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艺术是一门很特别也很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门非常磨练人心的手艺,初学玻璃艺术时,我的确有着一颗“玻璃心”,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一听到裂、碎等字眼,脑袋里就好像有神经抽搐,经过一两时间的磨练,慢慢成就了一种“浴火重生”的心态,就像玻璃一样,人们总是看到它脆弱的一面,却不了解它可以在火里重生。
《生命博物馆》
说来很神奇,我依旧会记得一些发生在很小时候的事,例如躺在床上的我会突然想到,我要是死了就什么感觉都没了,我会完全消失好像没有存在过,因为当时莫大的恐惧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一直以来我对生命有着复杂的情感。我试图寻找他们存在过的痕迹,找到另一种方式让他们再生。
小时候对于动物的喜爱在于占有,却在它们死去的时候悲痛欲绝。于是后来,我会一边疯狂热爱着动物,一边坚决不再饲养他们。我想,大概就是这种渴望却没办法拥有的情感让我时常想要用作品描绘出他们的形态,并借用这些形态来表达我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博物馆》也是我的创作主题《向死而生》系列之一。
《愿你在生活中总能找到缝隙》
我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介于具象与抽象间的平衡点。这组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为了纪念我这匆匆一年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然而多说不宜,希望你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希望你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共鸣。
关于这次毕设的作品,要追溯到我大二那年,当时想做一组表达向死而生的作品,于是想到了“骨”这种素材,骨可以说是一个生与死的中介,生者体内不可缺少,死后亦不会轻易消逝。与自己专业结合,玻璃本是一种需要高温成型且限制性极强的材质,不同厂家生产的玻璃料烧制在一起都会引发炸裂,但其透明与可塑的特性又赋予了它极大的魅力,加之当时我还未真正接触自己的专业,甚至对玻璃成型的很多限制性都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若是能把其他材质的东西凝固到玻璃中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虽然遭到很多质疑与反对,但终归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拟定了大学的第一个研究项目《玻璃与其他材质融合的新技法探究》,也恰恰是这份“不了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实践出真知”。
起先的实验很受挫,但值得庆幸的是,它总会给我留下一丝“线索”。以“骨头”的实验为例,我的第一组实验将鱼骨烧入整块玻璃后,只在边缘部分留下了一点骨质物痕迹,但对我来说也算是惊喜,于是我开始不断地提出猜想与改进方案,最终得到了一组烧制玻璃与骨质物的实验数据。
在第一次的研究项目中同时还获得了玻璃与金属、矿石烧制的实验数据,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传统的玻璃工艺常用于制作一些大型摆件和器皿,但有了这一组实验后,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其他课程,并用一些以玻璃为主的综合材料制作首饰。
例如用玻璃和银戒指高温烧制在一起,像一般传统的宝石首饰,它需要依据宝石形态用银塑造外形,而玻璃和银都有可塑性,这样的首饰在创作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由此转向了我大三的研究项目《工艺美术结合型技法创新与首饰方向运用发展》。
然而在制作这些首饰的过程中我发现,因为重量问题使它们大多只能做成戒指或胸针,于是我便想研究一些轻质的材料来制作耳环和项链。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过年回奶奶家时,奶奶唤我帮忙,说年纪大了戴不上项链,我在心疼之余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做一种耳环与项链结合在一起的首饰,这样的首饰既方便佩戴又不易丢失,同时这样的形式所形成的空间也更有利于我去完整地表现灵感。于是我开始了大四的研究项目《轻质玻璃技法探究与耳颈一体型首饰发展》,在该项目中我将轻质玻璃的技法确定为pate-de.verre、窑制精铸与灯工玻璃的盘线。
关于这三组研究项目,不仅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学长,也要感谢清华大学“星火计划”的长期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我想主要着手解决玻璃首饰较为脆弱的问题,我相信用玻璃制作首饰的技法探索还有着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我去发现。
这次毕业设计,我运用了之前研究项目的成果,与五组不同的灵感相结合,完成了这一系列“耳颈一体型轻质玻璃首饰”。想起小时候画画,天真地以为自己画出来的形象,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于是对于画画这件事会异常认真负责。后来有人问起我,对于创作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感觉依旧奇妙,产生灵感的时候就像突然怀孕一样,欣喜又忐忑,在接下来漫长而辛苦的孕育中作品会逐渐完整,而人们在制作时所带有的情感也将给他们注入灵魂。是的所有作品都是有生命的,至少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我十月怀胎的孩子。于是在情感这个大主题下,我希望可以将我内心深处的更多感受表达出来。
《生命博物馆》
说来很神奇,我依旧会记得一些发生在很小时候的事,例如躺在床上的我会突然想到,我要是死了就什么感觉都没了,我会完全消失好像没有存在过,因为当时莫大的恐惧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一直以来我对生命有着复杂的情感。我试图寻找他们存在过的痕迹,找到另一种方式让他们再生。
小时候对于动物的喜爱在于占有,却在它们死去的时候悲痛欲绝。于是后来,我会一边疯狂热爱着动物,一边坚决不再饲养他们。我想,大概就是这种渴望却没办法拥有的情感让我时常想要用作品描绘出他们的形态,并借用这些形态来表达我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博物馆》也是我的创作主题《向死而生》系列之一。
《愿你在生活中总能找到缝隙》
我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介于具象与抽象间的平衡点。这组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为了纪念我这匆匆一年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然而多说不宜,希望你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希望你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共鸣。
关于这次毕设的作品,要追溯到我大二那年,当时想做一组表达向死而生的作品,于是想到了“骨”这种素材,骨可以说是一个生与死的中介,生者体内不可缺少,死后亦不会轻易消逝。与自己专业结合,玻璃本是一种需要高温成型且限制性极强的材质,不同厂家生产的玻璃料烧制在一起都会引发炸裂,但其透明与可塑的特性又赋予了它极大的魅力,加之当时我还未真正接触自己的专业,甚至对玻璃成型的很多限制性都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若是能把其他材质的东西凝固到玻璃中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虽然遭到很多质疑与反对,但终归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拟定了大学的第一个研究项目《玻璃与其他材质融合的新技法探究》,也恰恰是这份“不了解”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实践出真知”。
起先的实验很受挫,但值得庆幸的是,它总会给我留下一丝“线索”。以“骨头”的实验为例,我的第一组实验将鱼骨烧入整块玻璃后,只在边缘部分留下了一点骨质物痕迹,但对我来说也算是惊喜,于是我开始不断地提出猜想与改进方案,最终得到了一组烧制玻璃与骨质物的实验数据。
在第一次的研究项目中同时还获得了玻璃与金属、矿石烧制的实验数据,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传统的玻璃工艺常用于制作一些大型摆件和器皿,但有了这一组实验后,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工艺美术相关的其他课程,并用一些以玻璃为主的综合材料制作首饰。
例如用玻璃和银戒指高温烧制在一起,像一般传统的宝石首饰,它需要依据宝石形态用银塑造外形,而玻璃和银都有可塑性,这样的首饰在创作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由此转向了我大三的研究项目《工艺美术结合型技法创新与首饰方向运用发展》。
然而在制作这些首饰的过程中我发现,因为重量问题使它们大多只能做成戒指或胸针,于是我便想研究一些轻质的材料来制作耳环和项链。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过年回奶奶家时,奶奶唤我帮忙,说年纪大了戴不上项链,我在心疼之余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做一种耳环与项链结合在一起的首饰,这样的首饰既方便佩戴又不易丢失,同时这样的形式所形成的空间也更有利于我去完整地表现灵感。于是我开始了大四的研究项目《轻质玻璃技法探究与耳颈一体型首饰发展》,在该项目中我将轻质玻璃的技法确定为pate-de.verre、窑制精铸与灯工玻璃的盘线。
关于这三组研究项目,不仅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学长,也要感谢清华大学“星火计划”的长期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我想主要着手解决玻璃首饰较为脆弱的问题,我相信用玻璃制作首饰的技法探索还有着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我去发现。
这次毕业设计,我运用了之前研究项目的成果,与五组不同的灵感相结合,完成了这一系列“耳颈一体型轻质玻璃首饰”。想起小时候画画,天真地以为自己画出来的形象,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于是对于画画这件事会异常认真负责。后来有人问起我,对于创作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感觉依旧奇妙,产生灵感的时候就像突然怀孕一样,欣喜又忐忑,在接下来漫长而辛苦的孕育中作品会逐渐完整,而人们在制作时所带有的情感也将给他们注入灵魂。是的所有作品都是有生命的,至少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我十月怀胎的孩子。于是在情感这个大主题下,我希望可以将我内心深处的更多感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