋外交思想研究的学术变迁与东态,其不仅诠释了近现代的历史的变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更折射出了个体历史人物在时代变迁与转型过程中受到深刻剧烈的时代性刻痕与烙印。不同时期所主导下的历史研究范式对其个人历史的裁减形成的截然不同的价值与话语体系,对历史认识与评价的重大影响,体现了历史发展内部复杂矛盾的不可抗拒性在历史个人主体上的强烈影响。梁启超作为近代上杰出历史人
期刊
摘 要:《时时刻刻》是一部讲述三个女人不同生命印记的成功小说,更是一部在大荧幕上淋漓展现女性自我认同由茫然无知到自我意识觉醒再到寻找自我生存价值的成功电影。影片《时时刻刻》通过讲述三个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职业的三个女性的故事,向我们勾勒出在不同的时空画面里面,在女性的意识深处,有关死亡的困顿挣扎与抗争,从未停止过,自始至终它们都徘徊在女性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关键词:《时时刻刻》;身份认同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