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山、水、花木、建筑是园林造园中不可缺少的四个重要要素。由于自然环境、思维习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不同,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目的在于寻找园林艺术的规律,并在其的指导下探究古典园林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再生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精髓,将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最佳路径。
关健词:中西古典园林 造园要素 差异 再生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过程中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中西造园的發展过程中,山、水、花木、建筑是造园中不能缺少的四个要素。由于自然环境、思维习惯、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古典园林造园要素的差异化
1.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在类别上属于自然山水园,师法自然,它常常模拟大自然创造植物景观。就园林花木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注重保持花木的原始风格,更注重在山、水、建筑、人、天、地契合搭配的氛围,赋予种植花木一种精神性的‘合一’色彩”。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种植也不同于西方园林,它一般采用自然式种植,在某种程度上追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的天然境界。在花木配置上它强调季节变化,总是按照植物季节的交替规律和花期的时间特点来创造。同时,园林中各类花木的运用也已经形成了基本程式,如“桃李成蹊”、“堤湾宜柳”等。在植物配置方面,它非常看重与其他造园要素如建筑物、假山、溪水的配合,配置要求能够让山水“草木而华”,寸石生情,营造出妙趣横生的意境。中国传统园林还广泛采用比拟、联想等艺术手法,借花草树木的自然生态特征赋予某种人格意义,用来表达人的各类思想、品格。如耐寒的松柏比喻君子忠贞的品德,娇艳的玫瑰被赋予浓烈的爱情意念。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受唯理思想的影响,除自然美以外,更注重人工美,多采用规则式的配置方式,均匀对称。园林中的草坪、花圃,被分割成各种形状,树木本身有的也被修剪成规则式。花草在花坛中被图案化和文字化,树冠有的修剪成方块,有的修剪成球形,个别的还被修剪成廊道等创意图形。西方古典园林中的设计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树木花卉的应用上,处处蕴含了“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这与中国古典园林崇拜自然的理念是迥异的。西方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类型的多样,除本地树种外,还从其他国家大量引种植物,使得园林景观多样化,大多数植物也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
2.掇山叠石
掇山叠石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粹,在传统造园艺术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园林专家童寯先生针对造园要素谈到了许多观点,他认为造园要素应包括:花木鱼池,屋宇和叠石。依童寯先生所言可知,叠石是能够体现园林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借此表达“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美学精神。石是天地的骨骼,也是园林的骨骼。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强调山,没有山就没有园林,山与园林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两者很难分开。从形象上来说,假山是真山的抽象化缩移,在很小范围内展现出咫尺山林的氛围,营造出别致的意境。营造掇山叠石的意义在于妙造自然的意境,体现自然山水的人文精神。因此,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来说,在园林中塑造风格迥异的假山,能够让人感受到蜿蜒起伏的参差感,体会到落差美和层次性,为园林的可观赏性奠定基础。再者,加上与水流相得益彰,让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给人无限的美感,容易让人们体验到风景的美妙,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假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形象。
与中国古典园林嗜假山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侧重点不同,它更强调雕塑艺术的形成。在欧美国家,18世纪时我们通常所见的岩石才成为独立的景观,这个时间段之前,所谓的自然岩石几乎没有任何的精神象征和符号意义,它们主要被用作雕塑的材料。雕塑在西方园林中的布置是非常常见的,这样能够增加园林的人文艺术特色,但其自身的缺陷却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就是它自身拥有人工雕琢和写实,很难营造出叠石的意境。18世纪以后,西方风景设计的主流演变为自然风景园林,以岩石为主的造景仍然得不到普及。雕塑在西方园林中承担的角色只是点缀风景,不具备空间划分的作用。
3.园林理水
陈从周先生曾经说过:“水为陆之眼。”反映在中国造园史上,更多的是赋予它们富含生机的构景元素。中国园林在园林理水上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而且多数表现为以自然之态引置园中,如池沼、泉源、湖泊、瀑布等。水面表现形态也随着园林的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空间延伸,让景观在某些方面变幻无穷。中国古典园林理水造景,一般情况下注重静态水面。如在人造湖泊中,尽管它的面积是碧波万顷,但也是随风荡漾。园林水面一般波澜不惊,静止为主,但它又不同于死水一潭,静而不死。在造园中,建筑师讲究风水,他们引用活水,傍水而建,在曲径通幽中蕴含生机。水与山、石、花、草、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彼此映衬,成就古典园林的精美。
西方古典园林也注重构造水景,但它的艺术情趣与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大相径庭。西方园林强调人工美,它把人的能力的发挥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西方园中园林中,水体主要包含水池、瀑布、喷泉等。这些水体大多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来说以圈在水池或沟渠里为主,水池多成几何图形,规则对称,这个特征与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规则水体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园林理水在审美情趣上求动和变,强调水的流动感、音乐感和姿态美,把水的动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它的水体不像中国,一般不与岸边山石、树木配合,单独能够成就别致的美景。西方园林的水体要么反映园林建筑的气势恢宏,要么就是倒映蓝天白云以增添园林的空间层次感。
4.园林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是为观赏以及营造文化品味而修剪,大部分采用木构架结构。从类型方面来说,它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榭、舫、廊、塔、亭、厅堂等。它的建筑体量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有不同功能。它们在构造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组合成群体。当我们遇到不同建筑形成建筑组群时,建筑族群的平面布局,也按照一定的布局进行配置,一般来说是按内向含蓄、均衡对称的原则,单体建筑露出全部轮廓的机会很少,观者不容易从远处看到它的全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重视色彩的装饰作用,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它们的建筑色彩都非常鲜明,油饰、彩画,加上五颜六色的屋顶,照壁等,使中国园林建筑灿烂多彩、煜煜生辉。中国古典园林从属自然山水园,讲究“师法自然”,它的建筑不仅风格独到,而且文化氛围浓厚,蕴含着多元的哲学、美学思想。它建立在对生命内省式的体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据着中心地位,它统率园林,这点与中国古典园林差异巨大。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相对集中,尺度体量巨大。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同外界泾渭分明,几乎是相互隔绝的。在建筑文化上,与中国园林建筑宣皇权、明伦礼、追求自然美不同,西方园林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二.再生问题研究在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中的研究
探讨中西古典园林造型要素的差异,其意义不在于人为划分优劣,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探求中国古典园林如何融入當代景观之中。在东西文化逐渐靠拢的时代背景下,融会东方与西方,将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代景观中再生的可行之路。
1.西方园林文化挑战中国传统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园林文化受到西方园林文化的冲击开始于近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艺术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开,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纷纷涌现,中国园林的西化现象更趋明朗。中国古典园林在东西方激烈碰撞中略显颓势。从深层方面分析,除外来造园思想的影响外,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古典园林没有与现代景观设计很好衔接。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现代景园主要的对象是面向大众,根本目的是吸引游人,而非像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退隐静思之地。景园用材主要是现代化的材料,不再是传统的木构件,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筑建,装饰更加简化。现代景园是融入现实生活的,它是日常休息的场所,形式上是自由开放、内敛的。为适应现代景园的要求,很多园林设计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西方的造园方法,在具体工程实践上,大胆借鉴西方园林的设计语言,排斥了中国本土的人文环境。尽管西方园林的造园元素的植入为中国园林增添了部分活力,同时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生搬硬套西方园林模式,不去变通创造,一个恶劣的后果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缺乏民族特质,没有历史感,与周遭环境也缺乏统一等恶果。
2.传统的再生之路
中国古典园林的变是不能阻止的,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和潮流。它的转变之路并不能全盘西化,也并非照搬照抄,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要延承历史文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延承不是古代造园要素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古典园林的重复出现,而是采用中庸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和现代景园设计结合起来。首先研究并掌握古典园林的精髓,认真学习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寻找创作的合理性;其次,结合时代精神和人文环境进行再加工创作;再次,吸收和融合西方园林设计的科学理论、理念和方法,寻找中西古典园林在艺术上的契合点。如能坚持,才能创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现代化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周武忠主编,瞿辉等.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63.
关健词:中西古典园林 造园要素 差异 再生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过程中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在中西造园的發展过程中,山、水、花木、建筑是造园中不能缺少的四个要素。由于自然环境、思维习惯、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古典园林造园要素的差异化
1.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在类别上属于自然山水园,师法自然,它常常模拟大自然创造植物景观。就园林花木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注重保持花木的原始风格,更注重在山、水、建筑、人、天、地契合搭配的氛围,赋予种植花木一种精神性的‘合一’色彩”。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种植也不同于西方园林,它一般采用自然式种植,在某种程度上追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的天然境界。在花木配置上它强调季节变化,总是按照植物季节的交替规律和花期的时间特点来创造。同时,园林中各类花木的运用也已经形成了基本程式,如“桃李成蹊”、“堤湾宜柳”等。在植物配置方面,它非常看重与其他造园要素如建筑物、假山、溪水的配合,配置要求能够让山水“草木而华”,寸石生情,营造出妙趣横生的意境。中国传统园林还广泛采用比拟、联想等艺术手法,借花草树木的自然生态特征赋予某种人格意义,用来表达人的各类思想、品格。如耐寒的松柏比喻君子忠贞的品德,娇艳的玫瑰被赋予浓烈的爱情意念。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受唯理思想的影响,除自然美以外,更注重人工美,多采用规则式的配置方式,均匀对称。园林中的草坪、花圃,被分割成各种形状,树木本身有的也被修剪成规则式。花草在花坛中被图案化和文字化,树冠有的修剪成方块,有的修剪成球形,个别的还被修剪成廊道等创意图形。西方古典园林中的设计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树木花卉的应用上,处处蕴含了“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这与中国古典园林崇拜自然的理念是迥异的。西方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类型的多样,除本地树种外,还从其他国家大量引种植物,使得园林景观多样化,大多数植物也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
2.掇山叠石
掇山叠石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粹,在传统造园艺术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园林专家童寯先生针对造园要素谈到了许多观点,他认为造园要素应包括:花木鱼池,屋宇和叠石。依童寯先生所言可知,叠石是能够体现园林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借此表达“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美学精神。石是天地的骨骼,也是园林的骨骼。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强调山,没有山就没有园林,山与园林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两者很难分开。从形象上来说,假山是真山的抽象化缩移,在很小范围内展现出咫尺山林的氛围,营造出别致的意境。营造掇山叠石的意义在于妙造自然的意境,体现自然山水的人文精神。因此,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来说,在园林中塑造风格迥异的假山,能够让人感受到蜿蜒起伏的参差感,体会到落差美和层次性,为园林的可观赏性奠定基础。再者,加上与水流相得益彰,让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给人无限的美感,容易让人们体验到风景的美妙,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假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形象。
与中国古典园林嗜假山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侧重点不同,它更强调雕塑艺术的形成。在欧美国家,18世纪时我们通常所见的岩石才成为独立的景观,这个时间段之前,所谓的自然岩石几乎没有任何的精神象征和符号意义,它们主要被用作雕塑的材料。雕塑在西方园林中的布置是非常常见的,这样能够增加园林的人文艺术特色,但其自身的缺陷却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就是它自身拥有人工雕琢和写实,很难营造出叠石的意境。18世纪以后,西方风景设计的主流演变为自然风景园林,以岩石为主的造景仍然得不到普及。雕塑在西方园林中承担的角色只是点缀风景,不具备空间划分的作用。
3.园林理水
陈从周先生曾经说过:“水为陆之眼。”反映在中国造园史上,更多的是赋予它们富含生机的构景元素。中国园林在园林理水上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而且多数表现为以自然之态引置园中,如池沼、泉源、湖泊、瀑布等。水面表现形态也随着园林的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空间延伸,让景观在某些方面变幻无穷。中国古典园林理水造景,一般情况下注重静态水面。如在人造湖泊中,尽管它的面积是碧波万顷,但也是随风荡漾。园林水面一般波澜不惊,静止为主,但它又不同于死水一潭,静而不死。在造园中,建筑师讲究风水,他们引用活水,傍水而建,在曲径通幽中蕴含生机。水与山、石、花、草、建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彼此映衬,成就古典园林的精美。
西方古典园林也注重构造水景,但它的艺术情趣与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大相径庭。西方园林强调人工美,它把人的能力的发挥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西方园中园林中,水体主要包含水池、瀑布、喷泉等。这些水体大多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来说以圈在水池或沟渠里为主,水池多成几何图形,规则对称,这个特征与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规则水体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园林理水在审美情趣上求动和变,强调水的流动感、音乐感和姿态美,把水的动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它的水体不像中国,一般不与岸边山石、树木配合,单独能够成就别致的美景。西方园林的水体要么反映园林建筑的气势恢宏,要么就是倒映蓝天白云以增添园林的空间层次感。
4.园林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是为观赏以及营造文化品味而修剪,大部分采用木构架结构。从类型方面来说,它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榭、舫、廊、塔、亭、厅堂等。它的建筑体量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有不同功能。它们在构造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组合成群体。当我们遇到不同建筑形成建筑组群时,建筑族群的平面布局,也按照一定的布局进行配置,一般来说是按内向含蓄、均衡对称的原则,单体建筑露出全部轮廓的机会很少,观者不容易从远处看到它的全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重视色彩的装饰作用,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它们的建筑色彩都非常鲜明,油饰、彩画,加上五颜六色的屋顶,照壁等,使中国园林建筑灿烂多彩、煜煜生辉。中国古典园林从属自然山水园,讲究“师法自然”,它的建筑不仅风格独到,而且文化氛围浓厚,蕴含着多元的哲学、美学思想。它建立在对生命内省式的体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据着中心地位,它统率园林,这点与中国古典园林差异巨大。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相对集中,尺度体量巨大。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同外界泾渭分明,几乎是相互隔绝的。在建筑文化上,与中国园林建筑宣皇权、明伦礼、追求自然美不同,西方园林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二.再生问题研究在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中的研究
探讨中西古典园林造型要素的差异,其意义不在于人为划分优劣,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探求中国古典园林如何融入當代景观之中。在东西文化逐渐靠拢的时代背景下,融会东方与西方,将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当代景观中再生的可行之路。
1.西方园林文化挑战中国传统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园林文化受到西方园林文化的冲击开始于近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艺术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开,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纷纷涌现,中国园林的西化现象更趋明朗。中国古典园林在东西方激烈碰撞中略显颓势。从深层方面分析,除外来造园思想的影响外,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古典园林没有与现代景观设计很好衔接。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现代景园主要的对象是面向大众,根本目的是吸引游人,而非像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退隐静思之地。景园用材主要是现代化的材料,不再是传统的木构件,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筑建,装饰更加简化。现代景园是融入现实生活的,它是日常休息的场所,形式上是自由开放、内敛的。为适应现代景园的要求,很多园林设计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西方的造园方法,在具体工程实践上,大胆借鉴西方园林的设计语言,排斥了中国本土的人文环境。尽管西方园林的造园元素的植入为中国园林增添了部分活力,同时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生搬硬套西方园林模式,不去变通创造,一个恶劣的后果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缺乏民族特质,没有历史感,与周遭环境也缺乏统一等恶果。
2.传统的再生之路
中国古典园林的变是不能阻止的,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和潮流。它的转变之路并不能全盘西化,也并非照搬照抄,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要延承历史文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延承不是古代造园要素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古典园林的重复出现,而是采用中庸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和现代景园设计结合起来。首先研究并掌握古典园林的精髓,认真学习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寻找创作的合理性;其次,结合时代精神和人文环境进行再加工创作;再次,吸收和融合西方园林设计的科学理论、理念和方法,寻找中西古典园林在艺术上的契合点。如能坚持,才能创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现代化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周武忠主编,瞿辉等.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