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及畜禽粪便等日益增多,造成农村环境的持续污染,同时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短缺加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持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襄汾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汾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国土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
截止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项目600户;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700户,户用沼气使用率达80%以上;完成了54个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分布在全县的13个乡镇。在建项目工程生物质炉项目200户,节能吊炕400户,太阳能路灯40盏,全部按标准顺利实施完成,小型沼气工程两处, “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一处,大型沼气工程两处。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我县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自06年建设户用沼气开始起步,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支持,得以发展壮大,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养殖规模扩大造成污染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政府的服务方式、扶持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作用和效果也更加明显。
1、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做好各项社会化服务工作
为了确保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农委设立农村能源站,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政策制定、发展、协调等各项工作;成立了沼气发展专业合作社探索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养一沼一菜”、“养一沼一果”和“养一沼一麦”等循环连动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施肥技术,打造沼气亮点示范村、节能吊炕、生物质炉试点村。
我们把可再生资源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以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结合新农村建设给省级重点推进村定任务、加压力,要求省级重点推进村结合“四化四改”,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高标准完成沼气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邀请省、市专家做沼气知识专题讲座,从沼气池的推广运用,沼气池的设计规划、启动发酵、日常管理、安全使用、综合利用等方面做系统讲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沼气服务人员素质和农村沼气建设技术水平。
以新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要求服务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中高级沼气生产工,具备300~5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同时经过公开招标采购,购回抽渣车、气泵、电锤、甲烷检测仪、维修工具等设备,使我县户用沼气建后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和完善,实现了从“重建型”向“建管并重”型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沼气健康发展。
2、科学管理,全力推进产业建设
充分利用简报、会议、组织参观和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把“建好沼气、生物质炉、节能吊炕,为民谋利”、“建沼气、生物质炉、节能吊炕,就是建新村”等口号喊亮叫响,通过对群众进行投入、产出成本核算,转变群众的传统观念,使农民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实惠有了深入了解,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安全生产、保证质量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环境卫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限期完成、完善建后管理、讲求效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引导群众多形式、多样化建设沼气池,综合开发沼气利用。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户建户用。对小规模养殖农户,引导他们兴建单户沼气池,实行单户单用。另外一种是联户建池。针对一些没有搞养殖的家庭,或家庭条件较好而不愿意养殖,或缺乏劳力想用沼气却不能建沼气池等实际情况,我们积极探索“联户建池”集中供气模式,整合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是鼓励农村小庄园户、中大型养殖场与其他农户联合建设小型沼气、大型沼气池,“一户建池,多户用气”,实现由单户供气向集中供气、联户供气延伸。
同时,在全县范围内调查养殖户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建立全县可再生能源发展资源储备库;同时加强重点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监测,积极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建立完善的减排体系,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襄汾县大力倡导“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尽管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通过几年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但要想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农村户用沼气资金补助标准较低,池容小管理难度高
受市场影响,人员工资、建筑材料上涨,建一座10m3沼气池需投资3300元左右,加上改厨、改厕、改圈等辅助工程,总投资约需资金5500元。而国家补贴不到一半,农户自筹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户用沼气池建设进度,不少农户的沼气池不能按“一池三改”的标准完成。国家政策建设10m3沼气池,由于当地气候因素、农户管理水平等原因,15~20m3的沼气池操作相对省事,管理粗放,使用效果要明显好于10m3,群众较为认可。
2、重建轻管不容忽视
沼气池“三分建、七分管”,能不能用好沼气,关键看后期管理。目前,沼气只有建设经费,没有后期的管理经费,沼气用户一旦出现问题多数不能自行解决,而技工服务要核算成本,部分沼气户因为沼气池的后期管理不到位而停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沼气综合利用水平低
“三沼”的综合利用基本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农户建池还仅限于点灯、做饭,对他们来说“三沼”的综合利用还是空白。因此,他们会拿沼气和电能做比较,沼气池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不能完全显现。这也是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安全建设与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施工人员和沼气用户还存在思想麻痹、安全意识不强等思想,对安全发酵、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不能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四、推动襄汾县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1、增加农村沼气项目投入,解决养殖环境污染
推广沼气项目建设能有效减少禽畜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由于投资大,回报较慢,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沼气项目的投入,依托沼气项目的实施切实改观养殖周边环境。科学、合理地规划畜禽规模养殖场地,充分利用广大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强化技术培训
针对技工整体数量和质量的不足,要进一步加大沼气技术和节能吊炕技术等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好春节前后的农闲季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保证每村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建、会管、会用、会修的可再生能源技工队伍。
3、买行“保姆式”托管服务
从原料的供应、沼气池的日常维护到“三沼”的综合利用,全部由沼气服务网点技术人员负责,沼气户只管用气,从根本上解除沼气户的后顾之忧,特别是“留守户”和脱离土地的农户。
人员经费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三种模式:①由农户全部负担,但费用过高,而且收取比较困难。②由农户负担一部分,上级财政负担一部分,减轻农户的负担。③由县财政负担沼气服务网点人员工资,国家和市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偿,服务网点全程为农户免费服务。
4、因势利导,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要根据村庄实际,积极扶持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工程的发展。庭院小的,可以考虑联户建池;村里有规模养殖场的可以考虑建设小型沼气和大型沼气工程;个别村落用土炕多的可以考虑改造节能吊炕;用电能多的地方可以建设沼气发电站。
一、襄汾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汾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国土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
截止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项目600户;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700户,户用沼气使用率达80%以上;完成了54个农村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分布在全县的13个乡镇。在建项目工程生物质炉项目200户,节能吊炕400户,太阳能路灯40盏,全部按标准顺利实施完成,小型沼气工程两处, “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一处,大型沼气工程两处。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我县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自06年建设户用沼气开始起步,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支持,得以发展壮大,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养殖规模扩大造成污染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政府的服务方式、扶持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作用和效果也更加明显。
1、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做好各项社会化服务工作
为了确保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农委设立农村能源站,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政策制定、发展、协调等各项工作;成立了沼气发展专业合作社探索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养一沼一菜”、“养一沼一果”和“养一沼一麦”等循环连动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施肥技术,打造沼气亮点示范村、节能吊炕、生物质炉试点村。
我们把可再生资源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以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结合新农村建设给省级重点推进村定任务、加压力,要求省级重点推进村结合“四化四改”,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高标准完成沼气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邀请省、市专家做沼气知识专题讲座,从沼气池的推广运用,沼气池的设计规划、启动发酵、日常管理、安全使用、综合利用等方面做系统讲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沼气服务人员素质和农村沼气建设技术水平。
以新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要求服务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中高级沼气生产工,具备300~500个沼气农户服务的能力,同时经过公开招标采购,购回抽渣车、气泵、电锤、甲烷检测仪、维修工具等设备,使我县户用沼气建后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和完善,实现了从“重建型”向“建管并重”型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村沼气健康发展。
2、科学管理,全力推进产业建设
充分利用简报、会议、组织参观和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把“建好沼气、生物质炉、节能吊炕,为民谋利”、“建沼气、生物质炉、节能吊炕,就是建新村”等口号喊亮叫响,通过对群众进行投入、产出成本核算,转变群众的传统观念,使农民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实惠有了深入了解,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安全生产、保证质量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环境卫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限期完成、完善建后管理、讲求效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引导群众多形式、多样化建设沼气池,综合开发沼气利用。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户建户用。对小规模养殖农户,引导他们兴建单户沼气池,实行单户单用。另外一种是联户建池。针对一些没有搞养殖的家庭,或家庭条件较好而不愿意养殖,或缺乏劳力想用沼气却不能建沼气池等实际情况,我们积极探索“联户建池”集中供气模式,整合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是鼓励农村小庄园户、中大型养殖场与其他农户联合建设小型沼气、大型沼气池,“一户建池,多户用气”,实现由单户供气向集中供气、联户供气延伸。
同时,在全县范围内调查养殖户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建立全县可再生能源发展资源储备库;同时加强重点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监测,积极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建立完善的减排体系,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襄汾县大力倡导“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尽管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通过几年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但要想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农村户用沼气资金补助标准较低,池容小管理难度高
受市场影响,人员工资、建筑材料上涨,建一座10m3沼气池需投资3300元左右,加上改厨、改厕、改圈等辅助工程,总投资约需资金5500元。而国家补贴不到一半,农户自筹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户用沼气池建设进度,不少农户的沼气池不能按“一池三改”的标准完成。国家政策建设10m3沼气池,由于当地气候因素、农户管理水平等原因,15~20m3的沼气池操作相对省事,管理粗放,使用效果要明显好于10m3,群众较为认可。
2、重建轻管不容忽视
沼气池“三分建、七分管”,能不能用好沼气,关键看后期管理。目前,沼气只有建设经费,没有后期的管理经费,沼气用户一旦出现问题多数不能自行解决,而技工服务要核算成本,部分沼气户因为沼气池的后期管理不到位而停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沼气综合利用水平低
“三沼”的综合利用基本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农户建池还仅限于点灯、做饭,对他们来说“三沼”的综合利用还是空白。因此,他们会拿沼气和电能做比较,沼气池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不能完全显现。这也是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安全建设与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施工人员和沼气用户还存在思想麻痹、安全意识不强等思想,对安全发酵、安全管理知识掌握不够,不能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四、推动襄汾县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1、增加农村沼气项目投入,解决养殖环境污染
推广沼气项目建设能有效减少禽畜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由于投资大,回报较慢,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沼气项目的投入,依托沼气项目的实施切实改观养殖周边环境。科学、合理地规划畜禽规模养殖场地,充分利用广大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强化技术培训
针对技工整体数量和质量的不足,要进一步加大沼气技术和节能吊炕技术等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好春节前后的农闲季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保证每村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建、会管、会用、会修的可再生能源技工队伍。
3、买行“保姆式”托管服务
从原料的供应、沼气池的日常维护到“三沼”的综合利用,全部由沼气服务网点技术人员负责,沼气户只管用气,从根本上解除沼气户的后顾之忧,特别是“留守户”和脱离土地的农户。
人员经费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三种模式:①由农户全部负担,但费用过高,而且收取比较困难。②由农户负担一部分,上级财政负担一部分,减轻农户的负担。③由县财政负担沼气服务网点人员工资,国家和市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偿,服务网点全程为农户免费服务。
4、因势利导,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要根据村庄实际,积极扶持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工程的发展。庭院小的,可以考虑联户建池;村里有规模养殖场的可以考虑建设小型沼气和大型沼气工程;个别村落用土炕多的可以考虑改造节能吊炕;用电能多的地方可以建设沼气发电站。