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熟悉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位相声演员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相声演员的艺术风格一定脱离不开自己的性格,相声演员将自己的性格放大到极致便是他的艺术风格。正所谓“活如其人”。陈鸣志先生便是我所说的“活如其人”的代表。总结一个字——楞(不是贬义,性格特点)!
  自1999年学习相声以来,我和许多艺术家、老前辈接触甚密。但是和陈鸣志先生始终没有太多接触的机会。首先,他在哈哈笑相声队演出的时候,我一直坐台下听活,很少上后台去。其次他移师众友相声队的时候,我在众友后台听活,本来大有机会熟识,可是他老板着脸,一副不和蔼不可亲的样子,我也就没有主动靠近他,只是每次礼貌式地打招呼。想想这事还有一人可赖,那便是我的亲搭档张尧,他老跟我提陈先生又如何以言语的方式教育了他一顿。这令我更加胆怯,心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直到2009年。
  2009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倒不是因为陈鸣志先生主动理我了,而是那一年我未经师父允许,偷偷从红桥区文化馆辞职了,还浪费了一个事业编制。在师父看来这是胆大包天、脑子进水、神经错乱、大逆不道……挨着不挨着,反正比这难听的词都给我用上了。我俨然一副秦桧的嘴脸!本来我都想明白的事,让师父说得我有点晃范儿……一天晚上在大金台后台,被陈先生叫住:“听说你也辞职了?”本来已经深秋,就这一句话,我后背上就见汗了。“啊!我……”还没等我问还谁辞职了,陈先生自己就说了:“跟我徒弟赵博一样,心太大!多少人盼着有个稳定的工作,你们可倒好不珍惜,辞了!辞了干嘛呢?”“说相声!”“在文化馆就不能说相声了?再说,相声这碗饭这么好吃?将来出得来吗?”得!那态度,那表情,让我想起了少马爷嘴里的他大爷马桂元(据说是相声卫道士)!让我的心情一下回到解放前!后来陈先生再说什么已经都是浮云了,我醉了!这便是我们爷俩第一次正式谈话。
  似乎第二次正式谈话时,他已经病了,住在肿瘤医院,那是2010年8月,我通过赵博得知,他的愿望是上一次报纸,做一个专访。我带着当时的《渤海早报》记者杜琳去采访他,大夫特意给开了一间会议室,边聊天,边访问,老头儿心态不错,对自己的病情看得很乐观,聊得很开心,好像要把所有要对观众、对听众说的话在仅有的一点儿时间里都说了。没过几天,稿子就发了。了却了陈先生的一份心愿,也了却了我为老前辈许下的一份心愿。
  再去探望陈先生时,他的病情已经恶化,在家里,腹水了。看到我们去还是很高兴。那次我记得最清楚,因为和他聊了很多他的相声作品,比如《五红图》,我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聊了《吃元宵》《吃月饼》《开粥场》《老老年》,他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总之,无论他说的哪段节目,是否把杆,都有他“楞”的性格特点,都有他“楞”的艺术风格。都是陈鸣志似的“孔圣人”、陈鸣志似的“教书先生”、陈鸣志似的“大善人”。所以,他在我心中是一个明白的,值得学习的老前辈(所以他无常之后,我改称他为陈先师)。知道我爱使《写对子》,给了我一百零八副对子的文本。还给我一本春典词典,特意嘱咐我“回去是抄是复印我不管,用完你得还我,我还得借别人了,人家都订完了。”后来我也没印、也没抄(因为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按照陈先生的嘱咐,及时还回。
  后来就是他出埋体,我去清真寺送他。他在酒泉之下,我携妻去二墓包经礼,请阿訇给他念经。
  最近因准备录制《五红图》,之前反复看了陈先师的录像,不免伤感。时间过得太快了,陈先师无常五年了,对于回族来说五年是个重要的年头。这篇小文,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其他文献
有人说人生:不过—— 血与火。人,生,始于母亲不息的血。人,死,归于物质不灭的火。  那么,把“生与死”作为自己原始命题的悲剧,实际上,也即经由“血与火”洗礼之美。  如何来定义悲剧?前有恩格斯穿透历史、哲学的经典论述,后有鲁迅看透社会、人伦的形象描述,当然,还有众人看透本质、关系的各种阐述:“悲剧产生于矛盾和冲突中”,“毁灭或灾难显示甚至加强这种价值”,“没有怜悯感就不可能有悲的审美体验”,或许
期刊
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刘春爱是当代鼓曲大师骆玉笙的嫡传弟子,国家级非遗项目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今已年近七旬,依然活跃在京津冀曲坛。她的嗓音酷似老师,宽厚、圆润、明亮,至今歌来调门不减。  不久前,她应邀到唐山滦南县成兆才大戏院参加活动,笔者有幸欣赏了她演唱的骆派经典曲目《俞伯牙摔琴》。她高雅的台风、吐字行腔、举手投足恍如骆老再世……刘春爱不但很好地继承了骆玉笙的演唱特点,行腔委婉,韵味醇厚,
期刊
按照中宣部等六部门印发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的部署和《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培训工作方案》的要求,中国曲协组织研讨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本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  问:曲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研讨班的主旨是什么?  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三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
期刊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指引下,中国曲协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中坚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为实现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  四川省彭州市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也是中国曲艺之乡,其市花就是牡丹花,而中国曲艺最高奖就是“牡丹奖”。为让艺术“牡丹”和景致牡丹“花开并蒂”,进一步繁荣曲艺创作,延展曲艺理论研究的深度和
期刊
旅游路上传佳话,  有一辆三轮摩托追大巴。  别以为是小伙子飙车技,  她原来是个姑娘家。  车后边,还坐着姑娘她的爷爷,  双手紧把栏杆抓。  抓着栏杆还鼓劲:  “快!一定务必追上它!”  恁要问这是咋回事?  咱开门见山不拖拉。  赵志华是一位退休老记者,  人称“赵老师”,采风创作是行家。  这一天,带着老伴儿去旅游,  从北京,直奔承德塞罕坝。  远处看,绿色草原花鲜艳,  长空万里披彩
期刊
走上舞台,他身着戏装,扮演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瞟、睨、顾、盼,每一个眼神中都闪烁着星光。唱腔嘹亮高亢,身姿绰约,绝活层出不穷。舞台,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如果没有戏,生活便失去了意义。走下舞台,他是非遗传承人,细心琢磨,传播与发展铁岭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着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他叫张春丰,一个“80后”的年轻小伙子。在戏的一招一式中,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在表演的一颦一笑间,肩负着自己的使命。  
期刊
夏文兰从艺三十年座谈会上我曾受邀发言,这30年,我感叹很多,因为我亲眼见证了夏文兰的成长,亲眼见证了一个绣花厂女工成长为一名百姓喜爱的女笑星;亲眼目睹她们夫妻俩从草根艺术中走来,成为相声界少有的夫妻档。我很想借此机会写一篇文章对夏文兰从艺30年表示祝贺,可那次会嘉宾众多,争相发言,时间有限,只能即兴浅谈了些我与夏文兰、倪明的友情及他们的作品、人品、艺品。虽只是即兴,但兴之所至,倒也觉得畅快、惬意。
期刊
背景:常宝华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怹对相声热情未减,始终笔耕不缀,写心得写新作,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思维。他关心相声事业更关注青年相声演员的成长,怹曾多次谈到相声传承的重要性,谈到年轻演员的表演误区和新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时谈得激动了怹会焦急地说,“你知道那谁谁的家住哪儿吗,你开车带我去跟他聊聊,相声不能那样说。”常老师是个真实的老人,怹对相声的执着和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受怹影响我举办了“李伟建少儿相
期刊
2011年4月11日,陈鸣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至今,已经整整五年了。  在过去的五年中,当我每每回忆起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师,也常常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哀痛之中,那哀痛不仅是对生命无常的叹息,更多的是对他这样的相声艺人的境遇的无奈……  陈鸣志,原名陈嘉志,回族,生于1946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953年拜师相声艺人于宝林,分别在连兴茶社和声远茶社学习相声表演。后归入红桥区曲艺团相声队,团
期刊
女 自古百善孝为先,  男 最美儿媳佳话传。  女 孝老爱亲称典范,  合 构建和谐大家园。  女 温金娥出生在福建上杭县,  男 与丈夫喜结良缘恩爱缠绵。  女 没成想好日子刚过五年半,  男 丈夫就因公牺牲撒手人寰。  女 扔下了年迈公婆肝肠寸断,  男 老两口声声唤儿实在太可怜。  女 (喊)我的儿子啊!都说养儿为防老——  男 你不把爸妈管,  女 爸和妈疾病缠身——  男 已是那风烛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