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凭什么安身立命?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ccc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上游的品牌和产品是厂家的,人家说收走就收走;下游的渠道和客户又是开放的,谁做都可以——那么,什么才是经销商安身立命之本?
  谁为经销商考虑过未来?
  早期的厂商关系很是简单。
  经销商对厂家的主要工作就是选货与打款,厂家对经销商的主要工作就是推销与发货。经销商不会找厂家要什么增值服务,厂家也不会要求经销商必须配合厂家如何如何,钱货两清,基本上属于一种比较简单的贸易关系。
  后来,受一些台湾企业的影响,厂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市场究竟是谁的?
  按说,厂家的主要职能就是负责生产和推广品牌,经销商则负责具体的区域销售工作,各有分工。可有些厂家觉得,这市场的管理权应该抓在自己手里,而不能简单的把货给经销商,由经销商来操控市场。
  于是,各种对付经销商的手段纷纷“打蛇随棍上”。
  诸如所谓的市场精耕、渠道扁平化、拆分大经销商、制定价格体系、严禁窜货、设立驻地业务管理机构、回收市场活动的管理权等等,或在原本操作简单的出厂价格体系里,加上各类进货有奖、打款增值、阶段促销、年终返利等花样——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同时,厂家也开始向经销商明确年度销售任务和递增率,一些强势厂家甚至还会强令经销商必须完成固定的定期打款额。
  越来越多的厂家认为,市场的管理权必须要集中在厂家自己手里,经销商只是一个销售工具,尽管借用经销商的资源,无论是不是阶段性使用,只要经销商不再适合厂家的发展,没二话,换一个!
  如何更多地赚经销商的钱,更有效地忽悠经销商,更强硬地管理经销商,厂家在这方面的本事和创新可谓是与日俱增,变本加厉,再加上咨询公司“著名”大师们的指点和亲自助阵,更是如虎添翼。
  这样的操作模式,早期的效果是直接而明显的。这些尝到了甜头的厂家自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什么“真正为经销商着想”、“了解经销商的真实需求”、“有效的帮扶经销商”、“真正意义上实现厂商共赢”,绝大多数不过是停留在“感口号”的阶段。时至今日,仍然有厂家在找老师给经销商上课时,还在把上课的目的定位在“洗脑”上。
  有谁为经销商认真考虑过未来?
  市场究竟是谁的?
  不过,经销商也不是吃素的。在厂家越来越变本加厉之后,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苏醒。他们也在思考,市场的所有权究竟是谁的?
  当地市场的每一个分销商,每一个终端,每一个团购客户,都是我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而你厂家的产品和品牌,在当地市场的认可度和销售额,也是我经销商耗费这么多年的精力和投入一点点做起来的。这是你厂家不能否认的。
  既然市场是我做起来的,市场的管理权当然应该在我手里,你厂家只要做好生产工作,保证品质,同时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就行了。市场怎么做,我比你清楚,把政策投入什么的都给我,让我自己来运作,你厂家最好别在一边指手划脚。
  现在的矛盾是:厂家想对市场有高度的掌控权,想把经销商变成对自己高度忠诚的下属,甚至是销售工具;而经销商想建立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运营体系,将厂家的品牌和产品,渠道和客户都整合进来,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由掌控。
  厂家和经销商都认为市场的管理权应该要在自己手里,于是,就掐起架来了。厂家抱怨经销商意识落后,鼠目寸光,唯利是图,没有全局观和战略思维,对待厂家贪得无厌,对待市场小气巴巴;经销商则抱怨厂家不管实际情况,只知道拼命压货打款,还总是试图架空自己,甚至直接开出新经销商。
  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厂家想当行业老大,经销商想当地头蛇,双方都想证明给对方看:我是对的,听我的没错!风口浪尖之上,矛盾变得无法调和,双方便在矛盾、猜疑和抱怨中勉强维持合作关系,步履艰难地向前走,白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双方的生意形态不一样,利润取向也不一样。厂家赚的是战略型的利润,强调发展,而经销商赚的是战术型的利润,喜欢短平快。钱赚的都不一样,经营形态能对接的上吗?发展观能一样吗?
  经销商凭什么安身立命?
  现在,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开始认识到一个问题:单靠几个畅销产品,或是傍个大品牌,跟随几个大厂家,其实都不靠谱。毕竟,自己无法掌握主导权,凡事都只能唯厂家马首是瞻,最多也只是跟随,而且必然会跟得越来越累。
  能让经销商生存下去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因素,必须是能完全掌握在经销商自己手里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
  同时,有些经销商则开始思考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经销商安身立命的根本究竟是什么?上游的品牌和产品是厂家的,人家说收走就收走;下游的渠道和客户又是开放的,谁去做都可以。那么,经销商所能把控的究竟有什么?
  我是个经销商,生意闲暇之余也爱琢磨自己所处的这个行业。在厂家和经销商之间互相掐架中,厂家怎么想,我不知道;但若是站在经销商的角度,在如何确保自己对当地市场的掌控权问题上,我倒是有几点心得:
  经销商的品牌化
  经销商对品牌的认识,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厂家的品牌认识阶段,且常常以傍上知名品牌为荣,但其实做的都是些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活儿。有几个经销商考虑过做自己的品牌?
  很多人压根就没想清楚,厂家的产品品牌只是暂时租借给自己,所有权在人家厂商手里,你别指望靠这个压根儿就不属于你的东西捧上金饭碗,这也太不靠谱了!看看加多宝就知道了,痛定思痛,这四个字的代价太大了。
  所以,在与厂家进行合作的同时,一定要借助厂家的品牌力量,建立经销商自己的公司品牌,实现双品牌运营。
  所谓双品牌,就是将厂家品牌与经销商品牌整合在一起,利用厂家的品牌优势,带出自己的公司品牌。待逐渐运作成熟之后,要建立以自己的公司品牌为主、厂家品牌为辅的局面。
  积累本地资源
  在经销商拥有的诸多资源中,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和当地社会资源的积累,是含金量最高的。毕竟,中国各地的市场差异太大,极少能有全国通行的营销策略。由于相关法规的不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差距,有些地方一顿饭就能搞定的事情,换个地方往往能导致市场崩溃!
  这个时候,经销商在当地所积累的巨大社会资源就能发挥出价值了。这些社会资源所爆发出来的能力,不但厂家会有所顾忌,恐怕打算接盘的新经销商也得掐掐大腿吧。
  勿当“搬运工”
  从理论上来说,厂家与经销商之间各有分工。但从趋势上来看,厂家对市场的控制权必然是逐渐深入了。像康师傅这类重量级的公司,能够把市场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于是经销商的功能被逐渐弱化,最后“沦为”一个物流配送商,赚取一点配送费罢了。当然了,合作到这个份儿上,被厂家“pass”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这就是现实版的“温水煮青蛙”!
  若是不想坐以待毙,经销商就要在厂商合作中,主动承担更多的合作分工。别贪图省事,以为厂家做的事情越多越好,而是要站出来,主动承接一些工作,例如设计市场促销活动,市场调研,KA谈判,产品组合调配,设置市场费用预算等等。
  经销商主动承担的工作越多,合作中的主动权也就相对越大。同时,对自己的业务团队和运营体系,也是一个直接的技术能力和运用范畴的同步提升。
  构建运营体系
  现在很多经销商的管理是很乱的,很少能有系统的程序来运作市场。
  拿库存这一块来讲,有的经销商仓库没有管理系统,自己的仓库里有什么都不知道,一年销量一千多万却没有利润,钱都到哪里去了?都遗漏在管理体系的缝隙里了。
  成本是经销商的命脉,搭建良好的运营体系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运营体系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包括厂家、产品、市场、团队、后台团队、分销渠道与物流体系等等。在这种体系之下,各个环节会被有效控制起来,运作成本可有效降低。
  最终,所有厂家的品牌和产品最终将变成一种可被替换的工具型资源,单个厂家已经无法动摇整体运行体系。即便部分厂家中断合作,经销商也能迅速启动后备替补。
  某厂家考核业务团队对经销商的管理水平时,设置了4个基本问题:老板的生日,老板儿女的生日,老板身上有什么慢性病,经销商哪天发工资。别看这简单的4个小问题,八成以上的业务人员都回答不上来。
  可是,又有多少厂家对自己业务员的要求,达到这种程度了呢?
  有些地方一顿饭就能搞定的事情,换个地方往往能导致市场崩溃!
其他文献
“你去看看中国现在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一个强势的领导,都是大权独揽,而且是专制的。”  曾经,宗庆后目标是做“杭州的李嘉诚”,并声称15年就做出李20年的成绩,  今年,他以一个非上市公司董事长800亿元的财富问鼎内地首富。  一旦娃哈哈部分资产上市,他的身家将接近华人首富李嘉诚。  目前饮料是占据98%份额的主业,但他的多元化战略正在展开。  最近,中国的“饮料大王”宗庆后再次掀起波澜,时隔两年,
期刊
百事不可能因为跟康师傅联姻了就异军突起,就能与可口可乐的碳酸划江而治,那简直是不可能的!百事碳酸的任务就是多卖些钱,或者在战略上有效牵制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唱主角的还得是康师傅的茶饮和水饮。  我一直认为,统一老坛酸菜面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统一单方面的努力,还有康师傅的主动配合。康师傅的主动配合表现在放弃了方便面阵地,康百联合暴露了康师傅的战略重心已经向水饮转移了。  一、康师傅重心转向水饮  重心
期刊
【导语】2011年我国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那么这其中的投资机会呢?  进口葡萄酒投资别扎堆  葡萄酒这套投资体系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但是在选择进口葡萄酒投资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比如波尔多左岸葡萄酒,通常要储藏10年以上。即使投资者买了2009年这么好年份的葡萄酒,现在也不适宜喝,需要放上十年八年才是真正的好时机。这就需要投资
期刊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销售时期结束后,1982年取消专卖制,生产销售全部放开。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全国召开五届评酒会,评出十七大名酒。茅台、五粮液等众多白酒正是凭借国家的评选、政府的背书,在众多白酒品牌中脱颖而出。  孔府宴、孔府家、秦池凭借中央电视台巨大的广告效应,在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放开、人们认识还停留在计划年代一炮走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由此也造成其生
期刊
【引文】夏季,如果展开大规模、强有力的针对终端消费群体的广告及促销活动,返利于民,就可能出现逆季消费,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上卖场的“头版头条”  在淡季,如果使白酒经常出现在各大卖场促销海报的“头版头条”,即使卖场冷清一些,但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曝光率依然会保持在较高水平。条件允许的白酒产品,还可以选择在卖场的促销活动期间进行合作,充当活动礼品或奖励,这样既能和卖场打好关系基础,还可以变相为自有产
期刊
【导语】2011年以前,“骗子”模式是最省事、最容易赚钱的模式。之后,“骗子”模式赖以成功的条件都在逐步消失。  谁玩了谁?  博弈论将世界上的人分成三种:骗子、傻子和精明人,并认为,世界的进步,就是由这三种人的“博弈”在推动。看看进口葡萄酒,还真是如此(见表1)。  张裕:生产商骗得太多,不如我自己买厂。  为什么有傻子  傻子的根本问题,是不明白怎样判断价值,被包装过的话术所蒙蔽,在购买时付出
期刊
中档白酒在运作餐饮终端时,切忌全面撒网、遍地开花。  包装陈列  包装陈列即终端生动化建设。终端生动化是指通过最佳陈列地点和一切可以运用的广告宣传物料来提醒消费者关注我们的品牌和产品,营造品牌氛围,传达品牌信息,并最终影响或促进消费者购买我们产品的一种品牌推广手段。  包装陈列是产品在终端营销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白酒产品在餐饮终端运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具体可包括形象包装与产品陈列两方面:  
期刊
【延伸阅读2】  【文章三】  【导语】现在业界几乎把加多宝(原红罐王老吉经营公司)捧上天了,陈鸿道的威名也在一夜间流传于大江南北。由于其神秘性,更加让人浮想联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正是由于陈的意气用事,加多宝也曾经大败于茶饮料市场,其早期操作冰红茶、绿茶等茶饮料则是不折不扣的一场营销败局。  加多宝茶饮料当初曾一度为华南知名品牌,销售额曾在2002年的东莞、深圳两地达到顶峰,直逼当时的茶饮料第
期刊
【导语】此次黄酒被曝致癌事件,可能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的碰撞之下“悲剧的产物”。  黄酒“致癌门”风波  近日香港消委会指出古越龙山、“塔牌”等浙江著名黄酒产品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偏高,可能致癌。消息发出后,多家媒体报道称古越龙山黄酒产品遭超市下架。  而古越龙山则在官网发布公告,称“目前我国对酒类中的EC含量尚无限量标准,同时,媒体报道的古越龙山、塔牌3款酒中的EC含量仍远低于欧盟国家及其
期刊
【导语】想想上世纪80年代的啤酒,和现在葡萄酒的尴尬境何其类似——都被认为是在一定场合且身份高贵的象征。但20多年以后,让啤酒厂家真正赚到大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桃红葡萄酒?  这个从没听说过的东东,能有市场吗?  实际上,葡萄酒从颜色上分为三种类型:即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或者玫瑰红,以下都统称为桃红)。可消费者和经销商一般认为红酒=干红=葡萄酒,再细问这三者的区别时,往往说不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