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位相声演员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相声演员的艺术风格一定脱离不开自己的性格,相声演员将自己的性格放大到极致便是他的艺术风格。正所谓“活如其人”。陈鸣志先生便是我所说的“活如其人”的代表。总结一个字——楞(不是贬义,性格特点)!
自1999年学习相声以来,我和许多艺术家、老前辈接触甚密。但是和陈鸣志先生始终没有太多接触的机会。首先,他在哈哈笑相声队演出的时候,我一直坐台下听活,很少上后台去。其次他移师众友相声队的时候,我在众友后台听活,本来大有机会熟识,可是他老板着脸,一副不和蔼不可亲的样子,我也就没有主动靠近他,只是每次礼貌式地打招呼。想想这事还有一人可赖,那便是我的亲搭档张尧,他老跟我提陈先生又如何以言语的方式教育了他一顿。这令我更加胆怯,心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直到2009年。
2009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倒不是因为陈鸣志先生主动理我了,而是那一年我未经师父允许,偷偷从红桥区文化馆辞职了,还浪费了一个事业编制。在师父看来这是胆大包天、脑子进水、神经错乱、大逆不道……挨着不挨着,反正比这难听的词都给我用上了。我俨然一副秦桧的嘴脸!本来我都想明白的事,让师父说得我有点晃范儿……一天晚上在大金台后台,被陈先生叫住:“听说你也辞职了?”本来已经深秋,就这一句话,我后背上就见汗了。“啊!我……”还没等我问还谁辞职了,陈先生自己就说了:“跟我徒弟赵博一样,心太大!多少人盼着有个稳定的工作,你们可倒好不珍惜,辞了!辞了干嘛呢?”“说相声!”“在文化馆就不能说相声了?再说,相声这碗饭这么好吃?将来出得来吗?”得!那态度,那表情,让我想起了少马爷嘴里的他大爷马桂元(据说是相声卫道士)!让我的心情一下回到解放前!后来陈先生再说什么已经都是浮云了,我醉了!这便是我们爷俩第一次正式谈话。
似乎第二次正式谈话时,他已经病了,住在肿瘤医院,那是2010年8月,我通过赵博得知,他的愿望是上一次报纸,做一个专访。我带着当时的《渤海早报》记者杜琳去采访他,大夫特意给开了一间会议室,边聊天,边访问,老头儿心态不错,对自己的病情看得很乐观,聊得很开心,好像要把所有要对观众、对听众说的话在仅有的一点儿时间里都说了。没过几天,稿子就发了。了却了陈先生的一份心愿,也了却了我为老前辈许下的一份心愿。
再去探望陈先生时,他的病情已经恶化,在家里,腹水了。看到我们去还是很高兴。那次我记得最清楚,因为和他聊了很多他的相声作品,比如《五红图》,我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聊了《吃元宵》《吃月饼》《开粥场》《老老年》,他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总之,无论他说的哪段节目,是否把杆,都有他“楞”的性格特点,都有他“楞”的艺术风格。都是陈鸣志似的“孔圣人”、陈鸣志似的“教书先生”、陈鸣志似的“大善人”。所以,他在我心中是一个明白的,值得学习的老前辈(所以他无常之后,我改称他为陈先师)。知道我爱使《写对子》,给了我一百零八副对子的文本。还给我一本春典词典,特意嘱咐我“回去是抄是复印我不管,用完你得还我,我还得借别人了,人家都订完了。”后来我也没印、也没抄(因为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按照陈先生的嘱咐,及时还回。
后来就是他出埋体,我去清真寺送他。他在酒泉之下,我携妻去二墓包经礼,请阿訇给他念经。
最近因准备录制《五红图》,之前反复看了陈先师的录像,不免伤感。时间过得太快了,陈先师无常五年了,对于回族来说五年是个重要的年头。这篇小文,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自1999年学习相声以来,我和许多艺术家、老前辈接触甚密。但是和陈鸣志先生始终没有太多接触的机会。首先,他在哈哈笑相声队演出的时候,我一直坐台下听活,很少上后台去。其次他移师众友相声队的时候,我在众友后台听活,本来大有机会熟识,可是他老板着脸,一副不和蔼不可亲的样子,我也就没有主动靠近他,只是每次礼貌式地打招呼。想想这事还有一人可赖,那便是我的亲搭档张尧,他老跟我提陈先生又如何以言语的方式教育了他一顿。这令我更加胆怯,心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直到2009年。
2009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倒不是因为陈鸣志先生主动理我了,而是那一年我未经师父允许,偷偷从红桥区文化馆辞职了,还浪费了一个事业编制。在师父看来这是胆大包天、脑子进水、神经错乱、大逆不道……挨着不挨着,反正比这难听的词都给我用上了。我俨然一副秦桧的嘴脸!本来我都想明白的事,让师父说得我有点晃范儿……一天晚上在大金台后台,被陈先生叫住:“听说你也辞职了?”本来已经深秋,就这一句话,我后背上就见汗了。“啊!我……”还没等我问还谁辞职了,陈先生自己就说了:“跟我徒弟赵博一样,心太大!多少人盼着有个稳定的工作,你们可倒好不珍惜,辞了!辞了干嘛呢?”“说相声!”“在文化馆就不能说相声了?再说,相声这碗饭这么好吃?将来出得来吗?”得!那态度,那表情,让我想起了少马爷嘴里的他大爷马桂元(据说是相声卫道士)!让我的心情一下回到解放前!后来陈先生再说什么已经都是浮云了,我醉了!这便是我们爷俩第一次正式谈话。
似乎第二次正式谈话时,他已经病了,住在肿瘤医院,那是2010年8月,我通过赵博得知,他的愿望是上一次报纸,做一个专访。我带着当时的《渤海早报》记者杜琳去采访他,大夫特意给开了一间会议室,边聊天,边访问,老头儿心态不错,对自己的病情看得很乐观,聊得很开心,好像要把所有要对观众、对听众说的话在仅有的一点儿时间里都说了。没过几天,稿子就发了。了却了陈先生的一份心愿,也了却了我为老前辈许下的一份心愿。
再去探望陈先生时,他的病情已经恶化,在家里,腹水了。看到我们去还是很高兴。那次我记得最清楚,因为和他聊了很多他的相声作品,比如《五红图》,我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聊了《吃元宵》《吃月饼》《开粥场》《老老年》,他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总之,无论他说的哪段节目,是否把杆,都有他“楞”的性格特点,都有他“楞”的艺术风格。都是陈鸣志似的“孔圣人”、陈鸣志似的“教书先生”、陈鸣志似的“大善人”。所以,他在我心中是一个明白的,值得学习的老前辈(所以他无常之后,我改称他为陈先师)。知道我爱使《写对子》,给了我一百零八副对子的文本。还给我一本春典词典,特意嘱咐我“回去是抄是复印我不管,用完你得还我,我还得借别人了,人家都订完了。”后来我也没印、也没抄(因为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按照陈先生的嘱咐,及时还回。
后来就是他出埋体,我去清真寺送他。他在酒泉之下,我携妻去二墓包经礼,请阿訇给他念经。
最近因准备录制《五红图》,之前反复看了陈先师的录像,不免伤感。时间过得太快了,陈先师无常五年了,对于回族来说五年是个重要的年头。这篇小文,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