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4年至今,我们这代人已经有六次观奥的历史了。每四年看一次奥运会,很重要。
走过20世纪
中学时代观奥两次。因为只有十几岁,认为奥运会是大人们的比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印象最深刻——中国人都能在奥运会拿金牌了。对于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自强于民族之林”这句话有了点真实的感受。举国大喜之后,1988年的奥运会成绩不理想,暴露了很多问题。一篇报告文学“兵败汉城”震撼全国,触动我心,原来如此。
大学时代观奥两次。20岁上下,关注的基本上就是同龄人的比赛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记住了两个几乎同龄的女奥运英雄。比我小一岁的乒乓球女霸主邓亚萍,记得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老头真的是打心眼儿里喜欢邓亚萍,发奖时还拍拍她的脸,就像对自己的孙女一样。另一个是比我大两岁的跳水女皇高敏。她之后才有伏明霞、郭晶晶、吴敏霞等。
如今,70后算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了。从职称上看,差不多都是副教授、教授了,更好的当了院士或者成了顶级专家。从职务上看,差不多都已是中层干部或处级干部了,发展更好的已经到大企业大财团的老总,或者局级甚至是部级干部了。据说邓亚萍已经是人民日报社正局级的干部。
1996年,正读研究生。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印象深刻的是老拳王阿里颤颤巍巍地点燃火炬和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爆炸案。同时,我们一代的奥运男英雄们也登上顶峰,比如体操全能王李小双、跳水名将熊倪、乒乓球冠军刘国梁。现在这些人依然赫赫有名。
经历21世纪
工作以后观奥四次。总的来看,对运动员的关注有所减少,对体育之意义关注增加。因为奥运选手中80后已经成为主力了,没有了同龄人那种天然的亲近感。这或许是70后与之后的年轻人开始有代沟的标志吧。如果不是在申办奥运会主办权时输给悉尼,2000年的奥运会应该在北京举办。深夜,我们坐在学校大放映厅紧张地看宣布2000年奥运主办方结果的直播,失望令人心痛。后来我去悉尼出差,还顺便看了看那些体育场馆。
从今天回过头看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意味深长。那时的希腊意气风发,奥林匹克的发源地、欧洲的新兴国家、克服了恐怖主义阴影……过了这个繁荣之顶点后,只隔了一届奥运会的时间,欧债危机就从希腊爆发并蔓延,其经济降至谷底,不知是否会持续到下届奥运会。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光荣与梦想,盛典与阴谋,体育之拼搏与战场之厮杀,中国崛起与美国的金融危机等,都在那一年爆发。毫无疑问,那一年的奥运会与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共同构成历史的分水岭。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让不少人萌生了一个想法——能者多劳,名人外交。几年前的冬天,我曾访问加拿大Waterloo的新兴智库CIGI,在那里发现一本有关名人外交的书。奥黛丽·赫本、安吉莉拉·朱莉、拳王阿里等名人赫然在列,行善积德,于国于世有益。
如今,经过30多年参奥历练,中国蕴育了一大批世界性的体育名人。他们能否作为中国的或联合国的民间大使、亲善大使,为国为世做更多的贡献?
比如说姚明,大块头有大智慧,算是中国崛起的代表。网上有篇文章很有意思,说白岩松为什么在伦敦老生气,而姚明却相对平和。作者解释说,姚明是“世界名人”,在巨人的运动中横贯中美,傲立群雄,对于竞争与合作,以及如何在国际场合说得体的话,做得体的事,驾轻就熟。而白岩松是“中国名人”,相对来说还缺乏国际经验。所以,姚明真的可以为中国做些公共外交的工作啊。他大而有智,强而不霸,懂人情世故,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合理冲撞,气场强大,何乐而不为?
比如说刘翔,有关他的一切都被放大为超越自身和体育话题,尊严、荣誉、理想、拼搏、政治、财富、情感。他本人成为体育、民族、国家、市场的缩影。好在,他越来越知道这一切挥之不去,他只能在其中从容应对并逐渐走向成熟,变得更加强大、有担当,且完全有可能成为超越体育的国之栋梁。
比如说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他与朋友兼对手的李宗伟共同谱写了一段羽毛球界的传奇。他们所蕴育的象征意义在于,友情归友情,该是我的就是我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比如说严重冲击西方白人种族优越感的叶诗文和孙杨,应该经常去欧美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尽快习惯和适应这个变化着的世界。
走过20世纪
中学时代观奥两次。因为只有十几岁,认为奥运会是大人们的比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印象最深刻——中国人都能在奥运会拿金牌了。对于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自强于民族之林”这句话有了点真实的感受。举国大喜之后,1988年的奥运会成绩不理想,暴露了很多问题。一篇报告文学“兵败汉城”震撼全国,触动我心,原来如此。
大学时代观奥两次。20岁上下,关注的基本上就是同龄人的比赛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记住了两个几乎同龄的女奥运英雄。比我小一岁的乒乓球女霸主邓亚萍,记得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老头真的是打心眼儿里喜欢邓亚萍,发奖时还拍拍她的脸,就像对自己的孙女一样。另一个是比我大两岁的跳水女皇高敏。她之后才有伏明霞、郭晶晶、吴敏霞等。
如今,70后算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了。从职称上看,差不多都是副教授、教授了,更好的当了院士或者成了顶级专家。从职务上看,差不多都已是中层干部或处级干部了,发展更好的已经到大企业大财团的老总,或者局级甚至是部级干部了。据说邓亚萍已经是人民日报社正局级的干部。
1996年,正读研究生。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印象深刻的是老拳王阿里颤颤巍巍地点燃火炬和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爆炸案。同时,我们一代的奥运男英雄们也登上顶峰,比如体操全能王李小双、跳水名将熊倪、乒乓球冠军刘国梁。现在这些人依然赫赫有名。
经历21世纪
工作以后观奥四次。总的来看,对运动员的关注有所减少,对体育之意义关注增加。因为奥运选手中80后已经成为主力了,没有了同龄人那种天然的亲近感。这或许是70后与之后的年轻人开始有代沟的标志吧。如果不是在申办奥运会主办权时输给悉尼,2000年的奥运会应该在北京举办。深夜,我们坐在学校大放映厅紧张地看宣布2000年奥运主办方结果的直播,失望令人心痛。后来我去悉尼出差,还顺便看了看那些体育场馆。
从今天回过头看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意味深长。那时的希腊意气风发,奥林匹克的发源地、欧洲的新兴国家、克服了恐怖主义阴影……过了这个繁荣之顶点后,只隔了一届奥运会的时间,欧债危机就从希腊爆发并蔓延,其经济降至谷底,不知是否会持续到下届奥运会。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光荣与梦想,盛典与阴谋,体育之拼搏与战场之厮杀,中国崛起与美国的金融危机等,都在那一年爆发。毫无疑问,那一年的奥运会与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共同构成历史的分水岭。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让不少人萌生了一个想法——能者多劳,名人外交。几年前的冬天,我曾访问加拿大Waterloo的新兴智库CIGI,在那里发现一本有关名人外交的书。奥黛丽·赫本、安吉莉拉·朱莉、拳王阿里等名人赫然在列,行善积德,于国于世有益。
如今,经过30多年参奥历练,中国蕴育了一大批世界性的体育名人。他们能否作为中国的或联合国的民间大使、亲善大使,为国为世做更多的贡献?
比如说姚明,大块头有大智慧,算是中国崛起的代表。网上有篇文章很有意思,说白岩松为什么在伦敦老生气,而姚明却相对平和。作者解释说,姚明是“世界名人”,在巨人的运动中横贯中美,傲立群雄,对于竞争与合作,以及如何在国际场合说得体的话,做得体的事,驾轻就熟。而白岩松是“中国名人”,相对来说还缺乏国际经验。所以,姚明真的可以为中国做些公共外交的工作啊。他大而有智,强而不霸,懂人情世故,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合理冲撞,气场强大,何乐而不为?
比如说刘翔,有关他的一切都被放大为超越自身和体育话题,尊严、荣誉、理想、拼搏、政治、财富、情感。他本人成为体育、民族、国家、市场的缩影。好在,他越来越知道这一切挥之不去,他只能在其中从容应对并逐渐走向成熟,变得更加强大、有担当,且完全有可能成为超越体育的国之栋梁。
比如说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他与朋友兼对手的李宗伟共同谱写了一段羽毛球界的传奇。他们所蕴育的象征意义在于,友情归友情,该是我的就是我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比如说严重冲击西方白人种族优越感的叶诗文和孙杨,应该经常去欧美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尽快习惯和适应这个变化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