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同时,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我要上全运”各项目选拔赛也正进行激烈的角逐——比赛的主角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体育运动爱好者。8月5日,一群篮球爱好者组成的上海YM队在2021年陕西全运会群众组比赛篮球项目5v5男子青年农村乡镇组决赛中,以84:72的比分击败天津江林队获得冠军,这也是上海队在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夺得的首枚金牌。
除了夺牌项目外,上海市民为了争取上全运,在空闲时间积极锻炼,挥汗如雨。广播体操上海选拔赛的大赢家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代表队就兴奋地表示:“我们每天早上坚持两到三个小时,练好之后浑身都是汗。如果能上全运的话,对我们来讲就太幸运了。”
积极参与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只是上海人热爱运动健身的一个缩影。根据不久前发布的《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300指数”),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较上一年增加了2%,相当于增加了近50万人,这一增幅是五年来最大的。
上海人越来越爱运动,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告诉《新民周刊》,全民健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素质。“上海市民的体质达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各年龄段市民的体质达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月8日既是本届奥运会的闭幕日,也是全国第13个全民健身日。今年全民健身日的主题是“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所展示的敢于突破、敢于拼搏、敢于超越的精神,无疑深深鼓舞和激励着全市人民。上海市委、市政府发给中国代表团的贺电,上海发布每次推出,基本都在10分钟左右就收获了10万 的阅读量;从7月15日公布入选中国代表团的上海参赛人员名单以来,截至8月10日,媒体对于奥运会上海参赛人员的报道,不算转载的,原创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报道)就超过8200篇,平均每天超过300篇。上海运动员的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6.5亿。这些数据直接反应了广大市民对体育的热爱和关注程度。
这些热情和关注也实打实地转化为了体育人口。从奥运会开幕7月23日到8月10日,共计11万余上海市民领取上海体育消费券18.6万张,产生订单9.2万余笔,享受消费券补贴338万元,拉动场馆直接消费900万元。奥运期间(除因台风闭馆的3天),日均消费券订单5448单,相比5、6月份的日均2890单,增长率达89%;日均消费券金额19.7万元,相比5、6月份日均9.7万元,增长率达103%;日均拉动直接消费52.6万元,相比5、6月份日均26.6万元,增长率达98%。健儿们的出色表现实实在在地点燃了上海市民的运动激情。
每一位普通市民都能积极运动,每一位体育运动爱好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全民健身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霹雳舞:从街头走向更大舞台
2020年12月,国际奥委会作出决定,2024年巴黎奥运会增设霹雳舞、滑板、攀岩和冲浪4个大项,霹雳舞首次进入奥运会。随后,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霹雳舞项目竞赛规程》,十四运会增设霹雳舞项目。
7月23日,距离全运会霹雳舞开赛还有44天,记者来到位于虹口体育场的CASTER舞蹈教室,这是上海最大规模的街舞培训机构,漫步在舞蹈室中,随处可见各种国际街舞大赛的奖杯奖状。如今,这里也成为上海霹雳舞运动员的培养基地。
霹雳舞,英文名Breaking,源于美国嘻哈文化,是广义街舞的一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霹雳舞开始在我国风靡,不少年轻人通过录影带自学动作甚至互飙舞技。这些年,随着街舞类综艺的火爆,霹雳舞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
今年5月,霹雳舞上海队正式成立,共有三名教练,四名队员。虽然成立时间并不长,霹雳舞教练郑国维告诉记者,上海在该项目上的发展早有积累,实力强劲,比如队员之一的商小宇,2018年作为中国队唯一选手进入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霹雳舞项目前四强,后又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夺冠;而项目的训练团队,也是由青奥会国家队的班底组成。“原来霹雳舞是街头文化的代表,不少人对舞者的形象会有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此番霹雳舞走上更大舞台,不仅能让大众了解这项运动背后的体育精神,也可以将这项运动本身變得更为规范。”郑国维说。
“霹雳舞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这个项目是体操、武术、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的杂糅,在竞技的过程中,运动员得以展现自己的体态之美。这恐怕也是受众逐渐变窄的奥委会要将霹雳舞纳入奥运会的原因——它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虹口区体育局副局长李希恩向记者道出了几个月来他对霹雳舞的观察和总结。
单手撑地,瞬间发力,身体腾空,急速打转,这是霹雳舞的经典动作。那么,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霹雳舞,和人们熟悉的街舞相比,会有什么不同?霹雳舞项目的另一位教练许坤炜告诉记者,十四届全运会的评分规则与奥运会是一样的,根据选手的舞感、原创性、身体能力、完成度、自信、表现力这几个方面进行评分。
“霹雳舞自带竞技属性,诞生之初就是为了‘battle’。为了‘battle’,霹雳舞的包容性也格外强,舞者在广泛吸收不同舞种优势特点后,再以breaking的方式去把它体现出来——音乐、动作、节奏,运动员在‘battle’中发掘人体极限。”许坤炜说,霹雳舞者参与国际赛事,舞蹈的艺术质量不容忽视。“霹雳舞想要赢,跳出自己的风格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身体条件,对于他们的眼界也有要求,只有看得多,才能在不同的派别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原创。”
目前,虹口区体育局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大禾升平(CASTER)培养霹雳舞运动员,“我们给运动员们立了很多规矩。比如霹雳舞中的一些项目,伤病的风险很大,我们会邀请一些运动医学的专家為运动员们培训讲解。现在对饮食的要求特别高,我们要求运动员必须吃食堂,不能外食,他们完全遵守。他们的训练强度非常大,一日三练,这种自发性主动性深深感染着我们,这和以往我们要求运动员练习,完全是两种氛围。”李希恩说,不管是从管理还是从人员配置上,霹雳舞上海队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对这支队伍在全运会上的表现,上海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作为从事霹雳舞20多年的资深舞者,郑国维认为,霹雳舞的学习是一个正能量的过程,值得向更多人推广。“好的霹雳舞者,不仅有好的舞蹈展现、音乐理解等,在和国外一流舞者竞技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国际视野都能得到锻炼。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全运会的契机,让霹雳舞的魅力感染到更多人。”
“我要上全运”,人人来参赛
2024年,街头运动霹雳舞将首次登上巴黎奥运会赛场,这足以说明,现代奥运会正在努力面向新时代、拥抱年轻人。
在这一点上,全运会改革的步子比奥运会迈得更早、更大。
4年前的天津全运会首次设置了群众项目,让广大业余体育爱好者有了更高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广场上打太极的爷叔们,平地上享受速度与激情的轮滑少年……只要有两把刷子,都可以登上全运的舞台。
今年的全运会上,群众选手的参与面更广,获奖范围更大了,赛制也更加完善。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项目共设19个大项,185个小项,其中比赛项目15项,展演项目4项。而上海,计划参加全部19个大项的群体项目预决赛,参与人数预计达3500人。
正在为轮滑项目准备的臧应璐,是上海速度轮滑的种子选手。35岁的她,宝宝刚满10个月,得知速度轮滑入选全运会群体项目后,她深感机会难得,于是努力恢复身体,积极训练,让自己在比赛时能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我是东北人,家乡流行滑冰运动,而轮滑是滑冰的辅助项目。小时候,体育老师的影响下,我接触了这门运动,后来妈妈也觉得这项运动能够强身健体,这个爱好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臧应璐曾是我国较早的专业轮滑运动员,11岁就入选上海前卫轮滑队接受专业训练,12岁参加1999年在上海金山举办的亚洲锦标赛时,代表中国队收获了唯一一枚铜牌,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她想,以后要让红旗升得更高,成为冠军。但当时,中国的轮滑项目和国外发展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她曾无数次想要放弃,但对轮滑的热爱令她坚持,最终圆梦——2012年亚洲沙滩运动会上,她获得了200米速度轮滑项目的金牌。“退役了快十年,还有机会能参加这样级别的比赛,我一定会拼尽全力。”臧应璐说。
28岁的蓝王恒是上海自由式轮滑的参赛者,2011年曾获得自由式轮滑的世界冠军,现在是上海一家轮滑运动相关企业的赛事部经理,他回忆:“小学时,同学在玩这个项目,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踩在轮子上保持平衡的项目。因为轮滑成绩优异,被选拔到上海进行专业训练。跟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相比,轮滑更加新颖,它能让人体验速度感,锻炼人的平衡力,有其独特魅力。”蓝王恒表示,最近边办赛边备赛,生活忙碌但充实,“此次参加全运会,也是一个向更多人展示轮滑运动的机会”。
两位运动员都是自小通过选拔来到上海的优秀运动员,亲历并见证着上海轮滑项目的发展与繁荣。上海市轮滑运动协会会长顾卫峰告诉记者:“上海是我国轮滑运动的发源地,运动员在全运会上激情比拼的同时,轮滑也已成为沪上最普及的青少年运动之一。在上海,轮滑运动的青少年覆盖率超过九成,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双轮滑鞋。轮滑俱乐部已遍布上海每个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在开设轮滑兴趣班。在大众和专业两个方面,上海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今年全民健身日的主题是“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所展示的敢于突破、敢于拼搏、敢于超越的精神,无疑深深鼓舞和激励着上海人民。
在上海,“我要上全运”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推动“健康上海行动”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舞台。今年73岁的沃霞芬曾荣获2017年天津全运会60岁组乒乓球女单铜牌,今年将再次代表上海参加乒乓球女子单打70岁及以上组的比赛,是上海队年龄最大的选手。虽然年事已高,但她的体能训练从不放松,还积极与教练探讨如何提高和改进技术,成为上海队夺牌主力。
臧应璐、蓝王恒、沃霞芬这样的运动员并非个例,桂劲松表示,上海是一座人人都有机会出彩的城市,只要你对体育运动有热情,就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赛事,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打造人人健身的健康城市
五角场街道的一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中,范阿姨正在进行脑梗后的康复锻炼。一年前,她因为脑梗行动不便,靠轮椅出行,如今家门口有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老伴陪着她几乎每天来此打卡,通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她的协调能力、走路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改善。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是上海在全国首创、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坚持智能化与适老化并重。每一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都拥有多种为老年人度身定制的健身设备,比如“律动沙发”,老人只要坐在沙发上,就可以达到运动的效果,促进老年人的肠胃蠕动,对便秘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在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健身时,老人们手臂上还会佩戴一块监控设备,心跳等实时数据传送到工作人员的电脑和场馆里的大银幕上,工作人员会根据每一位老人的身体数据来判断他们的健身情况。“我们现在太幸福了,街道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这么专业的健身场所,还有专业人员指导,坚持锻炼看得到效果。”一位来此健身的阿姨表示。
據了解,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不少于100家。在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目前全市各区建成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已有22家,全部免费或者低收费公益开放。2021年底,全市将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不少于30家,逐步扩大在各区和街镇的覆盖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科学健身需求。。
未来,上海将逐步建立“一人一档”的老年人运动健康电子档案,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依托“互联网 健身”提供适老化的专业智慧服务,加强运动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样本跟踪研究,打造“体医养”融合的示范站点和老年人欢迎的民生工程。
上海为老年人在营造一种“爱健身、乐健身”的生活氛围的同时,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中“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屡见不鲜。上海市体育局一直推动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倡导上海青少年都学会并掌握至少三个体育运动项目:一个个人项目、一个集体项目、一个棋牌类智力项目。这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开发智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树立规则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经过5年多的发展,“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不断完善,据《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比2015年人均1.76平方米增加了0.59平方米。当市民想了解身边的场馆运动、日常健身、赛事报名、体育配送服务等信息时,只需要搜索上海智慧体育特色的微信小程序“来沪动 | 健身地图”,即可轻松掌握相关信息。
去年疫情期间,上海体育局还推出了精心制作的“冠军 Jiao 你做运动”系列视频,邀请吴敏霞、王励勤等 20 多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拍摄居家锻炼视频,为市民在家健身提供“金牌”示范和指导。
全民健身日当天,上海全市有近千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市民朋友在做好个人防疫和遵守场馆有关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可以安全、有序地健身。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经营性体育设施也积极参与,为市民提供免费开放时段。
同时,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今年全民健身日期间,上海体育部门积极支持鼓励广大市民线上健身。8月8日至8月31日,24天里,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线上运动会不设门槛,不限表现形式,男女老幼皆可参与,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的平台。此外,本届奥运会的新科冠军姜冉馨等在线喊你一起来运动,王励勤、陶璐娜等奥运冠军前辈也将为市民送出“健身大礼包”。
据悉,目前上海共有620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未来,他们将帮助更多体育爱好者及居民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身体素质。把科学健身指导覆盖面从单一的居委会向学校、企事业单位及楼宇全面延伸。难怪桂劲松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由衷感叹,这些年来,全民健身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依靠全民参与的健身社会已然在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