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如何使学生学得更有趣,确实值得研究。同样的物理教学,有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的则枯燥无味,使人昏昏欲睡,其原因之一就是前者善于巧妙灵活地将某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能强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兴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驱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奇激趣、以新激趣、以疑激趣等手段,再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创造一个具有浓厚兴趣的心理情景,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使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
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实验现象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在《萘的升华和凝华》一节的教学中,由于生活中给学生提供的感性认识不足,学生尽管能顺利地背诵升华凝华的定义,但到运用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或发生许多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萘的升华和凝华的演示实验,取一个平底烧瓶,底部加入少量的萘粉,顶部插入一些枯树枝,用酒精灯对烧瓶底部稍稍加热,不一会儿就看到枯树枝上已是“银装素裹”,一幅奇异的“六月飘雪”图画便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无比兴奋。这个实验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和探索这种物态变化的强烈愿望;二是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足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意抓住学生心理,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例如:在讲“摩擦”一节时,取一根合适的铁棒, 叫一位大个子同学和一位小个子同学到前面来,各握住铁棒的一端争夺,结果是大个子同学得胜。这时我拿过铁棒,把抹有凡士林的一端交给大个子同学,两人再次争夺,结果竟然是小个子同学获胜,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同学们感到其中必有玄机,心中便出现了许多问号,这时我一语道破:“是摩擦在这里作怪,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这个现象。”
此时,同学们看了实验,已经对实验中的现象有了极高的兴趣,乘此机会,我又点出产生此现象是因为摩擦的缘故,大家的注意力马上就转到了摩擦现象上,为新课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我再开始进行新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追问”创设思维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无疑则不能释疑。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疑问入手,有意识地通过有趣的故事、现象设置追问,使无疑生疑、有疑激思,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的关系》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一下改变气体压强的大小在我们平常的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我将一个剥了皮、煮熟了的鹌鹑蛋放入一个圆底的长颈烧瓶中,问学生:谁能在不打破烧瓶的条件下把鹌鹑蛋完整地从烧瓶内取出?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开水烫,还有的干脆就自己走上讲台,先将烧瓶倒过来,用手使劲地搓烧瓶,在同学们的一阵阵惊呼声中,鹌鹑蛋缓缓地从瓶口掉出来。我继续问:(1)鹌鹑蛋为什么可以从瓶中出来呢?(2)能不能适当地改变实验条件让鹌鹑蛋出来得更快一点呢?(3)由你们所做的这些实验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追问将学生带入一组实验设计的环境中,当实验结论得出时,启发学生步步深入地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
总之,作为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巧妙地利用各种有趣的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好学、乐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物理世界。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兴趣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驱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奇激趣、以新激趣、以疑激趣等手段,再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创造一个具有浓厚兴趣的心理情景,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使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
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实验现象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在《萘的升华和凝华》一节的教学中,由于生活中给学生提供的感性认识不足,学生尽管能顺利地背诵升华凝华的定义,但到运用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或发生许多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萘的升华和凝华的演示实验,取一个平底烧瓶,底部加入少量的萘粉,顶部插入一些枯树枝,用酒精灯对烧瓶底部稍稍加热,不一会儿就看到枯树枝上已是“银装素裹”,一幅奇异的“六月飘雪”图画便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无比兴奋。这个实验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和探索这种物态变化的强烈愿望;二是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足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意抓住学生心理,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例如:在讲“摩擦”一节时,取一根合适的铁棒, 叫一位大个子同学和一位小个子同学到前面来,各握住铁棒的一端争夺,结果是大个子同学得胜。这时我拿过铁棒,把抹有凡士林的一端交给大个子同学,两人再次争夺,结果竟然是小个子同学获胜,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同学们感到其中必有玄机,心中便出现了许多问号,这时我一语道破:“是摩擦在这里作怪,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这个现象。”
此时,同学们看了实验,已经对实验中的现象有了极高的兴趣,乘此机会,我又点出产生此现象是因为摩擦的缘故,大家的注意力马上就转到了摩擦现象上,为新课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情绪。这样,我再开始进行新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追问”创设思维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无疑则不能释疑。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疑问入手,有意识地通过有趣的故事、现象设置追问,使无疑生疑、有疑激思,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的关系》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一下改变气体压强的大小在我们平常的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实际的应用,我将一个剥了皮、煮熟了的鹌鹑蛋放入一个圆底的长颈烧瓶中,问学生:谁能在不打破烧瓶的条件下把鹌鹑蛋完整地从烧瓶内取出?同学们跃跃欲试,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开水烫,还有的干脆就自己走上讲台,先将烧瓶倒过来,用手使劲地搓烧瓶,在同学们的一阵阵惊呼声中,鹌鹑蛋缓缓地从瓶口掉出来。我继续问:(1)鹌鹑蛋为什么可以从瓶中出来呢?(2)能不能适当地改变实验条件让鹌鹑蛋出来得更快一点呢?(3)由你们所做的这些实验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追问将学生带入一组实验设计的环境中,当实验结论得出时,启发学生步步深入地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
总之,作为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巧妙地利用各种有趣的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设置疑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让他们好学、乐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物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