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前提条件,而德育活动的形式、趣味性以及能否愉悦学生的身心等都关系到德育活动的实效。近年来,我们针对学生实际,把月主题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思想素材,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素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月主题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从队活动中感受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根据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知规律,我们认为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在于熏陶、感染。少先队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德育功能非常强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此,我们根据少先队的特征,制定了“发挥主体意识,形成德育氛围,重在熏陶感染”的十八字目标,通过少先队活动促进月主题活动的开展。
为了使月主题活动体现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我们力求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活动的趣味性。只有让每一个活动充分体现出乐趣,学生的参与面才会广,才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乐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第二是活动的层次性。即在确定一个主题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年级为单位设计相应的大、中、小队活动:一方面由学校大队部设计总的活动方案;另一方面以中队活动为点,小队活动为面,在考虑中、小队队员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拿出相应的子活动方案,要求子方案既突出辅导员的“辅”和“导”,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如“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在学校大队部制定总体方案后,低年级中队突出以认知为主的“小树叶找妈妈”实践活动;中年级中队围绕环保的重要性开展演讲、故事会、童话剧等语言类活动;高年级中队则以调查、研究为主题开展社区环保调研活动。整个活动在中队辅导员的辅导下,以小队为单位展开,最后进行小结评选。由于层次不同,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主题教育的氛围也浓厚起来。
二、月主题活动与艺术活动相结合,从课本剧中体验思想道德教育情感
我校把创建艺术活动特色学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近几年在创特工作中,以课本剧为主线,通过课本剧的创作、表演、绘画、制作等一系列艺术活动逐步形成了班级普及型、年级提高型和校级精品型三种层次。
课本剧以语文课本中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为题材,思想教育寓意深刻,深受学生的喜爱。鉴于此,我们把艺术活动月主题教育中的思想素材定格在“体验思想道德情感”上。首先,艺术活动形成的三种层次使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面大,除精品型要求较高外,提高型和普及型更具大众化;其次,艺术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以课本剧为主线的,无论是表演者(作者)还是观众都能在编、排、演的过程中体验题材情节的德育因素,区别出真假、善恶、美丑来。
三、月主题活动与节日庆祝活动相结合,从节日中挖掘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由于每年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中思想教育因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我们便将月主题活动与节日、纪念日联系起来,在欢庆节日的同时感悟其中的思想道德主题。
节日庆祝活动年复一年,具有周期性,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心情舒畅、激情澎湃、情感容易得到升华,避免了生硬地说教《规范》和《守则》。如十月的“爱国主义教育月主题活动”,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制订出不同的标准:一年级学生要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名、首都,尊敬国旗,懂得升旗仪式,知道队旗、少先队组织;二年级学生要求知道一些老一辈革命家,懂得少先队的一般知识,尊敬国徽;三年级学生要求唱好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特产,有热爱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四年级学生要求知道家乡的名人,了解祖国的民族英雄,有民族自尊心;五、六年级学生要求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并逐步树立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理想。由于不同年龄段的要求不同,各年级再将所要达到的目标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针对性明显加强。
四、月主题活动与常规活动相结合,从常规活动中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德育常规活动是落实德育基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但常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为了让枯燥乏味、走过场的常规活动有活力、出新意,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将月主题活动与常规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一方面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和橱窗、红领巾广播室、班队会等常规教育方式将月主题内容细化,另一方面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将思想道德从认知上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信念。同时利用诸如体现爱党爱国的《感动中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本》读书活动,城乡少年手拉手的互帮互助活动,爱心助残活动,体现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爱我学校门前一条街”社区活动等,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让学生切身体验、入脑、入心,促使学生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德育落在实处。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德育活动,德育活动必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才有生命力。只有将月主题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激励、注重评价、注重实效,最大限度地挖掘活动中的德育素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一、月主题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从队活动中感受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根据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知规律,我们认为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在于熏陶、感染。少先队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德育功能非常强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此,我们根据少先队的特征,制定了“发挥主体意识,形成德育氛围,重在熏陶感染”的十八字目标,通过少先队活动促进月主题活动的开展。
为了使月主题活动体现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我们力求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活动的趣味性。只有让每一个活动充分体现出乐趣,学生的参与面才会广,才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乐的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第二是活动的层次性。即在确定一个主题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年级为单位设计相应的大、中、小队活动:一方面由学校大队部设计总的活动方案;另一方面以中队活动为点,小队活动为面,在考虑中、小队队员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拿出相应的子活动方案,要求子方案既突出辅导员的“辅”和“导”,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如“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在学校大队部制定总体方案后,低年级中队突出以认知为主的“小树叶找妈妈”实践活动;中年级中队围绕环保的重要性开展演讲、故事会、童话剧等语言类活动;高年级中队则以调查、研究为主题开展社区环保调研活动。整个活动在中队辅导员的辅导下,以小队为单位展开,最后进行小结评选。由于层次不同,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主题教育的氛围也浓厚起来。
二、月主题活动与艺术活动相结合,从课本剧中体验思想道德教育情感
我校把创建艺术活动特色学校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近几年在创特工作中,以课本剧为主线,通过课本剧的创作、表演、绘画、制作等一系列艺术活动逐步形成了班级普及型、年级提高型和校级精品型三种层次。
课本剧以语文课本中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为题材,思想教育寓意深刻,深受学生的喜爱。鉴于此,我们把艺术活动月主题教育中的思想素材定格在“体验思想道德情感”上。首先,艺术活动形成的三种层次使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面大,除精品型要求较高外,提高型和普及型更具大众化;其次,艺术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以课本剧为主线的,无论是表演者(作者)还是观众都能在编、排、演的过程中体验题材情节的德育因素,区别出真假、善恶、美丑来。
三、月主题活动与节日庆祝活动相结合,从节日中挖掘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由于每年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中思想教育因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思想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我们便将月主题活动与节日、纪念日联系起来,在欢庆节日的同时感悟其中的思想道德主题。
节日庆祝活动年复一年,具有周期性,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心情舒畅、激情澎湃、情感容易得到升华,避免了生硬地说教《规范》和《守则》。如十月的“爱国主义教育月主题活动”,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制订出不同的标准:一年级学生要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名、首都,尊敬国旗,懂得升旗仪式,知道队旗、少先队组织;二年级学生要求知道一些老一辈革命家,懂得少先队的一般知识,尊敬国徽;三年级学生要求唱好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特产,有热爱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四年级学生要求知道家乡的名人,了解祖国的民族英雄,有民族自尊心;五、六年级学生要求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并逐步树立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理想。由于不同年龄段的要求不同,各年级再将所要达到的目标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针对性明显加强。
四、月主题活动与常规活动相结合,从常规活动中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德育常规活动是落实德育基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但常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为了让枯燥乏味、走过场的常规活动有活力、出新意,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将月主题活动与常规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一方面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和橱窗、红领巾广播室、班队会等常规教育方式将月主题内容细化,另一方面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将思想道德从认知上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信念。同时利用诸如体现爱党爱国的《感动中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本》读书活动,城乡少年手拉手的互帮互助活动,爱心助残活动,体现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爱我学校门前一条街”社区活动等,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让学生切身体验、入脑、入心,促使学生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德育落在实处。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德育活动,德育活动必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才有生命力。只有将月主题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激励、注重评价、注重实效,最大限度地挖掘活动中的德育素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